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月亮船”的启示

——听李吉林老师教《小小的船》

文/周益民

周益民,江苏省特级教师,年度《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百班千人”读写项目总导师。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弯月、星光、碧空辉映,歌声、乐语、童音交织。是课堂,可心儿已飞出教室;是上课,可又不纯粹在求知。——李吉林老师正教学儿童诗《小小的船》。

和着李老师与孩子们“月亮船”的神奇之旅,我们怀揣着收获一路走来。

一、教师——也是课程的建构者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将课程视作一种静态的文本,将教科书视作固定的、不容变更的规定的唯一课程资源。教学成了一种“按图索骥”的过程,教师只不过是教材的“代言人”。在这种“复现式”教学中,教师不必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构。新课程的重要变革,就是课程的构建不再由编写教材的专家“独裁”,强调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二度加工。那么,就大量的学科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操作呢?李老师的实践无疑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首先,对教材的二度加工要切合学生的身心规律。这一课,李老师根据小学生心理易受暗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与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孩子们带入了一连串的生动情境之中——

情境1:出示蓝天、星空、新月,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我”在院子里观看月亮的情境。

情境2:随着课文的学习,“我”在院子里看着月亮,看着看着,进入想飞上蓝天,到月亮上去的想象情境。

情境3:随着音乐和教师语言描述,进入“我”已坐上月亮的想象情境。

情境4:出示“我”坐上月亮的剪贴,再通过音乐的强化,进入“我”在月亮上放眼望去的情境,于是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组连贯的情境吻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们的心进入美妙的情境世界,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悦。

其次,对教材的二度加工要切合文本的整体内涵。《小小的船》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空间宽广,李老师创设的情境完全和谐于文本内隐的意象,并且丰满了课文传递的信息。

再次,对教材的二度加工要合乎教者的个性特征。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材文本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在课堂情境中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可见,教师个人的知识将在新课程中得到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选准属于“我”的方法、策略。正是基于自身能歌善画、形象生动的个人风格,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图画、音乐、语言等创设了鲜明、可感的情境,建立了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喜不自禁。

二、情感——得以凸现的价值取向

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在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语言文字自身即是一种文化。汉字久远的历史、美观的形体、圆润的发音,携带着深远的魅力。这二者协同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进而植入心灵,将为他们打好人生的底色,产生良好的再生效应。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正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文章不是无情物。”“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这一课自始至终弥漫着美好的情感气息。课始调度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入课题,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随即创设情境,用“月亮像小船”触发学生欲飞上月亮船的美好心愿;继而顺着学生的情感之脉,引领他们进入“乘上月亮船”的美好情境之中。

我们不妨重温其中的一个片段:

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你坐在院子里抬头看蓝天,蓝天上有星星又有月亮(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啊!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可以眯上眼,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也好象飞上蓝天,坐到月儿上了?(《小小的船》乐曲在教室回响,孩子们眯着眼,美滋滋的)

生:我飞上去了。

生:我好象身子变轻了。

生:我好象腿变长了。

生:我好象坐在弯弯的月亮上了。

师:(把一个小朋友剪影放在月亮上)现在,你们已经飞上蓝天,坐在小船里了。(孩子们都美美地笑了)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些什么?让我们轻轻地唱起来。

透过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掬捧到现场的融融氛围。孩子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幻想着、体验着、思考着、表达着。这种在情感体验构成的心理背景下生成的学习活动必然主动而积极。

三、体验——值得倡导的学习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课程的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李老师“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学中,又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的呢?

首先,李老师营造了一个利于学生积极体验的平台,那就是“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在学科渗透中获取语文营养。体验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形象,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还原抽象的语言符号,这样,学生的体验活动才有可能展开。课上,李老师以图画再现情境——黑板上的那轮明月似乎正挂在自家院落的上空,亲切又美好;以音乐渲染情境——富于幻想色彩的音乐让孩子们飘飘欲飞,乘上了“月亮船”;以表演体会情境——坐在“月亮船”上,置身群星之中,和白兔、嫦娥对话,课文描述的不就是“我”的亲身经历吗?可以看到,在这种艺术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整个身心投入了学习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体验不仅指向文本的感受,更蕴涵着促进人格建构的因素。

其次,李老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课文语言的神韵,提升学生的语感。汉语重意合,汉语文化是意合性文化,其特点就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叠词的运用是《小小的船》的特色。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叠词传递的形象,从而获得语感。初读课文时,李老师这样教学“弯弯的”:

①你们看月儿怎么样可爱?

②这儿用了两个“弯”字,“弯弯的月儿”,你们觉得这月儿怎么样?把“弯的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比比看。

③“弯弯的”表示很弯,弯得很可爱,谁能举个例子?

④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

随即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月儿的可爱。这样,进入学生“词海”的语言就是包含着形象与情感的了。全课教学接近尾声时,李老师又通过“删改”,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全诗的语言:“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的星蓝的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体验到了课文语言的音乐美与韵律感,成了“词的音乐家”。

活动预告

暑期阅读嘉年华各年级共读书目推荐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