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春节里总是少不了它的身影,无论什么山珍海味,也不能代替它的位置。这就是饺子。在民间,有流传很多关于饺子的吉祥话语,比如说:一个扁食两头尖,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

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如倒着

在现代的餐桌上,饺子已经越来越常见了,一家人围在餐桌上,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多么美好啊!这个饺子还有一种很吉祥很美好的说法叫更岁交子,子代表着子时,新旧年相交之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幸福美满的意思。不过大家都知道饺子是怎么流传出来的吗?

一、历史长河中的饺子

饺子的由来

相传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最开始它并不是一种美食,而是用来预防和治疗人们耳朵上生的冻疮。

在张仲景年轻时曾驻守长沙,后来年龄大了,就向朝廷申请打算告老还乡。皇帝批准时已经到了冬季,天气非常的寒冷。他从长沙回到自己的老家时的路上,发现那些穷苦百姓已经饥寒交迫了,但还在为了生活而拼命奔波,一刻也不敢停下。而且好多百姓在那么寒冷的天气里依旧穿着很单薄的衣服,有些人的耳朵上已经生了冻疮,他看到这心里非常的难过。

等到他回到家后,虽然每天都有很多求医者来上门求医,但是他的心里还是很记挂那些百姓们。冬至的那天,于是他便让弟子留守家中看病,自己和弟子到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起了医棚,盘上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后,顿时感觉全身都温暖起来,两耳生热。张仲景和他的弟子们每天都会出来舍药,一直到大年三十。乡亲们冻烂的耳朵都被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一个美好的春节。

张仲景在寿终的时候也是在冬至,而他开始设棚救人的时候也是在冬至,百姓们为了纪念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情景,便纷纷开始效仿做起了娇耳的方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每到冬至这天都会吃起饺子。而且这天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冬至吃了饺子,不会冻掉耳朵。

饺子在各个朝代的称谓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小小的饺子,大大的情谊

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不管是什么重要的节日,总是要吃上一顿饺子的,吃饺子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从择菜、和面、剁馅就是一家人一起来参与的事情,大家热热闹闹,说说笑笑,把这一年的平淡时光在这时却变得格外的温馨与祥和。

圆圆的饺子皮代表着中国人的祈求团圆,圆满;用白菜和猪肉作为馅料,这其中的白菜谐音为百财;剁馅声最响且时间要长,剁菜的时间越长,说明包的饺子就多,象征着日子红火富有。在包法上也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也会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

当你要出远门时,父母总会让你吃顿饺子再走,所谓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在迎来送往中,饺子总是包含着深深的祝福和对父母你满满的爱意,来祈求你一路平安。无论你身在何地,只要是吃上了饺子,总是会体会到那一份故乡之情,给身在远方的你带来一丝丝的慰藉。

文化的体现

饺子作为这一种文化的体现,现在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美食,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让外国友人快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的一种方式。而且饺子不仅仅只局限在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出现在餐桌上,现在有时候也会拿它来款待亲朋好友的美味佳肴。

结语

在现在这是快节奏的时代中,一家人很少能有凑在一起包饺子了,它不仅仅作为一种美食,也是一枚纽带,连起了家人之间的情感,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了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1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