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泉州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白癜风土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75491.html 注册时间:年 标准:(iv) 类型:文化遗产 描述:该遗址群体现了泉州在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活力,及其与中国腹地的紧密联系。泉州在亚洲海运贸易的这个重要时期蓬勃发展。遗产地包括多座宗教建筑,如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清净寺(中国最早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伊斯兰教圣墓,以及大量考古遗迹,如行政建筑、具有重要商贸和防御意义的石码头、制瓷和冶铁生产遗址、城市交通网道的构成元素、古桥、宝塔和碑文。在公元10-14世纪的阿拉伯和西方文献中,泉州被称为刺桐。该遗产地还包括一座保留了部分原貌的元代寺庙,以及世界上仅存的摩尼石像。摩尼是摩尼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该教约于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 概况介绍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本系列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同时这处遗址也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安溪地区的传统制铁业至今延续,当地余氏家族与宋元时期的冶铁活动有关,成为这一传统产业的活态见证,也为宋元海洋贸易留存下了的珍贵的产业记忆。真武庙真武庙位于泉州城东部石头山麓的晋江北岸,是一组依山势而建的院落式建筑群。石头山是泉州近郊的一处重要地标,它是宋元时期祭祀真武大帝的道教庙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标。真武庙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草庵寺建在一高台上,后依巨石作壁。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公元年。光佛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绿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世称“摩尼光佛”。这是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宝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老君岩造像道教老君造像,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内。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手法精致,夸张而不失其意,浑然一体,毫无多余痕迹。逼真生动的表现了老人慈祥、安乐的神态,因而成了一种健康长寿的象征。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市南外宗正司位于旧馆驿西侧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今梨园剧团驻地。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府(今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管理赵氏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徙迁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因该地处于抗金前线,出于安全考虑,南宋建炎间(~),又迁至今浙江绍兴。因难舍泉州舶税之膏腴,建炎三年()十二月,又先将宗室人迁徙泉州,管理皇族宗室事务的“南外宗正司”随迁,将旧馆驿内西侧的泉州添差通刺厅改成皇族居住地,“南外宗正司”司署设在古榕巷内之“水陆寺”中。日后规模不断扩大,聚居地建筑堂皇富丽,司内设有睦宗院、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还有天宝池、忠厚坊等。同年,在泉州州治西南袭魁坊睦宗院东设立专为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学”,学制二年。 洛阳桥洛阳桥址位于福建省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从皇祐五年(公元年)至嘉祐四年(公元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近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的桥墩形式也别具一格,值得一看。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安平桥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安海镇和泉州市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3种不同形式,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上筑憩亭,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亭前伫立护桥将军,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为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重建。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六胜塔六胜塔,又名万寿塔,俗称“石湖塔”,位于福建省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物,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六胜塔是研究宋元建筑与艺术的珍贵实物。该塔系花岗石阁楼式结构,高36.6米,底围约47米,八角五层,其雕刻精工,雄伟壮丽,可与泉州东西塔相媲美。此塔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层塔的横梁上都刻着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底层南面拱门的门额上悬着一块“华带碑”,刻着“万寿塔”,上款“檀越锦江凌恢甫立”(注:蚶江别称锦江),下款“至元丙子腊月建”(公元年),以上逐层所刻的建筑时间是:第二层“岁次子丑十一月”(公元年),第三层“岁次戊寅十月”(公元年),第四层“岁次已卯正月”(公元年),第五层“岁次已卯三月”。据此而知,此塔前后历经4年才建成。六胜塔建成至今,遭受多次地震,尤其是年泉州域之八级震,却安然无恙。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磁灶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市磁灶镇。是宋元时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销窑口。窑址多分布于梅溪两岸,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2处。最有代表性的是金交椅山窑址,年、年进行全面发掘,面积约平方米,揭露、清理龙窑遗迹4座,作坊遗迹1处,根据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关系以及出土陶瓷器分析,年代为五代至南宋时期,出土有青瓷和酱黑器,器形有碗、盘、碟、瓶、壶、罐、炉、灯、水注、执壶等。磁灶生产的瓷器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均有发现:日本的横滨、长野、福冈、京都等地出土有磁灶童子山所产黄釉下铁绘花纹盆,蜘蛛山窑所产绿釉剔花器、龟形砚滴等。菲律宾曾发现磁灶土尾庵所烧制的双龙抢珠、缠枝牡丹花纹饰、绿釉军持和黑釉军持、印纹碟、黑釉碟、黑釉刻花炉、灯盏等,蜘蛛山窑的印纹碟、军持、绿釉龟形砚滴等。开元寺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德化窑址古窑址在德化县浔中乡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自年以来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德化县以及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厦门大学等单位先后调查了屈斗宫、十排格等处窑址。年福建省博物馆和厦门大学联合发掘了屈斗宫和碗坪仑二处窑址。揭出一条坡长57.米,宽1.4至2.95米,共有17间窑室,14个窑门,结构较为完整的窑炉,出土了多件完、残器物和烧制工具。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器物的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时代的特征。以墩仔式碗、铜罗盘、高足杯和弦纹洗为主,还种印花盒、洗、盖盒。这些瓷器应用了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多种工艺,纹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牡丹、莲花、梅花、菊花等四季花卉以及鱼、雁、人物等。不少器物上带有模印阳文或毛笔书写的文字款识,有二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分别印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和阴刻元代花押,有些匣钵还刻有“郑”、“张”、“颜”姓字款,或“丁未年”年款。伊斯兰教圣墓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这几根造型特异的廊柱,上下两端偏细,据主建筑学家考证,为唐代柱式叫“梭柱”。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回廊正中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他们的这举动表达了对真主的尊从。还有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拜谒。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顺济桥遗址顺济桥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年),长米,宽4.6米,顺济桥俗称“新桥”,在泉州市鲤城南门晋江下游。因桥北靠近南门顺济宫(天妃宫),故称“顺济桥”。顺济桥原有桥墩31座,上有扶栏,历代均有重修。民国21年于桥墩上建钢筋水泥桥面,原石桥板全部拆毁,古桥面貌全非。年,旧顺济桥15号桥墩毁坏,失去支撑能力,遂封闭交通。年因年久失修北侧第8、第9两个桥墩、南侧第5个到第8个桥墩几乎同时坍塌。年7月23日,受台风“碧利斯”袭击,旧顺济桥坍塌了3个桥墩。同年8月10日晚,旧顺济桥再次发生坍塌。年9月受“凡亚比”台风影响,顺济桥在这次台风中再次倒塌。年11月,经泉州第83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具有年历史的旧顺济桥拟改建为人行桥,以供市民登桥赏江景。 江口码头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江口码头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泉州内港法石港的珍贵遗存,是城郊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其古船遗址佐证了宋元泉州的造船技术。清净寺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年),是年为回历年。清净寺占地面积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德济门遗址德济门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南临天后宫正对面,北靠天后宫及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和温州市隔江相望,所隔之江者名瓯江,远望台湾海峡。德济门遗址始建于南宋(公元年),时称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年)改称德济门,残存的城门建筑平面呈多边形,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遗存有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等。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完整保存了11世纪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万寿塔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山顶,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由僧人介殊建造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是古泉州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也是镇守海口、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万寿塔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占地面积平方米,通高约22米。因宝盖山是泉州湾一带的制高点,古人认为在此建塔可锁住水口以保平安,故称关锁塔。因有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传说,民间也称其为姑嫂塔,它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前身是明代南沙鹿颈村天妃庙,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现存天后宫为年,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其整体建筑是清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具宫廷的气派。天后圣像高达14.5米,屹立在占地1.5公顷的天后宫广场上。矗立在天后宫广场巨大的天后石雕圣像,用块花岗岩石砌成,象征着天后娘娘在一年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广场中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中轴线,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物都是依据这条中轴线而建造的。牌坊原全国宗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生前为牌坊题词。穿过牌坊便到达山门,山门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供奉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山门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内的钟和鼓都按时敲击。献殿则位于山门的正上方。殿内供奉着“蹈海天后”,四海龙王则持圭在两旁站立着,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的安澜利运。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南岭塔塔高45米、共8层。据传,修塔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应了所谓“左青龙”的说法,三是天后既为海神,就必应有指路导航的建筑物在此,四是该塔作为人们登高眺望的建筑,它同时亦是一座标识物。与此同时,这塔的层数是8层,之所以是双数,与其它塔单数的不同,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男神仙的代码是单数,女神仙的代码是双数。天后是女神,因此天后宫内,无论是阶梯、瓦楞还是对联的单联(上联或者下联)字数,都是呈双数的。市舶司遗址市舶司内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诗吟咏,是一座戒贪、颂廉亭。市舶司东侧即市舶库,西南即水关、鹊鸟桥,西为水仙宫,市舶司迁榕城后,司荒废,后渐为民居,现仅存遗址。水门水关,在竹街西,北为鹊鸟桥。南宋绍定三年(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以翼卫罗城,水门水关即建于斯时。元朝至正十二年(年),临郡契玉立南拓罗城以就翼城,在德济门至临漳门中间水关左建南薰门。南薰门水关,原高约5米,宽3.5米深2.7米,拱券,条石砌顶,券顶即是城墙。水关后有石闸门,其长石槽尚存。水关上的城墙,年拆除。而桥北的鹊鸟桥至今尚存。原六板桥已改成水泥桥,桥旁濠沟尚存一、二巨大石栏杆。宋至明时,远洋商船的人员,其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市舶司及水关是泉州港的重要遗址,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九日山祈风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高80多米,有东、西、北三峰(亦称三台)环拱。东、西峰的山崖上现存宋乾德三年()至清乾隆三十二年()历代摩崖石刻75方,以宋刻为主,共59方。此外有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留名人数达人。著名的有宋代蔡襄、苏才翁、苏绅、虞仲房等。内容包括景迹题名15方、登临题诗11方、游览留名29方、修建纪事7方、祈风石刻13方。祈风石刻记载从北宋崇宁三年()至南宋咸淳二年()泉州官员为航海船只举行祈风典礼的情形。典礼由泉州郡守或提举市舶使主持,率领僚属等,祭祀海神通远王,事毕登临览胜,勒石为记。石湖码头石湖码头以所在村落名叫“石湖”而得名,石湖码头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一处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码头,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惜物证,实证了宋元泉州优良的建港条件,与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遗产价值 泉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其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遗产保护 年3月4日,安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天后宫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九日山摩崖石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13日,洛阳桥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13日,德化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国务院公布草庵石刻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年,德济门遗址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1日,国家文物局批复福建省文物局《关于报送九日山摩崖石刻(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石佛亭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闽文物字〔〕号)。丰泽区东海街道法石社区居委会为保护真武庙向居民提出倡议,于年11月20日制定了《法石社区文物保护民规民约》。数据来源:世界遗产中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9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身价40亿大富翁祖坟风水
- 下一篇文章: 原来女人爱听的六句骚情话,每个女人都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