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介绍
北京最好的冻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2/8583122.html 京剧的起源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脸谱的起源 关于脸谱起源,因无文字记载,无从考证。目前流传还有两种说法:一、源于面具。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公元六世纪中叶,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但面相温和,有女人貌相,敌人总是讥笑他。为了震慑敌方,他命人做了一个凶猛的面具,每次出战戴在脸上,敌人见了,心惊胆战,每战必胜。后人为歌颂兰陵王的功绩,编出了《兰陵王破阵曲》的歌舞娱乐形式,兰陵王的扮演者自然戴面具。后来人们觉得戴面具不利于表演与歌唱,于是摘下面具,在脸上涂抹颜色。这奠定了舞台脸谱的基础。 二、源于傀儡戏。傩戏是源于福建的傀儡戏,至今仍在流传,已具近千年历史。木偶所表现的人物不同,脸上勾画各种图案。戏剧演员把这种形式移植到面部化妆,产生了搽土(黑)抹灰(白),女角色有涂脂抹粉(赤朱)之说。随时代变迁,戏剧形式不断发展,角色有了分工。表演的人物不同,某些具有某种特色的人物,如相貌、年龄、性格、品德等,面部化妆有明显区别,逐渐产生了以黑、白、红三色为主的面部化妆形式,脸谱从而有了雏形。至今,净丑演员面部化妆的脸谱仍以这三色为主色。 京剧净行介绍——正净 京剧按所饰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夸张,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生、旦、净、丑。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净行。1.净行(正净、副净和武净)净而不净,丑而不丑,反向定义词,净俗称“大花脸”,又叫“花面”,“大花脸”也是相对于丑行的“小花脸”而定名。大花脸一般勾画脸谱的面积大,以双眼为全脸的二分之一,这种脸谱显得演员的脸很大,夸张效果极为明显。而“小花脸”勾画的脸谱则上一般不超过发际。 净行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偏激,气质异常的人物,或是粗犷豪爽,或是阴险凶残,或是刚烈耿直,或是鲁莽诚朴,净行的表演特色是声音洪亮、宽阔、浑厚,动作大开大合。(云手、山膀、手势、脚步举例。站:子午相、丁字步、八字步;坐:虚坐,双肩放松,挺胸,收腹。)①正净:又称“大花脸、大花面”,简称“大面”。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二进宫》剧中的徐彦昭,《大保国》、《探皇陵》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徐彦昭上台手持铜锤,所以,人们把唱功花脸称为“铜锤花脸”。《铡美案》剧中的包拯为黑色脸,又将花脸行俗称为“黑头”。正净所表现的人物一般都是性情比较平和,多是帝王将相、忠臣良将类的人物,因此念词的语气要沉稳,字字清晰、韵味十足,湖广音、中州韵加入京腔京味,形成京剧念白,全国各地均能听懂。如《姚期》剧中姚期念定场诗。再如:《铡美案》剧中的包拯,当陈世美要从公堂逃离,包拯拦住问“哪里去?”陈答:“顺轿回府。”包拯大怒:“只恐你来得,去不得!”)正净戴的髯口(胡子),多以满为主,依人物年龄不同有黑、黪(花白)、白,还有红色(孙权)。 京剧净行介绍——副净 ②副净包括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也需有唱功基础,如《连环套》剧中的窦尓墩,前半部的《坐寨》重唱工,《盗御马》又是以工架与唱工并重。架子花脸应工的角色数量很多,如张飞、牛皋、焦赞、李逵。副净所表现的人物相对正净而言,多是性情暴烈、正直豪爽类型,这类人物带的髯口叫扎,(展示扎、髯口)黑、红、黪色。凡戴扎,必插耳毛子。还有一种一字髯(黑、红),定场诗与报名,与铜锤花脸有明显差别(举例张飞念)。很多奸臣,像董卓(东汉)、严嵩(明)等都由架子花脸演员扮演,这些人物脸谱一般不用油彩,而用水分涂抹全脸,加画一些黑笔道,勾成水白脸,俗称“粉脸”或“白脸抹”。演员与观众约定俗成勾白粉脸的人一定是坏人。满脸抹白意思是把自己的真面目掩盖起来,不以本来面目示人。这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审美定式,绝大多数剧种,直至目前仍遵循这种模式!《问樵闹府》剧中的煞神,《乌盆记》剧中的“判儿”(钟馗),《钟馗嫁妹》剧中的钟馗,都归入架子花脸行列中。还有《失街亭》剧中的马谡,《取洛阳》剧中的马武,《野猪林》剧中的鲁智深等,都是架子花脸演员应工。鲁智深戴的叫虬扎,还有一种身份很低的人物,如《算军粮》戏中的魏虎,《法门寺》戏中的刘彪,《武松打店》戏中的大解差,虽然也勾脸,但表演风格近似丑角,俗称“二花脸”,也属架子花脸行当。架子花脸的表演有独到的程式,大大地夸张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情特点。笑:哈哈,哈哈,啊哈……怒:铜锤花脸(姚期训斥姚刚,徐彦昭斥李良。);(高俅、顾渎在公堂上“狗护食”);张飞、焦赞:(哇呀呀)。铜锤花脸的念白一般是韵白,而架子花脸在念韵白词中,往往夹入京白。京剧净行介绍——副净、武净举例:《辕门斩子》戏中焦赞:“二哥,宗保犯罪乃是你我兄弟的引诱,必须进账与他讲个人情。” 孟良:“只怕这个人情讲不下来。” 焦赞:(京白)“你哪知道,元帅喜欢的是我!” 显得焦赞这个人物很滑稽幽默,有时还使用一些民间小调(不是正规京剧的西皮、二黄唱腔),加重对人物性格的烘托,《穆柯寨》剧中:焦赞、孟良被自己放的火烧得很狼狈,焦赞为了安慰孟良,主张二人做拦路劫财的强盗,他用小调唱:“哎呀我的哥呀,哎呀我的哥呀,打壶烧酒咱们哥俩唱,喝着喝着高了兴,你一盅我一碗,你一碗我一勺,热喝热喝喝,你说乐呵不乐呵,呀呼嗨!”把焦赞这个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舞台效果很热闹,观众反应很强烈。焦赞、孟良分别戴黑红色扎,与脸谱颜色一致,插耳毛子。 ③武净 顾名思义,这类角色以武打为主,又称武二花,舞台上主要以翻、打、扑、跌为主,不重唱、念。过去武净也讲究工架,如:《竹林计》戏中的余洪等等,武净可表现的角色繁多,后来,武生行当也勾脸演这些人物,京剧把这类角色称为“两门抱”。 京剧净、丑脸谱颜色应用 京剧脸谱主要以黑、白、红三色为主,其他均为这三色的衍生色,各色脸谱均表现一类人物的某种特征。 1、红色 以红色为主的脸谱表示人物忠勇义烈,俗话说的“红脸汉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关羽。相传关羽本不是红色脸,关羽原来也不姓关,据民间流传和三国志关羽传有这样的故事: 蒲州太守熊虎,其子叫熊祥,垂涎张继昌员外之女张鸾娇,命家人前去提亲,张员外不允,熊祥定计,假造一张借据,贿通县官苗信,把鸾娇传唤到公堂,苗信当堂判定让鸾娇偿债,否则要其以身抵债,并威胁三日后娶亲,张员外为此事啼哭不止。关羽路过,问明此事,愤怒不平,与张员外一同至公堂辨理,熊祥斥骂,关羽大怒,杀死熊祥、苗信,放走张员外一家逃生。熊虎派人四处张贴图像捉拿关羽,关羽进入圣母庙躲避,熊虎命人放火烧庙,关羽出庙杀死熊虎准备逃奔河北范阳,行至三岔路口,天降大雨,关羽不知路径,见一老妇站在路旁,关羽上前问路,老妇指曰:看你满脸血污,还不洗一洗。关羽蹲下身,撩起雨水洗脸,脸色变红,红似重枣。这时追捕的差人赶到,见一红脸大汉站在面前,不是图上画的面色,遂问老妇,老妇用手一指,差人向老妇指的方向追去。关羽正欲向老妇人答谢,老妇不见了踪影,传说是观音菩萨来搭救。关羽到了潼关,关门外墙上挂有关羽画像,但不是红脸,把关的差人盘问,关羽用手一指潼关的关字说姓关混过了检查,此后关羽就一直被后人认定为关姓。关羽是我国民间极为崇敬的人物,称关帝,各地造庙并称之为武财神。 关羽的红色脸谱是我国各剧种普遍应用的。谱图中的卧蚕眉、丹凤眼是固定格式。有的演员右脸膛上点七颗黑痣,名曰“七星痣”,只显示出五颗,另两颗在耳上,所以,大家只能看到五颗。 2、黑色 以黑作为主色的脸谱表示人物刚烈、无私、憨直、粗率、鲁莽的性格,如包拯、张飞、牛皋、李逵、焦赞、煞神等。 说说包拯的故事: 包拯出生后,面如黑定,额头上还长着一块半月形的疤,父母观其貌,丑的吓人,就抛弃了他,但包拯的兄嫂不忍心,把他抱回家抚养,其嫂吴妙珍是个贤慧善良、知情达理的典型中国妇女,一心要把包拯养育成有才之人,把包拯与自己儿子包勉一视同仁,教育包拯读书习文,果然后来包拯逐步进取,被封为龙图阁大学士,兼管刑部,因他正直无私,体恤民情,断案公正,深受帝王和人民的爱戴与尊重。 从他初任县官时审理了乌盆案件,直到身居高官不畏强暴,正直无私,铡了陈世美和侄子包勉,为国立功,为民除害。人们把这种人物搬到舞台上,用黑色表现其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徇私情的秉性,额头画一白色月牙形,示其能日断阳、夜断阴,双眉紧锁,一副忧国忧民的愁容形象。 3、白色,白色脸谱有水白脸和油白脸两种。 ①油白脸,这类脸谱使用的白色是油质的,经舞台灯光照射,反光,显示出油光满面的效果,主要为所饰人物而设定,如《艳阳楼》剧中的高登,是高俅(奸臣)之子,纨绔子弟,油光粉面,一副恶少形象;又如《失街亭》戏中的马谡,油白脸是表现人物是个少经战场,只会纸上谈兵的参谋(按当前的说法是常年坐办公室的官员),又表现人物性情高傲,不听劝阻,独断专行的内心世界。 ②水白脸 又叫水粉脸,这种白粉用水调和,不含油质。多用于抹脸人物,最典型的是曹操,以郝寿臣先生勾画的曹操为例。经多年反复揣摩、勾画及舞台实践,最后定型的这个谱式,可称楷模,较前人的模式有了很大创新改进。在全脸抹白时,在两颊部位,白色须浅,以透出本人脸色为宜。两道剑形眉,不同于前人使用的枣核眉(两头尖),郝先生认为枣核形眉用在曹操脸上显得伧俗,身份不合适。双眼细长,也不同于以往勾的大三角形眼窝,他认为那样的画法把曹操奸诈的内心太过于外露了,样子凶狠了。细长笑眯眯的眼窝,笑时显露出细眼带笑的神气,怒时又显出笑里藏刀的奸诈本质。在红印堂上画斜卧的飞蝠图形(郝先生称为表情纹),一共五笔完成,前三笔是顿笔、提笔留出尖(笔锋),一笔到位,后两笔可用荒率之笔,脑门纹也是五笔构成,这是为了达到“眉头一皱,诈意顿萌;眉心一拧,杀机顿起”的表情效果。三角眼是形容一边看人,一边动脑筋琢磨人的形象。郝先生勾的细长三角眼,眼珠往上一翻,眉头一皱一耸,眼梢自然下垂,形成三角眼,表现曹操工于心计,半睁眼打主意,不正视人的神气。郝先生勾的青年、壮年、衰年的曹操眼梢由稍上挑、到平直、到略下垂,显示年龄。眼下的鱼尾纹,画在离下眼皮一指(两公分左右)的位置,起笔落笔要尖,中间压笔,形成中间宽、两头尖,增添笑眯眯的神气。法令纹,沿鼻翅外侧半指处起笔,向外扩,收笔时与髯口圈合围。这些笔纹要画得生动灵活,一笔到位,切忌重描,达到眉心一皱、一挤、一抬一耸,所有纹理都能连带颤动,显著加强了面部表情的传达效果。鼻须纹,不要勾的太高,不超过鼻翅为宜。点痣,过去有人说“恶人多痣”,不一定合理,郝先生为了把对称纹理加以调整而点痣,产生“顿生三毫”的活泼形象。鼻翅左右各点一个。郝先生多年积累,对着镜反复勾画,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成功塑造了曹操这个“两面派”人物脸谱,被人誉为“活曹操” 4、黄色脸 以黄色为主的脸谱,表示所饰人物勇猛彪悍或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杨幺、何路通、方腊、典韦。典韦是曹操帐下最勇猛的大将,在《战宛城》剧中被张绣施计,用酒灌醉,又被奸细盗去了称手的兵器双戟,在敌兵杀入帐中,典韦抓住一个军丁、用手撕成两半,当做武器,杀死不少敌军,终因寡不敌众,被杀死。(钱金福[——]80岁——先生典韦脸谱介绍) 姬僚是春秋时期吴国篡夺王位的皇帝,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上朝执政,内穿铠甲,外罩袍服,唯恐有人刺杀,是个凶残的暴君。还是被伍子胥等定计,派专诸以献夜宵(鲜鱼)为名,混入宫中,用鱼肠剑将其刺死。勾黄脸的还有庞涓、沐英等。 5、蓝色脸 以蓝色为主的脸谱所饰人物大多性格粗犷豪爽、桀骜不驯。如《取洛阳》剧中的马武;《锁五龙》剧中的单雄信;(表演《锁五龙》唱段)《霸王庄》剧中的黄隆基;《九龙杯》剧中的周应龙等。 7、绿色脸 勾以绿色为主脸谱人物,性格大多性情暴躁、骄勇强横,与兰色用意相近。如:《白水滩》剧中的青面虎;《赵家楼》剧中的雷鸣;《庆顶珠》剧中的倪荣等。 8、金、银色脸 金色表示面现金光,皆为德高位尊的神、佛、仙、怪。身份普通的神佛一般不能用金色脸谱。如:《小西天》剧中的如来佛;《无底洞》剧中的牛魔王;《蟠桃会》剧中的杨戬(二郎神);《红梅山》剧中的金钱豹。有些角色为了增加舞台威武效果,脸谱图案中也适当增画金色,如:《四平山》剧中的李元霸;《竹林计》剧中的余洪。银色:一般是神怪人物中亚于金色人物身份者,如《陈塘关》剧中的木吒;《乾元山》剧中的广成子等。金、银亮色在神怪人物脸谱中常见。 神怪类脸谱虽然没有固定的谱式,但也绝不能随心所欲胡乱勾画,前辈名家钱金福先生特别反对把蛇、蝎、骷髅等让人观之生畏的恐怖形象,直接画在脸上充斥脸谱,认为这是品味不高,违背艺术美学价值的低俗之举。不但神怪类,即使是各种身份的人物,也应进行艺术加工,达到舞台美化的境界,才是艺术的真谛。我们在校时,就遇到过这样的笑话,有一出戏叫《乾元山》,剧中有一些鬼怪类角色,开戏前老师发现有几个人勾的脸谱稀奇古怪,问是谁给勾的,勾的是什么图案,学生说画的是飞机、大炮、坦克车、火箭炮,老师批评说,你们这样做不是创新,是糟蹋京剧脸谱,把大家集合起来,现场说法,使大家深受教育。同时老师又亲自动笔,给这个角色重新勾画了四种颜色的脸谱。并且说:这种事要是发生在我们那个年代,一定会是“打通堂”的结果。(为了使大家都受教育,全体演员都挨打。) 京剧丑角脸谱 京剧丑角勾画的脸谱与净角脸谱不同,没有固定的谱式,即“丑无定谱”。但依文、武人物的不同,谱式区别明显。 武丑,主要表现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快言快语之勇武之人,如梁山好汉“鼓上骚时迁“、好汉杨香武、宋光祖等。脸谱的粉白面积较小,一般成筝形或枣核形,以展示其机警的性格。 文丑,主要表现人物的滑稽、愚俗、狡猾、忠厚、奸邪等性格,如:蒋干、汤勤、驴夫、柴翁、崇公道等。脸谱的白粉面积稍大,有的呈豆腐块的方形,有的呈腰子形、有的呈银锭形、有的呈窝头形等。但必须遵循固定的格式,即:眉间两颊三块红、一片粉白七笔黑。 欣赏脸谱,画脸谱,从脸谱探知传统文化...... 欢迎分享: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扫描下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6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南方特有的水果,第一口吃了想吐,第二口吃
- 下一篇文章: 太阳宝贝爱劳动七体验非遗工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