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联回不去的兴隆村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905531.html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文学 书画 摄影 朗诵 音乐 第期 回不去的兴隆村 文/吴思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十六岁那年的暑假,我坐在故乡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的土炕上认真品读过朱自清的《匆匆》。那时候,以一个少年的情怀,根本不会觉察到时光的急迫。可是茫茫然,自己也己年过半百,真正地感到了日子的匆忙。屈原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半生漂泊,回望故乡,偶然在花如海时,或者在雪满天时,故乡兴隆村便成了一杯浓浓的酒。 兴隆村位于礼泉县的东北角,距咸阳市二十多公里,与泾阳县隔河相望,北眺九嵕,南依云蒙,东西狭长,南北较窄,面积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约四千多人。如歌谣说的:“魏村湾,两头尖,北靠河,南靠山”。魏村湾是兴隆村的旧名。歌谣概括了村子的地势和形状。 传说西汉时,泾河滩荒草茂盛,皇帝派魏豹等三人在这里养马,但他们却聚众造反。皇帝龙颜大怒,御驾亲征,在兴隆村南塬上的东风村一带安营扎寨,所以东风村又叫范寨村,村里的一条街至今仍叫皇城街。东风村与新坡头村中间有三个梁,传说是魏豹三人被诛杀后埋葬的三个冢。因魏豹一事兴隆村有了魏村的名字。另外泾河水在兴隆村旁边绕了一道弯——现在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道优美的弧线,所以又叫魏村湾。兴隆村现在的名字来源于村里曾经的一座兴隆寺。直到解放前后,村里有兴隆寺、龙王庙、马王庙、药王洞等众多寺庙,当时还有住持的僧道。父辈们曾说,西村的大庙规模最为宏大,位置与西坡相对,庙里光神像就有八座,还有戏台等等。 兴隆村处于泾河谷地,地下水位较浅,打井取水种菜历史悠久。还有歌谣说:“水车安在井中间,套上毛驴跑得欢。还有小孩跟后边,手拿鞭子把驴赶”。这是早些年打井取水的生动写照,当时用的是人力和畜力。农业社时,各生产队都开凿了大口井,也叫机井,开始用水泵抽水灌溉。 “天下黄河富宁夏”,是说黄河水在宁夏平原灌溉农田,造福了当地人民。做为黄河支流的泾河,在流经宁夏甘肃以及陕西的龙口前的河段时都在山谷间穿行。龙口也叫谷口,在礼泉县湾里王村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郑国渠以及民国时期修建的泾惠渠的源头处。出龙口后,泾水开始在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欢腾。到达兴隆村边时,她己经辗转了四百二十多公里。勤劳智慧的兴隆人“靠水吃水”,于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在村西的泾河边建起抽水站,在地垄旁修成纵横交错的灌溉渠,河水汤汤,井水汩汩,抽水站建成后,兴隆村人才彻底摆脱了传统上的靠天吃饭,得到灌溉的农田年年丰收在望。 兴隆村以平整的水浇地为主,但还有河滩地、山坡地、硷畔地、山沟地、塬上地等等,“七沟八硷,狼窝兔眼”是土地多样化的古老的说法。兴隆村人世世代代因地制宜,春种夏忙,秋收冬藏,辛辛苦苦地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田地里有起伏的麦浪,有如解放军一样精神抖擞的玉米、高粱、甘蔗和芦苇,有枝枝蔓蔓匍匐在地的红薯、花生、豌豆和黄豆,还有开得灿烂金黄的油菜,又白又紫的棉花,又圆又大的西瓜,绿白相间的梨瓜等等。多种多样的农作物以及旱涝保收的高产量让兴隆村当年在礼泉县享有盛名。 最难忘的是沿着泾河滩自西向东,成片连绵,足有千亩的果园和蔬菜园。“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千株含露态,何处照人红”。春到兴隆村,泾河岸边的梨花白的像雪,桃花红的似火,春风温软,阳光灿烂,枝头花间蜂舞蝶唱。还有次第开放,白中带红,清香馥郁的苹果花;碎碎屑屑,淡黄淡黄,簌簌落地,样子独特的枣花。风送花香,沁人心脾。秋天,当雪花梨、酥梨、黄元帅、大红枣成熟时,粉白的、金黄的、绿绿的、红红的异彩纷呈,缀满枝头。泾河岸果香飘飘,人欢笑,马欢叫,车轮滚滚,一派繁忙! 梨园的南面是几百亩的菜地,那时候的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是真正的纯天然,咋看咋爱,咋吃都香。浇菜用的井水甘冽,掬手能喝。拾掇菜赶集出售的前一天,菜地里的社员割韭菜,或者采摘其它菜时,身披夕阳,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果园菜地虽好,但都是集体的,因为管理严格,普通人家难有口福。只能等果园开放时才能尝一下梨或枣的味道。果园开放那天,人们在天麻明时就进了园子,不管露水泥水,树高树底,只要是能吃的,都会奋力摘下装起,急急忙忙,紧紧张张,喊儿唤女,人影散乱。 村里的房子土墙青瓦,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槐树、榆树、苟树、皂角树、石榴树以及花椒树等等。大路两旁则是高大挺拔的排排白杨。还有歌谣说:“魏村湾,赛四川。先看树林,后看果园。水车长流,辘轳连环”。当年的兴隆村有水灌溉,树木成林,粮棉丰产,果园飘香。田园风光真可以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媲美。 泾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当年的河岸杂草丰茂,河床陡缓自然。开阔处青泥软软,沙滩绵绵。河水清澈,大小石块,一眼见底;河两岸,一根钢绳为纤,一条木船悠悠,一位船夫头戴一顶草帽,叼着一根烟竿,春夏秋冬,不急不缓地在摆渡拉纤。(泾河出龙口有白灵宫、魏村湾、临泾等五个古渡口,魏村湾渡口只是其中之一)。 大热天男孩子常一丝不挂地在河里玩水,精疲力尽时会爬到岸边,用泥沙把全身涂遍,等太阳晒干后又扑嗵一声跳进河中戏耍。有一回,班里的几个男同学正在河里游泳。被一位性格很猛的老师发现,他二话不说,走过去抱起男生们的衣服就走。那几个光溜溜的大男孩,眼巴巴地看着也不敢言传,不知道己经知羞的他们是如何上岸回家的,呵呵。 涨水时泾河水浑浊,水面宽阔,汹涌的浊浪如同一群群怒声咆哮,疯狂奔驰的黄牛,铺天盖地,气势磅礴!那年头缺柴禾,涨水时各种植物的根枝叶果会顺流而下,是捞洪材的好机会。男人们穿着大裤衩,站在齐腰深的水边,挥动摄子掠上浮材,甩上河岸,然后用架子车拉回家里。这样的浮材形似细碎的饸络,所以叫“饸络材”,可以做饭,也可以烧炕。洪水中偶尔也有椽或檩等大些的木头顺流而下,水性好的男人会根据远近择机入水,然后搏水斗浪,拼尽全力将洪材拉上河岸。孩子们在涨水时除了看热闹,还可以拿个瓶子在岸边捉小鱼。运气好的有时在岸边能捉住一只水鳖。 农业社时耕地有牛,拉车有马。各生产队有饲养室,饲养室前有个大土堆,有专门喂牲口的饲养员。“三夏”大忙时,麦穗带杆摊在场畔,人们手持铁叉翻场,拖拉机拉着石碾子突突突地转圈碾场……秋天,掰的玉米在场畔堆成了小山。秋夜微凉,灯白如昼,人们围坐玉米堆旁剥玉米,拉家常。加班的社员有时能吃上涮锅油饼,有一回晚上正饿的时侯,我妈曾带回家一块,我尝过,真的是香呀!等到坐在场畔剥棉花时天气己经有些寒冷了,棉花上粘着棉叶,剥棉花要有足够的耐心……农业社的活太多太杂还累人,挣工分的社员苦没白下,一年到头却分不了几毛钱,有的人家倒成了欠生产队的超支户。口粮少,平常的日子勉强凑合,青黄不接时好多人家揭不开锅,如果过年能吃上肉,孩子们能有新衣服穿己经算是好日子了。丰收永远是集体的,难过的日子才是自己的。 “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曾采过它。那时采回了榆钱,不是贪图了玩耍。妈妈要做饭,叫我去采它。榆钱饭,香又甜,尝一口永远不忘它。”这段歌词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家院墙外正好有一排榆钱树,后院有几棵洋槐树,春天,我采过榆钱钱,折过洋槐花,也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在麦田里挑过荠荠菜。我妈还给我们吃过灰条条、扎篷篷、棉扫帚等等。“九月小蒜,香死老汉”,这些“时令”野菜,在食难果腹的岁月都立有功劳。 兴隆村南靠的山叫云猛山或云蒙山,高约三、四百米,一般人叫“崖”,从礼泉县的烽火村沿着泾河方向逶迤连绵,直到泾阳县的太平镇附近山势渐缓。“两山之间必有一川”,云蒙山的山头之间无川却是沟,兴隆村有长沟、浅沟、吴门沟、双双沟等十八条沟,沟沟因势因形而名。记得村上曾在长沟筑坝蓄水,在吴门沟修建有豆腐坊、醋坊、养猪场。吴门沟的东面是砖瓦厂,大坡的西面是医疗站和综合厂,综合厂里有磨面坊、缝纫机坊等等。农业社时集体生产可谓百花齐放。 兴隆村的老学校位于综合厂北的村子中间,学生多,规模大,一排排瓦房整齐俨然,一棵棵大树浓荫匝地,老师严谨敬业,学生笃厚好学。地灵人杰的兴隆村人才辈出,五六十年代就有考入清华北大的才俊,恢复高考制度的一九八O年,记得村里一次就考中了八名大学和中专学生,在老学校开大会表彰奖励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这次及后来,有考入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大、哈工大、复旦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学生多人。还有从军后上了军校或者复员转业的,他们从兴隆村走出,走向了异国或他乡,为国家和社会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他们和我一样,永远是兴隆村的孩子,心永远都在故乡。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少年时,我曾与小伙伴从老槐树爬上房顶掏麻雀,放学后放羊割草,春天偷杏,夏天偷瓜,脚滚弹子,手摔面包。玩“骨朵灵,开马绳,马绳开,叫谁来?叫那个谁谁谁上城来”;玩“挤窝窝,生暖和”等等;我也曾在黄昏时,坐在门前,望着北山远处闪烁的点点灯光,想像着天上的街市。我还曾仰望天空将白云幻想成一个个移动的飞禽走兽……现在无忧无虑,天真烂熳的兴隆村的孩子们,希望你们在愉快玩耍的同时能不负少年,也有蟾宫折桂的抱负和毅力。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再回兴隆村,己唤不回童年的伙伴,找不到少年时的同学,我当年的六口之家,现在只有年迈的老娘在家中守望。那土墙青瓦的村舍、那袅袅的炊烟、那一树繁花的洋槐、那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那自然辽阔的泾河滩、那香透春天的千亩梨园,还有那个摆渡的船夫……还有想不完,忘不了的当年旧事,都随了那悄然东逝的泾河水,都是我回不去的兴隆村!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谨以以上文字致敬曾经养育我的土地和亲人,追忆永不再回的时光,怀念曾经的同学和伙伴,献给可亲可敬的乡亲们! 作者简介吴思联,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人,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数次在征文竞赛获奖,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壮美昭陵》由作者签名,每本快递包邮55元。需者请加谢谢。 编辑︱董志振审稿︱洪建武 “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评奖揭晓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评选揭晓 咸阳女作家赵晓萍散文集《壮美昭陵》出版发行 洒落在田野的打碗碗花--《壮美昭陵》出版 李军/心有乾坤情系家园——赵晓萍和《壮美昭陵》 刘腾蛟/同学赵晓萍的《壮美昭陵》散文集出版泛起的乡情 南生桥/“谁不说俺家乡好”!——读《壮美昭陵》 赵晓萍和她的《壮美昭陵》 韩武荣 赵晓萍/《壮美昭陵》后记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微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6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茶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