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这条被誉为义乌最美的河流,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画里南江”山水休闲精品线的推进,“画里南江”将成为义乌版“富春山居图”。俯瞰十里南江,每一处都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溪流、隐然有声的摇石、古朴悠远的古道、幻如仙境的滩林、鳞次栉比的古村、美丽动人的传说……南江犹如一位才貌双全的少女,让人一见倾心。

有水即有船,造船人便应运而生,陈兴富一家是自小生活在南江江畔前流村的造船人。打鱼用的打网船、专门运货的摇船、载客的漕舫……这名58岁的老手艺人,手工打造了40多年的木船。

入行40余载南江江畔的造船人

昨天(5月26日),记者在前流村见到了陈兴富。或许是因为常年在室内工作的缘故,这名年近花甲的造船人皮肤很白。陈兴富憨憨地笑着,寒暄几句后,就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造船作坊。作坊内,飘着淡淡的桐油香味。据陈兴富介绍,这个80多平方米、看似平常的作坊已有百余年历史。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船,多的人家还有三四条船。上学、买东西、迎亲、运货,都离不开船。”陈兴富自幼生长在南江江畔,在他看来,没有船就没有南江。而今南江已经没多少船了,手工造船人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人已纷纷转行,陈兴富因精湛的技艺得到用户的认可,成了义乌唯一一名职业造船人。

因为陈兴富的船轻巧好使,义乌本地江面上行驶的很多船,如义乌江上水轮站捞垃圾用的船、环卫所的捕捞船,都出自他手。陈兴富做了个示范,他用肩膀将两头尖的船头扛起,船的半身就跟着起来了,这艘船仅重65公斤,只需两人即可抬走。

从买木材到加工厂锯板、取材,再到船的设计、制造、塞缝、涂桐石灰、涂桐油,全过程一人干到底,一艘小船售价在~元。

好的工匠要有选木材的眼光

木材买回后,要放在太阳下晾晒。边晒边观察,等木料干湿适中时,就开始解木。所谓解木,就是从木料中解出造船用的各种不同形状的方料和木板,船骨架用方料,船边、船底用木板,一艘船需要用几十种不同的方料和木板,而这些料绝大多数是弧形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木料,很是考验匠人的能力。

木料备好了,就可以正式开始造船了。龙骨立起后,船匠就可以按照四个步骤开始施工:搭骨架、建驾驶楼、打灰和安装机器。搭骨架就是在龙骨上安装横梁、横柴,然后把大斤固定在船体侧面。骨架搭起后,接着安装船板,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身。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事实上有很大的工作量,方料与方料之间要用梯形榫口连接,板与板之间要凿孔,并用铁钉固定。

最后一道工序是打麻上灰和涂桐油。这是一项看似轻松,但技巧要求同样较高的活儿。陈兴富把桐油、石灰按不同比例调出灰浆,把灰浆抹进船缝里,再用锤子打进葛麻丝,再次用灰浆封好,这样才做到了真正防漏,最后涂上防水的桐油,这样的船身不易腐烂,等桐油渗透之后,船才可下水。

昔日辉煌一家四代薪火相传

陈兴富的祖上都是造船的能工巧匠,其太公曾在兰溪开设造船厂。“当时船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太公因此赚了不少钱,在兰溪待了多年后回到义乌。”一直以来,船的需求量较大,陈家造船手艺一直传了下来。“那时候,家里的造船生意很好,除了爷爷为主力,还聘请了许多小工,作坊里不时有慕名来求艺的学徒。”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陈兴富对造船很感兴趣,15岁就成了家里造船的帮手。年,17岁的陈兴富想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造船的新技艺,随后他跟随父亲陈樟根到金华学做捞沙船。为掌握更好的技艺,陈兴富一心扑在造船上,从头学起,无论是锯木、板料加工、船体拼装、打钉,还是桐油石灰加工、捻缝等,每个小细节都认真对待。

出师后,陈兴富就在金华干起了制造捞沙船的行当,还为金兰水库制作渡船,最大的渡船可以运载百人。年,他从金华回到义乌,专职做起了游船、捕鱼船等。

陈兴富每造一艘船,都在船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既方便售后服务,同时也做做“广告”。翻开记账本,上面记着历年来的加工业务:年,艘;0年,艘;1年,艘……

到了现在,业务量虽然下降至每年艘左右,但在陈兴富的脸上却能看到造船带来的成就感。现在上门的顾客,定做的以游船、捕鱼船为主。从买木材到锯板取材及船的设计、制造、涂桐油,陈兴富都一手干到底。

40年来,经陈兴富制作成功的船多达余艘。这些船除供应省内渔民、珍珠养殖户、公园和水库管理员使用以外,还销往安徽、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市。

“前些年养珍珠的人多,养鱼的人也多,那就是造船的高峰期,我是真来不及。”做一艘船一般需要3天的时间,陈兴富经常熬夜。现在养珍珠与养鱼的人少,加之塑料船、钢铁船的冲击,来找他做船的人也少了。

陈兴富说,做船是辛苦活,之前造船技艺很原始,无论是凿洞、刨木、斧劈都纯手工制作。现在做船比之前轻松了很多,有电刨机、切割机、电钻机,还在船上装上发动机,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坚守到底遗憾尚无传承人

造船要经过严格的选材解板、设计组装、刷油上漆等工序,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对木工技术尤其是对木船结构的掌握都有严格要求,因此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下功夫去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钢质渔船逐渐占据了渔业市场,木质渔船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导致了解传统木船结构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传承人队伍稀少。

“事累、工资少,年轻人哪有愿意做的?”随着时间流逝,陈兴富意识到得找人继承这门老手艺。“老祖宗这么好的手艺,总是需要留下去的吧,不然太可惜了。”可惜几年过去了,陈师傅也没找到合适的徒弟。

“有是有人来看过的,跟了几天班,打听清楚收入情况后,就再也没来过。”陈兴富有些无奈。他说,如今作坊大多制造小型木帆渔船和小型轮机木船,村里人主要将其当成内河、內港水产养殖、养鸭的水运工具。相比而言,造船经济收益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陈兴富说,作为非遗项目之一,陈家造船技艺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可是两个女儿都毕业于名校,并有了相应的工作。“这门手艺没有人能传承了。恐怕这百年技艺,就要在这代人断了。”他俯下身为木船推磨木料,又补充道:“无论怎样,只要还有订单,我都会认真做好,每一艘船都代表着陈氏造船的技艺。”

来源:浙中新报|作者:孙丹玲

监制:施宇翔|主编:童晓|责编:何冬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