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苗干忠赏评

散曲学会第69期月课作业琐谈

截止到七月二十一日,这一期的微刊作业收录完成。共收到来稿首,其中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九周年的稿件14首,写夏日风情的稿件77首。写抗洪救灾的稿件20首。

整体看来这次作业完成的比较好,朋友们都能本着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创作,创作水平比学会刚刚成立时明显有大幅度的提高,无论是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上都有喜人的进步。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好的作品。可以说我省散曲的创作水平已经居全国散曲创作水平的较高层次上。通过阅读朋友们的作品,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真真的受益匪浅。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次向大家学习的机会。

由于收到的作品比较多,首曲子逐一点评,确实工作量太大,所以就不做一一点评。我在反复阅读大家作品的基础上,想就部分我感触比较大的作品,结合散曲的创作特点,挂一漏万地谈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不切之处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这次作业中献给党的颂歌14首,大都热烈激昂,感情充沛地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有情动于衷的作品,读起来很感人。但较多的朋友写起来流于空洞,多是标语口号式的词语罗列、或者陈述、尽数党的历史功绩。慷慨激昂者多,深情讴歌者鲜见。曹烈彪老师的一首倒别具一格。

曹烈彪[正宫?醉太平]脱贫

踏歌击壤,纡袖侵香。脱贫村嫂舞罗裳,喜迎小康。燕回村寨春风荡,巢营楼阁阳台亮,律旋亭榭颂声扬,声声颂党。

他从一位脱贫村嫂的角度,从生活细节的变化上歌颂党的英明伟大,给人亲切的感觉。

写抗洪救灾的作品20首,也大都充满感情,写人民子弟兵、写干群团结斗洪水,表现了军民干群团结一心斗洪魔的感人精神。场面宏大,但多缺乏细致的描写,虽然自己写的时候很动情,但读起来让人动情的不多。倒是周海燕老师的一首《滨江旧邑》给人留下印象很深。它没有抢险救灾的场面,但灾难来临时给主人带来的痛楚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

周海燕[正宫?醉太平]滨江旧邑

苔痕绿础,古道稀疏。爬山虎盖旧茅庐。庭深院主,惊闻骇浪夺门去。难丢薄地瓜椒瓠,空怜稼穑水泥铺。躬耕稻粟。

注:继洪涝水位上涨,江边动员撤离的老街人(据史载属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区)

另有一首写水灾的曲子,写的不是抢险,但细腻形象,很又韵味。

程源红[正宫?醉太平]暑期苦雨

频频雨返,缕缕云翻。眼瞧着大水漫金山,衣鞋不干。禾苗正把阳光盼,娃儿常倚门框叹,鸟儿难觅口中餐,(唉,湿漉漉)遭人厌烦。

这首曲子不是写水灾的大场面,而是从生活的细节处入手,以小见大,写水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表现的很细腻。前三句是笼统地写水灾。“眼瞧着水漫金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一处之水况代表普遍的水灾。下面是从细节处着眼写水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不便。禾苗、娃儿、鸟儿,都是作者从生活中截取的典型事物,以此代表典型环境。最后一句结尾,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再一次写水灾给人们带来的不便。语言的运用朴实、真切。

描写夏日风情的曲子77首,占比例较高,其中赏心悦目的作品也相对的多一些。因为大家是亲身体会、沉浸其中,对夏天的各种景色观察细腻,因此写起来生动活泼。遣词造句上也自如的多。我们具体看几首曲子:

尹登林[正宫?醉太平]雨霁

云闲气清,燕舞莺鸣,漏天新放几分晴,(好一幅)如诗画屏。千丝绿柳风儿定,连天碧水波光静,一池蛙鼓藕花明。(爱煞咱)家乡胜景。

前三句交代雨过天晴,第四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接下来三个对句分写了如诗画屏的具体美,绿柳、碧水、池蛙、藕花。最后一句抒情,也总括了全诗。全曲气韵流畅,转承自如,抒情自然,无矫揉造作之痕。

唐圣培〔正宫·醉太平〕伤感在故乡西洼(新韵)

当年小丫,今日婆妈。风霜难改是西洼,满湖翠霞。兰舟挤进西湖画,绿风掀起红裙褂,蜻蜓寻找小仙葩。伊人(你)在哪?

唐老师的这首曲子,从题目上看,就是抒情的,写伤感。但这种伤感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对伊人的怀念,没有直接说出来,开头就是猜想,当年的小丫,今天该是婆妈了。“风霜难改是西洼”一句,从猜想回到现实,在自己心中“西洼”难改的不是眼前的景色,而是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着眼当前的景色,是今天的,更是昨天的!当年的“桃花依旧”,可今天你在那?最后一句是自己埋在心底的呼喊。“伊人(你)在哪?”这种埋藏在心底的情感,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宣泄出来的,读起来感人至深!

陈敏[正宫?醉太平]和琴姐包河赏荷

琴声婉转,笑语哗喧。每年都约赏荷田,钟情永远。炎天赶赴包河宴,清凉得此荷花恋,明眸萦绕翠澄鮮,芳心共妍。

陈敏老师的这一首开头是从相聚的状态入笔,给人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环境。接着又把这欢乐引申一步,“每年都约赏荷田”下面就每年的欢乐和姐妹情谊深入描写,无论炎天、清凉,都始终保持友情的新鲜感。就因为这样才使两颗女人的心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次作业的曲谱上,要求大家注意两处对仗,一处是开头的两句对,一处是五、六、七句的三句鼎足对。大家都知道对仗在散曲创作中比较常用,有“逢双必对”之说,三句整齐的句子也要求对仗。但散曲的对仗又和律诗不同,它不像律诗那样要求对仗的工稳,词性、词义,结构方式必须一致。散曲里对仗比较宽一些,只要大致相对就行。大家在创作中都注意到了这个要求,并且出现不少好的对仗句子。现摘要部分句子供大家品赏。

1.叶间一个阳光洞,眼皮一道迷浑缝。树杈一只蛭蟟虫。

2.荷风香送游人醉,清响漏滴蛙声脆,长空夜瞅斗星稀。

3.桃腮一撇铅云下,柳眉一竖瞳仁大,莲足一出腿筋麻。

4.几竿钓月横河段,一痕高铁驰风幔,数只归鸟入山峦。

5.几只黄鸟欢歌竞,一丛红蓼花开盛,满塘碧水柳垂青。

6.青山外夕阳无限,小桥头古亭微澜,凤凰冲野店零残。

7.疏林清气心中沁,方塘菡萏波间浸,芳溪老叟岸边斟。

8.池塘菡萏清波荡,山川翠绿禾苗壮,蜃楼醉夏柳丝长。

9.时而交颈倾情乐,时而展翅凌波掠,时而引项向天歌。

10.荷花十里添诗兴,扁舟一叶迷仙境,清溪几处探鱼情。

11.几只倩影飞白鹭,无穷莲叶承清露,一田菡萏似仙姝。

12.媪翁街舞随心旋,姑娘时曲惊飞燕,小儿屁股扭何欢。

13.仙风李谢诗花灿,灵心骚客痴情赞,雄儒陈毅橹声寒。

14.党徽熠熠排头阵,军旗猎猎听征令,红星闪闪救生灵。

15.竹蒿欲点身姿俏,丹唇轻启歌声妙,云天渐暗影儿遥。

16.金山寺外波涛紧,龙王庙里池水浑,乐成桥畔叹无存。

17.兰舟挤进西湖画,绿风掀起红裙褂,蜻蜓寻找小仙葩。

18.游园舞热歌增兴,练摊位满人侵径,观湖色软水铺平。

19.巍巍白塔云天向,粼粼碧水轻舟荡,盈盈粉蕊蝶蜂徉。

20.亭亭玉体莲蓬熟,娟娟玉貌荷花秀,姗姗玉翅彩蝶羞。

21.蝉虫无可将歌弄,人神哪得凭身动,烟云怎又把天笼。

22.满塘星碎清波皱,一弯月冷银河瘦,几声箫断夜空悠。

23.蜻蜓戏吻荷花瓣,丽人漫舞绫罗扇,村姑轻荡采莲船。

24.淡云一片过芳甸,清风一缕香荷堰,幽湾一叶打鱼船。

25.蟾宫入水妆台镜,真妃出浴钗头凤,鸳鸯交颈昵欢声。

26.涟漪勾勒相思画,雨滴弹响多情夏,清音寄到自然家。

27.扶危济困神兵降,固堤排险洪魔挡,飞舟破浪党旗扬。

28.琴声婉转,笑语哗喧。

29.风摇玉柳,鱼戏清流。

30.绿波间叶展,白云底鸥旋。

31.风摇翠舞,珠洒香浮。

32.荷塘月明,柳岸烟重。

33.烟轻雨疏,风起云舒。

34.风拂岸柳,凫戏云舟。

35.烟中紫竹,水里红蕖。

36.风来叶卷,雨过花妍。

37.频频雨返,缕缕云翻。

38.明皇旧景,茅舍新亭。

39.和风翦翦,碧叶连连。

40.河塘养虾,田埂听蛙。

关于诗词曲的风格,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是“诗庄词媚曲谐。”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这是说诗、词、曲有着不同的风格。大体而言,确实如此。因为诗多用于应制,而应制,则非庄不可;词,多写闺中韵事,而闺中韵事,则适于媚;曲,更接近民歌,宜于用诙谐通俗的手法来表现。但对曲的通俗,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俗的特点,甚至把曲的俗,看成庸俗。看成越俗越好,走向低俗的极端。我们说的谐和俗,要有灵动之气,要有典雅之风。写的曲子要有品相,要雅俗。

我们读一下郑会长的曲子,看看他是怎么把握这“俗”的特点的。

郑永钤[正宫?醉太平]记忆中的夏夜

风来土丘,月探云头,一天暑气夜凉收,尘嚣抖抖。老槐树下琴箫奏,蒲葵扇底蚊虫斗,银河系里鹊桥搜,那是天长地久。

曲子的前两句交代时间背景—--夏夜。接下来“一天暑气夜凉收,尘嚣抖抖”把人物活动的背景特点交代了。即凉爽的夏夜。接下来三个对句是曲子的重点,“老槐树”“蒲葵扇”给人一种沧桑感,“鹊桥会”的典故又给人一种神秘感。“天长地久”是对上一句的阐释、也是对整个回忆的过往生活的总结。全曲非常通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冷僻字,但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就像自己在遥远的一个夏夜,坐在奶奶的身旁,听它讲那古老的故事一样。这才是我们说的曲子的俗,谐。

下面我们再读几首曲子,品品它们的味道。

张震[正宫?醉太平]夏日童趣

清阴满篷,光屁顽童。两条小腿插河中。(噗通通)水花溅胸。叶间一个阳光洞,眼皮一道迷浑缝。树杈一只蛭蟟虫,登时(敛)笑容。

单正江[正宫?醉太平]咏知了

枝头发威,傲视扬眉,抖衣鼓腹向天啼,谁知我谁?只吹的天坠琼花穗,只吹的地漫金莲珮,只吹的树发珞璎蕤。全凭利觜。

张亚林[正宫?醉太平]乘凉

一池柳风,满目青葱,炎炎夏日小河东,绿荫正浓。小童坑底掏蝉蛹,老头凳上游香梦,娃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