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腊梅
我们小时候没有多少玩具,大多自己动手做。除了推铁圈、抽陀螺、玩沙包、打弹弓,还有一个游戏叫“打腊梅”。这腊梅用木头刻成,两头尖,约有10公分长。玩时,将其放在地上,用木棍敲打一头尖的地方,待腊梅弹起,挥舞棍子击打腊梅身体,使其飞向远方。谁打得远,谁就赢了。我一直纳闷,这个玩具为何叫腊梅,待看到腊梅果子的时候才体会到,这是象形的说法。腊梅果两头尖中间粗,与这个玩具非常像。 (图片来自网络) 打腊梅是有历史的,古代叫“击壤”。壤与土有关,估计开始时,随便在地上捡起土块,以棍击打,获得乐趣。后经演变,成了今天的游戏。两晋南北朝时期,击壤在民间很流行,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初去郡》中写下了“即是羲唐化,获我击壤情”的诗句。宋朝陆游有《入梅诗》:今年入梅日,云脚垂到地。芬香小麦面,展转北窗睡。甲夜闻雨声,起拜造物赐。三登于此卜,一饱可坐致。语儿高尔囷,戒妇丰尔馈。击壤歌太平,门无督租吏。明朝的击壤游戏有了变化,名称被称为打柭儿”,又曰“打尜”,“打瓦”,并由此演变出“打柭柭”或曰“打板”的游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耶?其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柭儿。”这种打柭儿便是由击壤发展而来的,已不是“以手中壤击之”,而是以手中的棒击起地面如同枣核形状的木棍,击起后再一击令远,以打远为胜。有的地方叫这个玩具为“尜”,这个字读[gá],上下一个小,中尖一个大,非常形象。生活中这个字也用其象形意义,比如“尜枣”,“尜尜汤”。(尜尜枣,图片来自网络。) 尜(gá)枣也称嘎嘎枣、呷呷枣,该品种俗称悠悠枣,果实两头尖,中间大,形似一种儿童玩具尜儿,因而得名。北京各地均有零星栽植,近年门头沟区龙泉雾、军庄,昌平区十三陵,怀柔区桥梓和顺义区等地有较大发展。这种枣果实平均重10.1克,脆甜多汁;鲜枣含糖量29.91%;由于该品种果形美观,皮薄肉脆,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口感好,在果品市场上售价不断攀升;9月上中旬成熟,品质上等,属于品质优良的鲜食品种。此品种早期丰产和丰产稳产性极佳。 (尜尜汤,图片来自网络。)尜尜儿(gágar)是天津市的传统小吃。以中间粗、两头略大的东西。用水和玉米面,加葱花、盐,用筷子搅匀了,再用手攥成小尜尜儿,放入热水中煮熟了(下锅要慢,稍稍搅动,不要沉入锅底;也不能用滚开的沸水,以免尜尜冲散了)。早年的尜尜汤就是这种做法。 看到上面的介绍以后,你是不是觉得咱叫打腊梅一点文化底蕴也没有?生活处处皆学问,以后,咱再教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就得给他们讲一下历史,让他们感受一下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杨兆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5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公益网课爱立方线上家园共育课程3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