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年岁大了的缘故,愈来愈爱唏嘘感叹,常思己过,常回望人生。常悔悟性不高,麻木迟钝,大事糊涂,没能抓住一些好的机遇,致终生庸碌;常思对老没能尽孝,对友没能尽心,对子没能尽力。越回望,越反思,越自卑,越惘然,觉半生糊涂,一事无成。父母给了自己不薄的天分,却懵懂惘然,失之深知自识,未能掘进。爱逐风潮,无恒心,无志业,无方向,不计东西,致岁月蹉跎,老大无成,白首空悲!在事业上缺乏长远眼光,战略性地失误,游击于阵地而非稳扎稳打;遇事又犯战术上的失误,浅尝辄止,迂回避重,而非遇难勇进,逢艰求克,不懈求索。

最悔莫过于对姥没能尽孝。

听说我未满月就来到了姥姥家,一来便是十几年,孩子对亲情的是非感非常明确,毫无疑问,在我心底,只有姥姥对我的疼爱没有任何瑕疵,姥姥对我的意义超过母亲。很小时候的事儿我并没有印象,但我记事起的很多事儿都铭刻于心。

我的姥姥叫张秀兰,生于年,姥姥年长我48岁,记得那时候姥姥缠过足的小脚只有3寸长,像一只三角形的小粽子,走起路来一摆一摆,总是迈着小碎步,根根银发,半遮半掩,若隐若现。她平时总穿着一件白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在她身边总会闻到一股股淡淡的皂香。大眼睛,双眼皮,眉毛不粗不淡,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虽然已经双目混浊,可是年轻时美好的回忆依然充满了她不高不低,不胖不瘦的身躯,看上去却很精神。

姥姥对后辈很疼爱,对每个孩子都会关心,她从不奢望孩子们的回报,她只是负起身为长者的责任。因为我是未满月就由她喂养长大,自然就感情深一些,而且不是母爱胜似母爱,但也有失落的时候,一是因为没人和我玩儿,二是因为他们都可以回到爸妈身边,而我不能。长大后有次姥姥对我说,那时候看着我孤单的眼神儿很心疼。她告诉我,在我4岁的时候,有天晚上对她说:“姥姥,我能喊你一声儿妈妈么,就一声儿。”当时姥姥眼泪都下来了(不过这事儿我是不记得了)。

小时候没有奶水喝,姥姥就把馍嚼烂喂我,哭了就用她的奶头让我衔着,养成了不把着姥姥的奶头就睡不着觉,有天姥姥的侄女把我带到她家玩去啦,姥姥以为我丢了,就像疯了一样到处去找,闹得整个村庄都去找,每一条河溪,每一片田野,父老乡亲找了一夜也没找见,而我这时正在姥姥的侄女的怀里,把着奶头睡着啦,不记得姥姥的侄女结婚还是没结婚,只隐隐约约记得她的奶子又圆又坚,不像姥姥的奶子又长又软。第二天回到姥姥家后,其他人的怨言我不知道,只知道七姥爷的表情很不好看,反反复复地说着姥姥不应该收养我的话。

那年夏天朦朦的细雨中,我静静地走在去找妈妈的路上,雨水顺着我的脸流下,清凉的雨水将我的头发、衣服都淋湿了,我走在朦朦的雨雾中,看着前方,寻找前面的雨伞,一把温暖的雨伞,希望雨伞能为我挡住风雨,可除了安静的路,越来越大的雨声,没有雨伞出现在前方。

路边柳树柔软的绿色枝条垂着,像绿浪一样随着轻轻的微风摆动着,绿色在延续着,一直向前,看不到尽头。绿色的柳条像浓密修长的秀发一样垂着,好像拥有这样的一头秀发,像柳树一样的亭亭玉立。柳树仿佛穿着绿色的长裙,长裙在随风轻轻地摆动,柳树像一位位轻歌曼舞的女子一样无忧无虑,有时候安静的沉思,有时候摆动自己的长裙满脸欢笑。

凉爽的风伴着我,雨后泥土的清香陪着我,还有花香,由于不知道妈妈家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只知道妈妈家在大隅口,我就一边走着年久失修、坑洼颠簸的公路,一边在路人的指引下朝着妈妈的方向走去,到了妈妈家的事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晚上和妈妈睡一个被窝,妈妈睡这头,我自已睡那头,由于和妈妈很陌生,紧张地卷曲着两个小腿迷迷糊糊到天明,接着,爸爸就把我用自行车送回到姥姥家,后来知道从姥姥家到大隅口要走30多里路,那时候不过5岁吧。

记得小时候在姥姥家,习惯把火往柴火灶里送柴叫“烧锅”,把在灶前灶后做饭做菜叫做“揍饭”。这个灶是这样做出来的,先把泥拌和均匀,里面掺一些草屑,作为泥筋,然后,按照所需锅灶大小垒起灶身,在灶身中央留有一个送柴口,灶头和灶后放一个烟囚排烟尘,在灶的上左侧或上右侧安放一个热水罐,这样在边做饭的时候,一罐水就顺便烧热或烧开了,可谓一举两得。那时农村都用的柴火灶,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麦秸,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大自然的美味也弥漫开来。灶膛前闪烁着的火苗,舔着锅底,也映着姥姥慈祥的脸庞。火燃得旺的时候,在灶膛口窜动着,扑向早已被熏得幽黑的墙面。每次饭快做好的时候,姥姥都把个面馍(形状如纺锤两头尖中间粗)放到灶膛里,等飘出饭香的时候,面馍还在接受着火的熏烤,等到吃完饭出去玩的时候,姥姥就用柴棍将面馍扒拉出来,再拿起来轻轻地摔几下,磕掉柴草的余烬,一边吹着气,一边拍着皮,凉凉后揣在我怀里以便饿了做零食。

“七月半,挖薯看。”在食不裹腹的年代,农历七月十五一过,姥家就有人开始挖红薯充饥了。从此,人们主食大部分就靠这滚圆憨厚的红薯,蒸、煮、烤、炒,既当主食又当菜,直吃到来年农历二三月拼薯种之时,红薯半年粮。那时,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年代出生的娃儿在农村都是红薯给喂大的。

红薯,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在现在看来甚至是防癌保健药食兼用的绿色食品。但是,在那餐餐当主食的岁月,除了充饥,我没有半点食之如饴之感。相反,吃多了味同嚼蜡,有的只是烧心返酸腹胀等不适。

但是,红薯擦成的粉,那就不同了。寒露前后,红薯收获得差不多了。那个头均匀、完整、皮色红润的红薯,大部分被姥姥直接从地里送进薯洞窖藏。而放家里的,姥姥还要进行再次挑选。个小、挖破或碰伤的堆放一处,用于喂猪或刨成薯片晒干;而个大、完整的堆放一处,除慢慢食用,大部分则用来擦薯粉了。

那时是全靠人工劳作的,要挑出有虫洞的或者烂掉的,把几百上千斤的红薯挑好以后,就是清洗红薯,并沥干红薯表面的水分。

记得当年我在擦薯粉的时候,也能帮忙打个下手。姥姥吩咐我端水洗薯,一筐一筐洗得干干净净,晾干水后,挑进堂屋。而姥姥则搬出一件件擦薯工具:有擦板、过滤网、过滤架子以及用来装过滤水的大水缸等。做好这些繁杂准备之后,暮色苍茫,天不觉黑了下来。

吃罢晚饭,姥姥便顾不上其他事务,系上围裙,摆开架式,开始擦红薯。

姥姥两腿夹住箩筐,上身前倾,左手撑住擦板,右手握住红薯,快速而有节奏地“嚓、嚓、嚓”,擦红薯是力气活,还有一定危险。擦的时间一长,手臂酸麻,腰酸背痛。红薯擦小了,如不小心,手指会碰触到擦板锋利的齿槽,皮破血流。每擦到只剩一小块时,姥姥不得不格外小心放慢速度,但姥姥总是将剩“蒂”擦得小而又小。

深沉的寒夜,冰冷的红薯硬是把姥姥手指冻得通红,但这丝毫减弱不了姥姥内心的火热。当一筐筐红薯变成一桶桶细碎的红薯沫时,姥姥站起来,伸伸腰,擦擦汗,如释重负。漫漫冬夜,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把姥姥羸弱的身影映射得有些臃肿。

翌日,天刚放亮,屋外一阵阵“咔吱咔吱”的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那是姥姥在做过滤的工作了。不知姥姥是早早起床还是根本没睡,寒风中,姥姥站在过滤架下,一瓢一瓢将擦好的薯渣放进过滤网里,注入清水,伸手不停地搅动。然后握住过滤架,左右摇摆,上下颠簸,薯渣在过滤网里跳跃滚动,最后团成一个圆球,一股股饱含淀粉的黄色薯汁汩汩而下。为了将淀粉从薯渣中充分分离出来,姥姥需反复地注入清水-搅拌—拧干—再注水—搅拌—拧干,直至薯渣彻底洗成白色。沉淀大概12个小时左右后,就可以将缸里的水倒掉,然后把沉淀物弄出来放到其她的桶里面,最上层再放点水继续浸泡,目的就是把里面的杂质漂干净。天天都换一下水,大概3-5天左右就可以挖出捏成小块在太阳底下晒干,要是太阳够足,一般一天就可以收起来了。如此这般,如雪似玉的薯粉才算做好,姥姥就用这薯粉以不同方法为我做嘎嘣脆满嘴香的饭。

在那艰苦的岁月,姥姥不仅让我吃饱,更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努力让我吃得更好,滋养和健壮着我日益长大的身体。

姥姥只有一个女儿,我叫她小姨,她比我大11岁,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和我小姨抢饭吃,因为我小的时候特别能吃,有一天姥姥做了一锅豆杂面条,姥姥擀豆杂面条是她的一手绝活,先把小麦面、豆面、红薯面按比例掺好,倒在瓷盆里,兑适当水反复揉捏成团,面不能和软,软了就黏着案板提不起来,硬了,就容易擀烂。面和好之后,饧一会儿。先前后方向来回将面擀成椭圆形,然后调换面片的方向,边擀边调方向,反复几次乃至十几次才能擀成一张圆圆的面片,在此期间,不停地向面片上撒红薯面,我们叫“面补”,防止卷起的面片相互粘连。面片擀成面皮,似透明而非透明,就像女人用来臭美的面膜即可。然后用大擀杖将又大又圆的面皮卷起来,在案板上来回折叠到一巴掌宽,折叠成厚厚的、长长的长方体,最后用菜刀竖着切,切得像粉丝一样粗细均匀,再撒上面补抖开。面条已经切好了,接下来就是准备配菜了。把豆芽、青菜洗净,芝麻叶用热水泡发,切碎。锅烧热之后,姥姥用锅铲从油罐中挖出一疙瘩白花花的猪油,放进了滚烫的铁锅中。冷油遇热锅,猪油迅速融化散开,放入姜丝、葱沫、盐,油锅顿时升起一股油烟,锅里传出“哧哧啦啦”的爆炒声。待葱花煸香,姥姥倒入已泡开并烫好了的芝麻叶、青菜,不停地用锅铲来回刮着锅底。水开后加入炒好的豆芽,下入豆杂面条,沸腾后,加入半瓢凉水,改用小火煨,边煨边用勺子搅动,防止粘底,直至整锅的面条煨至稀烂,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手擀豆杂面就宣告做好了。

这时,姥姥把早已切好的腌萝卜丝,或者姜丝,用香油、醋调好,装进小盘里,盛好面,面里滴上二、三滴香油。

可以出锅了!豆芽劲脆,豆面清香,吃到嘴里回味无穷。这么好吃的东西,我能吃六大碗,小姨得让我吃够,小姨要是不让着我,我就去告诉姥姥,姥姥就拿着小棍去打她,打完了小姨,姥姥还会掉眼泪,现在每次见到小姨都会说起这件事,那时候我太霸道啦。

说起小姨,小姨是戏曲演员,她演古装剧,我没有衣服穿的时候,她就把她的戏服拿回来,让姥姥改改给我穿,没有鞋还穿着小姨从剧团拿回来的花布鞋,后来姥姥用纺车纺线织成粗布给我做衣服。

我记得小时候,姥姥纺线的神态。

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如此周而复始。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从头再来。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定神凝,面容安和。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尊敬。我的姥姥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姥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可能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这种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那弯腰摇动纺车的姥姥,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

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姥姥娴熟地驾驭着这辆纺车,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六、七十年代。

春天,在温暖的屋沿下,纺车旋转,一连串的嗡吱声飞扬着;炎夏,在大树的庇荫下,纺车旋转,一阵阵幽长的嗡吱声,跳跃着向四周荡去;凉秋,一段段美妙的乐音,在秋收秋播的劳动间隙里,送走了强体力劳动的疲惫;寒冬,在温暖的炕头上,纺车旋转着,经久不息的嗡吱声,划破了寒冬腊月夜的沉寂。

多少个雪天雨日,纺车的旋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勤劳的姥姥,在这辆纺车上,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纺出了我美好的生活,也纺出了我欢快的少年时代。

一双双手套毛袜,一件件粗衣布裤,都饱含着姥姥对我的无限温暖。

记得第一次踏进学校,是姥姥把我送到了门口,慈祥而期待的眼神仿佛告诉我,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我知道自已没有依靠,只能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曾几何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我踏着到小腿肚深的雪从镇子的东头到西边去上学,那天只有我一个学生到了学校,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由于受姥姥善良思想的影响,不但自已好好学习还帮助落后的同学学习,遇到同学有学习上的问题我总是主动帮助,遇到自已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想办法,最终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解决掉,越这样我的学习越好,可能是我学习好的原因,同学们都很拥护我,到了小学三年级,学校成立红小兵团,我们校长任团长,我被任命为副团长,这也使我有点膨胀,有一天上语文课,有两个同学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们,我迅速把责任承担过来,说这是我让他们去的,老师一下子没说话,教室里一片寂静,片刻后我拿起语文书,带领大家读课文,我读一句同学们跟一句,不一会老师又笑了,毕竟我还只是三年级的孩子嘛。

那是一个下雨的傍晚,学校外面雨下得很大,它犹如一条条长鞭,狠狠的抽打着大地,好像要把地打出个缝儿似的。我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中,望着窗外的大雨犯愁。突然,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姥姥!我冲出教室,一头扑进姥姥怀里,姥姥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姥姥用她吹满热气的手,包裹着我冻的通红的小手,那样不仅温暖了我的小手,更是温暖了我的心身。

我们一起打着伞往前走,由于雨太大了,路不好走,由于姥姥只带了一把伞,我们就凑凑合合的往家走。

刚开始我的肩膀被淋湿了,走了一会儿,突然,我感觉不到水滴了,我抬头一看,姥姥手中的那把伞几乎都倾斜到我头上了。于是,我对姥姥说:“伞斜了!”她笑着说:“没有啊!”然后瞬间将伞举直了,同时,她又关切的问我:“伟子,你冷不冷?”,我摇摇头说不冷。她又说:“可别冻着了!”并且用她斜对襟的夹袄裹住我。走着走着,我感觉伞又一点点斜到了我这边。回到家里时,我发现姥姥的半个身子几乎全湿了。

姥姥的爱总是无声地,深沉的,姥姥陪伴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她的爱,涓涓流淌。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妈妈》,我回家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对着作业本愣神儿,姥姥问我怎么了,我说了原因,她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出了屋,后来我写了一篇《我的姥姥》,被老师当着全班点名说我不按要求写作业,我回家一个人哭了很久,姥姥问我为什么哭,我愣是什么都没说,而姥姥就抱着我摸着我的头,我就放肆地哭,这件事儿我一直都没忘,每每想起来都怅然若失。也就是那时起,我对父母怨恨的种子开始发芽,变得沉默寡言,朋友很少。

小时候经常看到辛勤劳动栽下的小树,常被剪掉树枝,还有上面绿油油的叶子,就去问姥姥,姥姥说,孩子就像小树,每到一定的时候,便要修剪枝叶。修剪的目的就在于,将没用的枝叶剪去,让其重新发芽,从而成长为有用之材。

树,只有修去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才能长的更强壮。人也是一样,只有扔去了没有必要,且又让你分心的,你才能茁壮成长。只有从小吃苦,以后才会吃香。只有从小锻炼自已,以后的路才会通畅。

姥姥的话好多年都没有明白,至今不失意义深刻,小孩如小树需要修剪,长大成人仍然有必要去修去剪。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足以能够应付当今的生活。可是事实上呢,知识一天天地更新,人只有在善于总结中,才能够更加完善,不要以为只有孩子才需要不停地完善,作为成年人,我们同样需要完善以及不停地反省自己。只有在反省中,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彻底地改正。

反省与学习永远都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才能够让我们不至于整日里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尊重我们。同时,你会渐渐地发现,将那些不好的枝叶剪掉,生命之花将开得更加艳丽。

小时候我特别遗憾,问姥姥为什么我们之间会相差那么多岁,永远无法超越。姥姥坐在小院儿的竹椅上,冬日的阳光照射在她一丝不苟的白发上,散射出来的光是银色的,非常好看。她笑着告诉我,傻孩子,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这个差距会缩小,直到没有。我不懂,说,你是说你不要我了吧。姥姥说,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离开你。我拉着姥姥的手,姥姥又问我,你长大了,我动不了了,你会要我吗?我想了想,回答,我不知道。姥姥说,那时候我就不在了。我说,那你去哪儿?她没回答,我也就没再问。不过这件事儿我琢磨了很久,长大几岁才慢慢懂。懂得之后我又很害怕,总是担心姥姥不知道哪天会离我而去。

夏天的夜晚,姥姥和我一起坐在院子里看星星。姥姥告诉我有七颗星星连起来很像一把勺子,它就是北斗七星。微凉的夏夜里,只有我和姥姥两个人在一起,抬头看着漫天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真多呀!我的眼都瞪疼了,也数不清,就问姥姥:星星为什么这么多呀!姥姥说:因为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但是好人死了多星星,坏人死了就下地狱,好人被人看,坏人被人踩,姥姥说完就笑了起来。天上的星星真多,真漂亮呀!世上还是好人多呀,因为世界充满了爱!喏,那一颗最亮的星星,我的姥姥一定变成了那颗最亮的星星。

我常常羡慕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无论何时,无论在外受到什么委屈,都可以回头,转身回家,理直气壮。

我很自卑,因为爸妈不在我身边,也没有享受过父亲母爱,总有一种没有依靠的感觉,总有一种无根的漂浮不定,总一直把姥姥视作我的唯一。

爸爸妈妈有能力为我提供帮助,但是他们没有。

我在母亲的葬礼上这样致辞:

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人生道路经历过光辉历程,省市领导的亲切接见历历在目,劳动模范奖状字迹斑斑,优秀共产党员证书鲜红如新,母亲的人生曾经充满鲜花和掌声;

母亲是艰苦勤劳的母亲,可她艰苦的是对自己,而勤劳的是为别人,她总是为别人着想在先,为自己着想几乎没有,即使在她人生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不愿烦劳别人;

母亲是乐于助人的母亲,数不清有多少情侣在她的撮合下喜结良缘,也不知道有多少对两地分居在她的不懈奔走下而团圆,更不知道她劝解了多少矛盾中的家庭,面对周围人家的困难她总是竭力支援,甚至素不相识人的疾苦她也牵肚挂肠;

母亲是俭朴幸福的母亲,俭朴是因为她吝啬为自已花一分钱,幸福是因为她总认为自已有孝顺有出息的儿女,总认为自己的孙辈更有希望,这些希望和现实使她不论多苦都觉得幸福;

母亲正如大家描述的那样,工作努力勤勉堪称优秀,生活幸福俭朴实为楷模,儿子深爱着自己的母亲,正因为深爱着自已的母亲,所以:

特别感谢帮助和支持母亲工作的领导同事;

特别感谢总是在精神上安慰和鼓励母亲的叔舅姑姨兄弟姐妹;

特别感谢不计母亲无意冒犯而又宽宏大量的人;

特别感谢那些无私奉献母亲而又不计报酬的人;

特别感谢大家在母亲最后人生旅途中所给予的宽心厚意;

特别感谢……

父母都已经离去。参加工作以后,我经常回去看望他们,去逝之后依然在为他们扫墓。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说,人能不能立身、立命、立德,关键一个爱,最大的爱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父母的人才知道爱生命,爱自已的未来。正是因为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所以特别感谢把我养育成人的姥姥。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姥姥时,耳边不断回荡她老人家对我的呼喊“伟子,出来吃饭啦”、“伟子,变天啦,多穿点”、“伟子,你跑慢点”,她老人家这一声又一声对我小名的呼唤声,让我沉浸其中,一声比一声深情。现在回头望,姥,姥姥就是妈妈,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站在我的身后,注视着我的成长,一会喜一会忧,一遍一遍的喊着“伟子,在外好好吃饭,注意身体”,一边催促着我快快前进,一边期盼着我常回家看看。每每想起这些就不由让自已记起“酒干倘卖无”这首歌的故事,这首歌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跛脚的老人靠收集空酒瓶养活自己,老人有些聋哑,不会说话,孤单的一个人,生活够苦的了。

有一天她在街上捡到一个孩子,她欣喜异常,认为是上天赐给她唯一的礼物。

老人将孩子带回家,用辛苦收来的空酒瓶,换钱买廉价的奶粉,让那个小女孩活了下来,女孩在6岁的时候捡了一条小狗,取名旺才。

小狗,聋哑老人,小女孩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小女孩的童年就在那一堆如山的空酒瓶中成长。

天生的好嗓子让她成为聋哑人的传话机,在每个清晨女孩牵着老人,拄着拐杖。

女孩大声的喊着: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

再后来,小女孩长大了,恋爱了,她爱上了一个作词家。

年青的作词家一穷二白,但很爱她,带她走进了艺术天地,为她写了很多歌,对老人也非常好,每次来都会帮老人运酒瓶,和老人比划着说话,逗旺才......

然而有一天,女孩成名了,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房子,汽车,周围追求的人......女孩还是很爱男孩,劝她和她一起住进大别墅,不要回酒瓶屋了,因为又聋又哑的父亲,让她觉得羞辱!

男孩不愿意,仍和老人来往,后来女孩越来越忙,名气越来越大,生活完全由经纪人安排。老人想念女儿,央求男孩带她去找女儿,但是还没进演唱会的大门就被哄出来了......

再后来女孩也烦了,丢给老头一笔钱让她不要再打扰,老人擦干了含泪的眼睛,没要女孩的一分钱,走时还留下女孩一直爱吃的一小袋松子!

男孩看不过去了,找女孩理论,女孩心里听不进任何劝言,因为两人地位悬殊,最终只能分手。但老人终因思念女孩终于病倒了,男孩只好央求女孩,希望她能回家看看老人,女孩没听她的!

就在这时,男孩打听到女孩唱歌的地方,她告诉了老人,老人挣扎着要去看女儿最后一面。不料走在路上,一辆卡车飞驰过来,眼看就要撞着老人了,老狗旺才猛地拱向了老人,旺才就这样死了。

男孩知道后决定为女孩写最后一首歌,她连夜赶,顶着长期的贫困和思念,在她身体快不行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歌,让人送给了那个女孩。

男孩写完歌词后也离开了人世间,演唱会上女孩打开纸条,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没有天哪有地

没有地哪有家

没有家哪有你

没有你哪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

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

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

陪我说第一句话

是你给我一个家

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因为和姥姥相依为命的经历,我比同龄的很多孩子早熟,很早就学会了隐忍和察言观色。长大后,我话很少,不怎么说漂亮话,但好在办的事儿都还算漂亮。

许多人说我很会交际,其实不是,会交际的人有两种,一是知道别人要说什么,二是会说别人喜欢听的,我都不属于,我只是偶尔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又有人说我心机重,其实也不是。我不愿意骗人,所以要么直说,要么就不说。

因为成长的经历,我确实缺乏安全感,所以很少有人能走进我的内心,但不代表我对朋友不真诚,以诚相待是我的人生信条。另外,我既不忧郁也不感性,我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虽说不能尽如人意,但随遇而安始终令我快乐。

童年对我的影响很大很大,姥姥无疑是我最爱的人,而我深信姥姥最爱的人是我。

我清清楚楚地明白,是谁懂得一个幼小心灵里承载的恐惧和自卑,是谁保护了一颗倔强的心灵最真实的自尊,这个人就是我的姥姥。

我说出自己的故事,并不是为了让别人可怜我童年和少年的经历,相反,现在的我感谢我的曾经,因为我有一个全世界最无私最疼爱我的姥姥,才有了我的今天。或许会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姥姥,讲述她不凡的一生,抑或遗忘她,可于我而言,我只想回忆我们最亲近的点点滴滴。

姥姥是我一生的记挂,是我一生温暖的源泉。

姥姥不曾带给我优越的环境和更多的财务,但是她却尽最大的能力,把我养大,把她最好的时光和经历都给了我。

从弥月不足到咿呀学语,从慢慢会爬到渐渐行走,再到长大成人,姥姥付出了毕生经历和心血。

姥姥给了我最无私的爱和善良,给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和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心里一下一下地“咯噔”着,因为我亏欠她老人家的太多太多了。姥姥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姥姥并不是我的亲姥姥,可是她在我心里是我的亲妈妈,我经常想起当年姥家乡村的那个小院,只是院里再也看不到姥姥的身影。

这就是我伟大而又慈祥的姥姥!这也终于让我明白,世上事,身边人,一旦错过,便再难成就、再难报答。我只好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来安慰自已,不只一次在公司的年会上分别用歌唱和手语潸然泪下演唱这首歌,因为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与其说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凄婉动人,不如说这首歌的由来与内涵更催人泪下,激人奋进。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就出去工作,直到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着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他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算是美味!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总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跑上前去,使劲摇晃着妈妈的身体,可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那双眼睛却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十分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那眼睛为什么不闭上?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落。就这样,小女孩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那双眼睛闭上……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