说起评书,那可是老百姓最喜爱的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我们60后就是听评书长大的一代。六七十年代,别说电脑、手机、多媒体,连电视机平民百姓家都没有,“戏匣子”是大人小孩的最爱,“听”是我们过评书瘾的唯一方式。七十年代人们最喜欢听的是马季、唐杰忠的相声,但听久了也觉得单调。??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随着传统文化的解禁,传统相声名段纷纷“重出江湖”、上乘新作也层出不穷,“说学逗唱”饱了人们的耳福。但比起听相声,听评书更有瘾多了。每天电台播送评书结尾时的最后那句“且听下回分解”、“咱们下回再说”,就像磁石一样,把老老小小定点、定时地“粘”在收音机旁。??记得最早听过的评书是《敌后武工队》,但记不起是谁播讲的了。这位不太知名的演员模仿起匣子枪又脆又响的枪声、“咕咕咕”的鬼子歪把子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的口技是一绝。虽然说得不错,但我觉得不如李天心的连环画《敌后武工队》惟妙惟肖,看着过瘾。后来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播过关山播讲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虽然不是评书,但这部书本身就是评书章回的写法,加上杨子荣剿匪的故事异常精彩,也“抓”住了不少听众。

陈青远,评书大家,中国评书“帅派”艺术创始人。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主席,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文联委员。

但令人最难忘的,还是七十年代末陈青远先生播讲的评书《烈火金刚》。陈老先生把刘流的这部评书体的原著给说活了,名段迭出。他说起战斗场面刚猛绝伦,如英雄史更新巧战突围的机智勇敢,出身29军大刀队的丁尚武抡着喝饱了鬼子血的大刀砍杀日寇的粗犷勇猛,《肖飞买药》肖飞的抗日游侠之风,还有解老转儿“七十二个心眼、九十六个转轴儿”的喜感和精明,汉奸军阀高铁杆拥兵自重、敢跟鬼子毛驴太君叫板的匪气都活灵活现。就连书中的配角、倔强耿直的何世清老人也说得个性迥然。老人捧着一坛盛满了全村死难者鲜血的“民族血”,号召全村人誓死抗日,干部、民兵都跪下宣誓、区委书记田耕悲壮动员的场景,被陈先生说得令人血脉贲张。

陈老先生北方口音重,他那一代老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一些字的读音也是当年很多东北老一辈人的读法。如说身负重伤的史更新顽强地站起来坚持战斗时,把“踉踉跄跄”读成“郎朗仓仓”,跟很多那一代人把“刽”子手读成“快”子手、把“侵略者”读成“侵料者”一样,也许是那一代人的语言习惯问题。我们那时模仿陈先生这一段时还故意加重语气搞笑说“我们史更新同志郎朗仓仓站起来,高呼打倒日本侵料者!”,现在想来,真是没到“大鹏展翅恨天低”时,就“小犬无知嫌路窄”了。

陈青远给人物“开脸”、说场面常用合辙押韵的“贯口”、顺口溜,生动形象又令人捧腹。说《肖飞买药》汉奸何志武骑着自行车出场的那段就令人捧腹:“这台自行车,眼看离不远儿。梳着飞机式儿,头发打着卷儿。脑型两头尖,长着大饼子脸儿。鹰鼻小耳朵,配着疤拉眼儿……”,形容毛利鬼子长得像“轧油的滚子、二号屎壳郎”,形容伪军嘀咕肖飞“戴着那个(礼帽)、穿着那个(绸褂)、这边别着那个、那边还别着那个(指肖飞别着双匣子枪)、骑着那个(自行车)、嘴上还说着那个(气势大),我要那个(指盘问),他准那个(打人),呆着没事儿我可别找那个(挨揍)!”等等,收音机里他在舞台现场表演的“包袱”也又脆又响,观众笑声一片。这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陈青远播讲的《肖飞买药》

听陈青远的评书,能听出当年的世情百态,让那个年代的人和景、民俗、言语特点活生生如在眼前。评书界用“精美帅奇,俏绝妙巧”形容陈青远的评书风格恰如其分,通俗点说就是“嘎嘣溜脆、幽默诙谐、雅俗共赏、扣人心弦”。他还有一部传统评书《大隋唐》也脍炙人口。个人认为,就雅俗共赏、贴近生活和技艺水平而言,陈青远是其他评书演员难以比肩的“评书泰斗”。??只可惜,听说他播讲的所有评书资料都被家里一场大火烧毁了,现在网上只能搜到《肖飞买药》的片段。至于他现存的《曹家将》,被人们盛赞,但在我看来只是“物以稀为贵”,这部书只是陈青远先生发挥的一般水平。真希望哪个电台能翻检出七十年代的录音带,那对抢救陈老先生的绝品功德无量。??八十年代初,是评书在改革开放后新一轮鼎盛期。从刘兰芳的《岳飞传》开始,田连元的《杨家将》、连丽如的《东汉演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评书热。那时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听得入迷,什么“力劈华山、举火烧天”的招数、陆登守关被金兀术砍杀时“斗大的人头骨碌碌落在地上”、岳云锤震金蝉子“砸得万朵桃花开”的口头禅都张口就来。第一天听了“小英雄高宠在山路上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抖英雄壮虎胆,要力挑铁滑车!”这句结尾预告,第二天就算上着课,也要偷跑出去找一帮晒太阳、听评书的老头听收音机,听完高宠挑滑车捐躯那段儿,一下午心里都惋惜得过不来劲儿。??田连元的《杨家将》用山西口音说寇准惟妙惟肖,他取材舞台表演事故的评书小段也令人忍俊不禁,如表演开枪时幕后拟音的想心事慢了,前台演员为了圆场急中生智装作对着枪口检查故障,可负责拟音的这时却猛醒过来,“啪”的一声“枪响”,演员不得不“倒地身亡”,令观众哄堂大笑。连丽如播讲《东汉演义》里“贾复闯联营盘肠大战”那一段把贾复的英勇壮烈演绎得扣人心弦。一部之乎者也、波澜壮阔的《三国》让袁先生讲得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堪称评书“学院派”的经典教科书,其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人难以望其项背。??这些评书大家之后,出现了深受大众欢迎的单田芳。他创作题材广泛,古典评书、民国历史、中外战争、袍带书、武侠书几乎无不涉及,也有很多精品。但大侠们动辄“甩着大肚子,跳起一丈多高”、瘦小的老头老侠客“力举千斤”、光着脚在刀尖儿上比武打斗就说得有点悬了,多少算点瑕疵。不过听评书不是说历史,听听热闹别当真。??也许是有天赋,小时候听完精彩的评书,也能像模像样地模仿一段。我在榆林的抚挖子弟小学“卫东一校”读书时还与小伙伴们一起演过天津快板。有位厂里派来的工宣队娄师傅,他是抚挖厂的“故事大王”。老头舞台经验丰富,眼睛大而有神、脸上“挂相”,有一次还给全校师生表演过《烈火金刚》里史更新“白手夺枪”。他的儿子继强也颇得父亲真传,在抚挖团的活动中演出评书小段《关公温酒斩华雄》很受欢迎。娄师傅也许是看中我台词记得好,我们一老一少还到附近的小学去演出相声,一时很受欢迎。我上中学时也“不务正业”,整天画连环画,还模仿古典评书的风格,自己杜撰出一个年代、一个主公和一群文臣武将,尝试着写起评书,不过毕竟学业紧张,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未成器。但做不成曲艺演员,有了这个爱好,也为少时平添了不少“歪才”、乐趣。(王尧)

“对对书场”由青年评书家杜鑫杰(杜对对)于年创办,长期现场表演评书节目,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1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