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香槟桶要价7000元还抢不到这么
文化交流杂志特约作者周华诚 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所有产品制造的根本均源自“人”,而人“心”所向往的,正是启发我们去畅想未来美好生活的源泉。“匠心”的传承、产品的打磨,根本还在于制造者对于造物境界的不懈的追求。 中川周士的手工香槟木桶,与松下的IH技术结合,可以给香槟酒降温;八木隆裕的茶叶罐,打开盖子,可以发出乐音;两片电风扇叶片转动带出的微风,穿过竹编的网,就好像是穿越竹林的山野之风…… 在北京观看这场“京都和风家电展”之前,很多人无法想象,传承几代人的传统手工技艺,借助科技的翅膀,还能焕发出这样的时尚力。而带着冷冰冰面孔的现代科技,植入传统的工艺与手工的温度后,居然变得如此诗意,如此富有想象力。 ●叶片藏在竹制品中的创意电风扇,在“京都和风家电展”中展示。 3年前,笔者带着思考前往日本,考察和记录了日本许多传统匠人的故事;回到中国,又调研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新匠人的故事,后来出了一本书《造物之美》。此书引发的话题与热度,到今天依然在延续。其中,两位匠人的故事,足以让我们窥见,不论是过去与现在,每一位顶尖匠人的背后,都是技艺与态度的双重修炼。 一个香槟桶,售价9万日元 中川周士的家,安在日本滋贺县大津市乡下的琵琶湖边,一条铁道线从附近穿过,周围是连绵的青山和稻田。铁道线旁边的房子,既是他的家,又是他的工作坊。 当我拿起中川周士手工做的木碟子,可以看到刀锋在木器上留下的细腻痕迹。一刀一刀,像是画家的素描笔迹。这样的木器,就好像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一样。而中川周士,不过是把它从一堆木材里取了出来。过去,很多日本家庭是用大铁锅蒸米饭,然后把蒸好的米饭盛到饭桶里,端到桌旁,再盛到小碗里。 要是在冬天,还会把饭桶放到藤制或棉布制的筐里保温。传统的日式木桶,是将木片围成圈,最后在外围以金属条或竹片固定。通过精湛的细木工,不用铁钉和黏合剂,便能制作出牢固而没有缝隙的木桶。 这种技艺,在日本也是历史悠久——早在约年前的室町时代就已形成。至江户时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可见这种木桶。中川周士的父亲中川清司,曾有过辉煌的履历。中川木工算是京都的木桶老字号。 他们从不使用钉子,制作中用到的有高野罗汉松和神代杉,也有在泥或火山灰中掩埋了年以上的杉木。不同木片的形色、收缩率皆不同,拼合时,就需要清晰地了解木头的特性和纤维结构,以及可产生的器具美感。 ●中川家的木工器具置满了一面墙。 年,中川清司因为精湛的技艺,被认定为木工的“人间国宝”。但是现在,随着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很少用到木盆、木桶之类的东西了。做好的木盆和饭桶都没有人要。这样,木桶匠人就挣不到钱了。 在当下的日本,依然在从事手作木桶和拥有此技术的作坊,从多年前的家减到今天的不出3家。中川木工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家。但是,他们也面临着怎样应对新变化的难题。 中川周士从父辈手中接过担子,他想让木头重新介入现代生活里来。中川周士年生于京都,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毕业后,师从父亲中川清司,学习木桶、指物、刳物、辘轱等技术。为了不让手中的技艺消失,他必须做出创新的商品。面对西方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强烈冲击,中川木工的坚守与创新,成为现代设计的灵感之源。他想到了香槟桶。 平时在饭店里所见,常是不锈钢香槟桶。那种不锈钢香槟桶放入冰块,再放入香槟,半小时后金属的桶外壁会起雾,然后结成水珠,桶底会形成一摊水。而木制香槟桶,木制的外壁不起雾、不结水珠,桶底也是干的,不会积水。这就是木制香槟桶的独特性。他开始做香槟桶,用长了上百年的木材——桧木,按一种弧度锯成片,用刨子刨光。 他手中的木桶,不再是传统的那个木桶。那是一件现代艺术作品。这个木桶用20块木片拼成,木片与木片之间的缝隙小到0.1毫米,不能漏出光来,木片之间打孔用竹棍儿连在一起,不需要胶水粘。从上部看下去,香槟桶的俯视截面是橄榄型的,中间宽,两头尖。如此精细,令人赞叹,简直是艺术品。 这样一个香槟桶,售价日元,折合人民币约元,而且还供不应求。这样的香槟桶,被世界顶级香槟酒唐培里侬的老板看中,他们在香槟桶壁上烫上了唐培里侬的Logo,光他们一家的销售价就约合万元人民币。 手工收音机,卖出多万元 在这次“京都和风家电展”上,还有一位中国匠人——曾德钧。他自小对收音机着迷,热爱收音机及电台文化,深信这是人类史上的声音传奇,希望有温度、有故事的声音能够继续传递。为此,他逆时代而上,重拾电台黄金时代的经典,创立“猫王收音机”。 曾德钧很早就是“收音机专业户”了。他喜欢收音机,从小就喜欢。他自己用零件攒过小矿石机,自己装过半导体机,也去买过电子管机,生产各种各样的收音机。当他把一堆零件组装起来,盘腿坐在收音机前,听着机子里传出遥远的声音时,那种沉醉感令他着迷。 到了60岁,为了圆梦,他和那些年轻创客一样,每天背着十几斤的双肩包,为自己的创业项目不断钻研、奔波。历时10年设计的“猫王”收音机,终于因其复古的造型和饱满的音质,在某众筹平台上一举成名。他是一个固执的人。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所做的工作与音响相关。虽然收音机也一直伴随着他,但是对收音机音质开始不满意了,甚至认为收音机的音质也许就这样。直到年以后,接触了国外的优秀收音机,发现其音质是那么美妙动人、富有魅力,甚至在声音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独有而且是音响不能替代的文化。从那时起,他开始梦想做出一台性能优异、声音优秀的收音机。 他曾设计出了国内第一台Hi-Fi商品化胆机,人们称他为“中国胆机之父”。他对于音质是非常挑剔的,从收音机特有的“滋啦滋啦”,到清晰悦耳的调音过程,这里有着独特的复古意味。对于收音机的外观打造,也遵循着温润的手工气质。 ●曾德钧和他的手工收音机。 老曾发起众筹,得到资金和用户的支持之后,他开始专注于“猫王系列”的研发,型号从便携式“猫王mini”到立柜式“猫王bigger”,价格从几万到几百。为了适应新的需求,他又在这个型号上加进了蓝牙功能。有用户说,老曾的收音机弥漫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有人不理解老曾为什么要做猫王收音机,因为似乎从商业角度来说,收音机并没有太大的销量。但是对于老曾来说,销量从来不是他要顾虑的东西,本质上他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工匠。 说起猫王收音机,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但国内发烧友圈子对这款收音机早已热捧。这款收音机由纯实木手工打造,外形仿古,声音自然而通透,凝聚了设计者的匠心。好的东西,自然会凝聚热爱它的人。越来越多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曾德钧和他的猫王收音机。人们着迷于这台收音机,并在各自的朋友圈里散发。可以说,在这个时代,猫王收音机缓慢地构筑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朋友圈”。 自年开始,曾德钧和他的团队就积极地参与到互联网的众筹中去,此后他们做了十多个众筹项目,获得了多万元的销售额,也获得了大家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1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三晋美食舌尖上的莜面环球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