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临邑、陵县、宁津、乐陵、商河五县市交界处,有一处鲁北重镇——德平镇。德平镇远古分封、先秦立制、东汉设县,是延续两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县城驻地,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各种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曾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它们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还有一位七旬老人,仍在坚守着一门三代祖传的老手艺——铣(xi)锭杆。7月12日(农历五月二十七日)恰逢德平镇大集,清早,记者乘车赶往德平镇探寻这位老人和这门老行当的故事。   从德州市区出发,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德平镇。由于高温酷暑,集市上的人并没有想象中多,由知情人指引,记者见到了今年71岁的张其光老人。他正在自己的工作台——铣(xi)床上忙碌着。只见他将一块半成品的木料固定在铣床上,右手持弓,左手持铲刀,手拉弓弦,木屑纷飞之间,木料在他的手中逐渐变细,呈现出两头尖、中间粗的形状。就像变魔术一样,几分钟的时间,一根锭杆的成品就完成了。在一旁观看的几位爱好人文纪实的摄影爱好者,也纷纷记录下在当今社会中难得一见的老手艺。

▲锭杆

  张其光停下手中的活计,向记者介绍起了锭杆的作用以及工艺流程。他说:“锭杆是早先人们纺线、织布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是三代祖传,是从我爷爷那辈儿开始做这行当的,全部采用上好的槐木为原料。别看它不起眼,起到的作用可是相当大啊。现在只是偶尔的还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前来买锭杆,不过也是少之又少了。原来我们家以此为生,现在我只好拓展其他项目,你看这些,我现在二胡、棒球棒、擀面杖、蒜锤子都在做,只要做好了锭杆,做这些都不在话下。”

▲原木分解

▲制作锭杆的工具

▲手上的功夫决定铣锭杆的成败

▲匀称、笔直是锭杆的关键

▲文火烤直

  每一根锭杆都要经过原木分解、文火烤直、铣制等诸多环节,手上的功夫最为关键。据了解,张其光是德平镇张棒槌村人,13岁开始跟随父辈学习该技艺,直到18岁的时候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序,制作出工艺精湛的锭杆。谈到锭杆曾经的辉煌,张其光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刚刚能掌握工艺,那时候每天能卖到根左右,每根卖两毛钱,在当时每天的收入可达20元左右。而当时一个农村壮劳力每天只能挣到两毛钱的工分,那时候这门手艺很吃香。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穿衣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自己纺线、织布的越来越少,木锭杆也随之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如今每根卖五元钱,但是一年到头也卖不了多少了。”   “这门手艺传了三代,由于工序烦琐复杂,而现在的需求几乎没有了,所以怕是很难传承下去了。”老人一脸惋惜。

今年69岁的李大娘摇起纺车,锭杆飞转,棉花就变成了一缕缕细线。(文章来源:德州旅游)

智慧德平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