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结束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介绍,今天我们来看看中国青藏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青藏高原因平均海拔在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自然条件艰苦,很多地方常年被冰川积雪覆盖,植被仅有高山草甸类,过去普遍认为并不适合远古人类生存,但是从考古发现来看,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人类的活动踪迹已经到达该地区。至于中国东南地区则一直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遗存在这里均有发现。

小柴达木遗址

这是青藏高原上确切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达木湖滨阶地上,海拔高度仅米。采集到石制品一百多件。

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石英岩砾石。使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打片,并以前者为主。石器主要用石片为毛坯,长度多在4~6厘米,很少有超过10厘米的大型者。

石器类型包括刮削器、凹缺刮器、雕刻器、钻具和砍砸器,以刮削器为主,其他的数量均少。

该地点的碳十四年代数据为距今3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

霍霍西里

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东南苏热山南坡小河的阶地上。共采集石片和石器40件。

质料以片麻岩为主,石英砂岩次之,有少量石英岩。

石核的台面先经修理,再打下三角形或长方形的石片,然后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有的则从两边进行错向加工。

石器中以刮削器为最多,共15件,有一边加工的长边刮削器和相邻两边加工的复刃刮削器。尖状器仅2件,具有沿两边修成的粗短钝尖。

申扎

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雄梅区珠洛河畔山麓洪积扇的前沿。共采集石片石器14件。质料全部为角页岩。

不少石片上保留着局部的砾石面,制作石器时先修理石核的台面,然后打下狭长或宽大于长的规整石片,加工比较细致,一般是从劈裂面向背面沿着边缘锤击加工,有的部位还采用了交互加工的方法。

这些石片石器的特征是石片厚大,器形有长边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双边刮削器和尖状器4种。类型比较固定,具有典型性。

在霍霍西里、定日和申扎三个地点发现的打制石器,虽然都是从地面采集的,缺乏地层和动物化石的断代依据,但这批石器在制法和器形上与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相似,从而推定它们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物。

另外,在青海湖南岸的黑马河等地的黄土阶地地面以下1米多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石英、玛瑙打制的石制品和骨制品,同时还有大量的碳屑和灰烬,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距今1.1万年。这些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人类已经到达了青藏高原地区。

位于海拔米以上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罕见的。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由于地壳大幅度上升,自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旧石器遗存的发现,说明更新世的自然条件远比现在优越,适于远古人类的生存。

在已发现的地点中,定日和申扎两处石器的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的共性,类型比较固定,表明在用途上有了明确的分化。申扎石器在形制和加工方面又比定日石器具有更进步的性质,但这并不排除定日石器因受原料的局限才显得比较粗糙原始。两处的时代应大致相当。

这里的椭圆形长边刮削器、长条形圆头刮削器和钝尖的尖状器等,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也屡有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和华北可能有着一定的文化联系。

中国东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五省范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存在这里均有发现。早期以和县人化石、中期以马坝人化石为代表,它们在更新世人类的研究中地位均很重要。晚期的发现较多,但除长滨文化外大多数地点的材料比较零碎。

和县人

发现于安徽省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石灰岩洞穴中,发现人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

和县人化石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头盖骨、两块头骨碎片、一块下颌骨碎片和九枚单个牙齿。

和县人头骨化石

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底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

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如颅穹隆低矮,额骨明显后倾,颅骨骨壁厚,脑量较小(约毫升),颅最大宽位置低,有发达的眉嵴和枕嵴,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成明显的角状过渡等。

和县人头骨在总的形态上和北京人的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较进步的特征,如眶后缩窄较不明显、颞鳞相对较高及其顶缘呈弧形上曲等,说明和县人是直立人中的进步类型。

目前认为它的系统位置与晚期的北京人相当。

与和县人化石一起,发现了许多骨片和破碎的鹿角。伴存的脊椎动物化石有40多种,其中包括华北中更新世的属种,如肿骨鹿、葛氏梅花鹿、居氏大河狸等,也有华南更新世动物群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和貘等。

和县人头盖骨是继华北的北京人、蓝田人头盖骨之后,在华南发现的较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其发现为研究直立人的演化和地区变异,增添了可贵的材料。

马坝人

年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山石灰岩溶洞中发现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

伴生的脊椎动物化石有鬣狗、大熊猫、貘、剑齿象等19种,均是常见于华南中、晚更新世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员。

其中仅最后鬣狗多见于晚更新世,较具时代特征。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马坝人头骨化石为一头骨的颅顶部分,包括额骨和部分顶骨,还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石化程度较深,呈浅灰黄色,头骨缝大部分已经愈合,骨面较粗涩,可能代表一个中年男性的个体。

马坝人眉嵴粗厚,眶后部位明显收缩,额骨比顶骨长,表现出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质,头骨最宽处在乳突上脊的稍上处,与欧洲尼人相似。

但它的颅骨骨壁较薄,颅穹隆较为隆起,脑量推测超过北京人,这些都是较典型的早期智人的特征,因而在分类上可归于早期智人。但是在属于早期智人较早还是较晚类型上,认识有分歧:

有人根据马坝人头骨表现出的和直立人类似的原始性状,认为属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过渡的类型。但也有人认为:与70年代发现的大荔人与许家窑人相比,马坝人的头骨壁厚度、眉脊的厚度和矢状脊的粗壮程度都明显不如前两者,这些说明马坝人是较晚的早期智人。

马坝人的颧骨较尼人更前突,鼻骨侧面角度大等特征与大荔人相同而与典型的尼人相去较远等特点都说明马坝人是中国古人类进化系统上的一环。

马坝人化石是因当地农民在洞内挖肥取土而发现,所以原来的埋藏情况不清,无法确定是否是一处居住遗址。曾在当年搬运到洞口的堆积中发现两件石制品,均是砾石石器。

左镇人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年首次采集于台湾省台南县左镇莱寮溪,为一右顶骨残片。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根据对化石中氟、锰含量的测定,估计其年代为距今3万至2万年。

左镇人顶骨化石的外表为棕色,并带有黑色斑点,长7.8厘米,宽8厘米,最厚处为0.41~0.56厘米。根据矢状缝尚未愈合,中脑膜血管印痕浅,上颞线不显著等特征,该头骨应属一年轻的个体。

从顶结节不显著,顶结节至矢状缝的直线距离等情况推断,属于男性的可能性比属于女性的为大。

左镇人可能是由大陆渡海移居台湾的,与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左镇人的发现,将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

中国东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台湾省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

八仙洞位于台湾东部海岸山脉的北端,是长滨乡滨海峭壁上大小十余个海蚀洞穴的统称。其中潮音洞、乾元洞、海雷洞都发现有长滨文化遗物。

乾元洞的堆积自上而下分4层,第3层的浅灰色土层即长滨文化层,从中发现石制品20多件。

海雷洞的表层堆积已被破坏,从其保留的红色细土层底部到向下的灰白色土层和含角砾的红色砂土层中,发现多件石制品。

潮音洞的石制品与骨制品则主要发现于上部海砂层。

早期测定的一批碳十四年代数据均较晚,大约分布在距今~年间。但70年代后期公布的乾元洞另一个先陶文化层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则大约距今1.5万年。后者显然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长滨文化的石制品以硅质砂岩、橄榄岩、石英岩、石英和玉髓等砾石为原料。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打片方法以锐棱砸击法为主,也使用锤击法。

石器组合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砸器等。刮削器和尖状器多用较小的石英石片制成;砍砸器是将砾石从一面或两面加工而成,比较粗糙,有修整和使用痕迹。

长滨文化的骨器和石器

骨角器较丰富,共多件。有长条尖器、一端带骨关节的尖器、有孔骨针、两头尖的骨器和长条凿形器等。此外还有兽骨和木炭。

砾石石器工业是华南地区的传统,锐棱砸击法则是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特产。

长滨文化的石器在类型及制作技术上,与中国南方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没有多大差别,尤其是砾石砍斫器,与湖北大冶石龙头旧石器地点、广西百色旧石器地点出土的更为接近。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随着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到来,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大面积出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也自然会向东面扩展,从华南进入台湾。

长滨文化的发现,不仅扩大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布范围,同时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我国地域范围内,各个区域已经进行了相对充分的发掘工作和研究的考古学遗址及其相关情况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至此,在《扑朔迷离的人类开端——旧石器时代考古》中提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入门级了解和学习的重点”:

一、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序列。

二、非洲旧石器时代的古猿和古人类化石。

三、中国旧石器时代著名的古猿、古人类化石和考古学文化。

我们已经全部介绍完毕。

关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入门级的学习,除了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外,我们还需要知道我国于20世纪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上的进展和重大成果。特别是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辈们是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一步步探索和建立起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基础,一步步地推进发掘和研究进展的。

这是系统性地了解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必须知道的常识。对于有志于从事考古工作的青少年们来说,这些常识有助于了解前辈们的工作是如何进行的、进行到哪里了、自己又是从哪里接班的,思考接下来的工作和研究要怎么做。

下一篇文章《20世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进展及成果》会以年代为顺序为大家介绍这方面常识,大家可以了解: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前辈们是如何从零零碎碎的发掘材料中逐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逐步发现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提出正确的问题,开始正确的探索,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的。

感兴趣的伙伴们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8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