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的典故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墨鱼有个绰号—─“乌贼”,可是为什么它得到了如此并不悦耳的雅号呢?这却是一个历来众说纷纭的问题,见仁见智,但归纳起来,大概不外乎有下列三种说法。

其一,中国从前的生物专家相信,许多生物均可在某一季节从甲物变为乙物,即所谓的“化生说”,而乌贼乃是海滨中的一种名叫乌的水鸟所变。

可它变为水族后,又以乌鸟为食,故人们称之为相残同类的“贼”。

这种说法似乎太玄乎了

其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乌贼“性嗜乌,每日浮于水上,飞乌见之以为死而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因名为乌贼,意为乌之贼主也”。

联想到乌贼在遇到天敌时,自有一套喷墨隐身、逃之夭夭的本领。

李时珍的看法倒是颇为可信。

至于第三种说法,就是起因于它那墨囊里的墨液。可是,“乌贼”的得名,其咎却又非墨液本身,而是代人受过的一桩冤案。

据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江东人或取墨(注:指墨鱼墨液)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存。”

清代人的笔迹中就有一个利用乌贼墨液骗人金钱的案例。

其中说的是清同治五年,有戚某向一位姓何的番禹人借洋钱五百元,由戚某立一借据给何某,言明年底归还。

但年关已过,何某却迟迟不见戚某还钱,何某只好上门索债。

戚某却回答说钱早已归还,还拿出戚某立下的借据来作证。

可何某明知钱未还他,再一看借据也是假的,便急忙赶回家,打算找出真正的借据再打官司。

谁知家中一大叠单据中,独独不见那张借据,只翻出一张空白纸条,看上去仿佛就是戚某立的借据,但上面已空无一字,他这才知有诈。

原来,戚某书写借据时,用的不是真墨汁,而是乌贼。

当时,虽然字迹鲜明,但过不了多久,字迹便慢慢地褪色,直至字迹完全消失,成了一纸空文。

墨鱼的墨液成了坏人作案的工具,它也就背上了黑锅,被人骂为“贼”。

海螵蛸的功效

骂归骂,人们对乌贼肉的鲜美,还是不乏溢美之辞。其内壳─海螵蛸又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其做为中药则见于《素问》中,称乌贼骨;

《神农本草经》曰乌贼鱼骨;

现代的《中药志》则载墨鱼盖。

《本草纲目》中描述,“乌贼,无鳞有须,黑皮白肉,大者如蒲扇,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重重有纹,以指甲可刮为末。”

中医认为,海螵蛸性味咸,微温,具有除湿,制酸,止血,敛疮之功。

主治胃痛吞酸、吐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等症。

方剂乌贝散,其功能以收敛制酸,止痛止血为主。临床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吞酸、胃痛等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