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丹略谈小小的船版本演变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Photo/mingyifengcai/713.html一《小小的船》是叶圣陶写的一首儿歌,曾多次被选入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也有不少名师,用这首儿歌展示他们的教学状况,并把它记录下来,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不过,当笔者对他们的教学实录以及相关解读梳理时,有点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实录,都忽略了这首儿歌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这是一首谜语歌。整首儿歌是,叶圣陶虽然心目中是把弯弯的月亮比作小船来展开他的基本构思的,但在具体实施他的写作策略时,他有意跳过了这一点,并没有用明喻的方式,直接告诉读者弯弯的月亮像条船。但有教师恰恰不理解这一点,还特意撰写文章提出商榷,认为叶圣陶第一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写得欠妥,在表达月亮和小船关系时,显得不够明确,自作聪明地提出建议,应该写成“弯弯的月亮像条船”才不会让读者在理解上发生歧义,实在令人无语。在叶圣陶作品中,他只是在写到该儿歌的最后二句,才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由此让读者产生疑问,追问“我”何以不见月亮时,才意识到“我”所坐的不是真正的船,而是月亮。因为坐在月亮上往周边看,只能看见蓝天和星星,而看不见月亮了。这样,顺着“只看见”所隐含的没看见一条线索,就把这首儿歌的谜底揭示了出来。如果从文本进一步展开联想,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常有“骑驴找驴”的现象,来发现自身思维的一个盲点。由于许多教师没看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好多人上课一开始,就利用了教学插图,或者上课开始,就把图片出示给学生,告诉学生说这是一弯像船的月亮,这样,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基本无法得到落实了。当然,笔者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只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推进。因为把谜底直接告诉学生再来回溯性讨论,自然也可以,但前提是,老师起码得对该儿歌的展开思路有自觉的意识,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这首谜语儿歌的特点。为此,笔者专门写成一篇文章《以儿歌小小的船为例谈教学内容的深浅问题》来分析。文章发表后,一些教师对笔者提出的分析和结论倒没有太多异议,但是对文章引述的诗歌与他们看到的版本不一样,表示了疑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二由于笔者依据一位教学名师关于《小小的船》的教学实录展开的分析,流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时间较早,这首儿歌文本在当初小语教材中,跟时下统编教材中选入的文本,是有区别的。70年代末的文本是这样的: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坐在船上抬头看,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而统编教材的文本,成了这样的: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两首儿歌比较,可以发现,第三句有了较大改动,意思和节奏感都有差别。先看前一首,第三句的节奏跟其他三句的那种三二节拍的变换停顿都不一样,似乎没有了三字的停顿,特别是中间的“坐在船上抬头”这六个字,朗读时基本是连着三次的二/二/二的平均停顿,已经无法读出二三变换的节奏了。这样处理,可以给出的一个解释是,因为这种对节奏的破坏,让我们不得不把阅读速度放慢、放均匀,似乎为写下一句“我”的慢慢看做了铺垫。而且,第三句结尾的“抬头看”与下一句的“只看见”,就有了紧密的意思上的衔接。那么后面一首呢,因为延续了“小小的船”这一关键意象,在形象线索上一气贯穿下来,而且,“小小的船”第一句在末尾、第二句在开头,第三句在中间,似乎让这一意象在句子的每个部位都出现一下,但就是不直接告诉读者,这“小小的船”可能指向的是另一个物象,所以更有了谜语歌让谜面变换位置出现而来引逗人的特点。另外,在节奏上,二三节奏的变化,也是跟前二句保持协调的,只是因为没有写到“看”的行为,跟最后一句的联系显得有些跳跃,反不如前一首紧密了。总之,第三句在两首儿歌里的处理方式,可说是各有利弊。那么,后一首儿歌的文本,是不是根据前一首修改的呢?其实不是。因为叶圣陶在年写这首儿歌时,就是后一首的样子,收在叶圣陶家属编的文集第4卷里,很容易查到。倒是前一首,是根据后一首修改的,而其修改的理由,不是为了用第三句的结尾“看”,来呼应下一句的“只看见”,而是为了添补另一节诗歌内容的,以达成新的写作意图的。三叶圣陶是年5月9日写出这首儿歌的。后来,这首儿歌增补了一节,被添加修改成两节,这也是笔者在向研究当代文学的老师求教时,获得的相关资料信息。但究竟由谁增补,是叶圣陶本人还是教材编者,出于众所理解的原因,笔者就不去考证了。下面看增补后的两节: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坐在船上抬头看,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坐在船上低头看,只看见大庆的油井大寨的田。把第一节中的第三句改成“抬头看”,关键还不是为了呼应“看”,而是要在“抬头”与“低头”间,形成一种关联,从而让本来是猜谜的游戏式儿歌,改成具有政治教化意义的作品,以歌颂当时社会掀起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也能不知不觉受此热潮的感染。总之,因为有了第二节结尾句的“卒章显志”,本来是猜谜式的游戏意味,弱化成了一种铺垫,看见和不看见的隐含关系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都看见景物中,美丽的星星、蓝天,和油井、农田之间形成了前后照应关系。尽管如此改写,从语言和意象的前后逻辑看,还是比较顺畅的,但这里同时也隐含着一个现实难题,一般在黑夜中才容易见到的星星,和在白天才容易见到的油井和农田,如何能置于同一时空里来使得抬头看与低头看得以自如转换?也许在这里,我们可以用超越时空的文学修辞手法来解释。但这不是笔者所有讨论的。笔者只是想通过这番梳理,来解答同时也是解决自己关于这首版本差异的困惑。我们可以发现,当叶圣陶的这首儿歌的创作后来被改写成政治宣传色彩较浓的两节时,十年动乱后重新被选入小语教材,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先删除了两节中的第二节,流行一段时间后,才回复到了年最初创作时的原貌,从而有了这首儿歌的三种版本。了解了这首儿歌在教材中的来龙去脉,是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乃至对其折射的时代风貌的理解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10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汉代古玉工艺特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