洈水河上赛龙舟澧县孙昌义
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64.html 洈水河上赛龙舟 文/暖水街老兵孙昌义 洈水河发源于湘鄂两省的西部,它一路东奔,越过高山,跨过险滩,在进入千年古镇暖水街之前,又从边山河淌过了长长的一段河滩,一路下来是平坦宽阔的河道,水流缓慢,这里便是沃土粮丰的澧阳坪,山里的小平原。 从暖水街的交易所东行两百来米就是洈水河南岸,奔腾蜿蜒的洈水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大湾,然后伴着古镇一路东去,进入湖北地界。 洈水河到了古镇的木排码头,又是一道河滩。河滩上面是木排码头,河滩下面,由于长年河水冲刷形成了很大一片河洲。 河洲長约三百来米,宽处约一百来米。两头尖尖,中间椭圆,像一片秋叶,静静的躺在洈水河面。裸露的卵石铺满了河洲。天晴的时候,河洲上晒满了被絮和衣物。 每年的七月半,到了傍晚时分,街上有不少人家到河洲上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一堆堆香火,一缕缕青烟,在蒙胧的夜色下,叙说着一个个悲欢离合的辛酸往事。 河洲南边是一片沙地,沙地里长着一丛丛茂密的芭茅草。芭茅草的叶子像刀锋一样锋利,稍不留神,手上会拉出一道血口。 河洲把洈水河一分为二,北面成了主航道,南面成了古镇的内河。北面航道水流湍急,正是河滩水道。北岸边上,松软的细沙一眼望不到边。 沙滩往北是一大片开阔的草地,草肥地绿,河风吹开,草丛里牛羊成群,在这里也能让人见识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的风光。 洈水水库没建成之前,古镇前面的洈水河河面上,百舸争流,白帆点点,乌棚船、小划子穿梭其间。最使人难忘的还是纤夫拉船上滩那悲壮的一幕。要从北航道往上游驶去的船只,大船必须要有纤夫拉纤才能过这段河滩。船家一般会约三五艘船同行,到了河滩,大伙儿齐心协力,一船一船往上拉。 拉纤的船夫,肩上套着纤绳,弯着腰,吃力的往上游移动。夏天光着膀子,穿件裤衩,赤着脚在滚滚烫的卵石和细沙中一步步艰辛的前行。 有桅杆和风帆的大船要过河滩,拉纤的人要更多。長長的纤绳在河风中颤动,纤夫们一个个躬着身子,一只手抓紧纤绳,纤绳在肩头黝黑的皮肤上磨出了一道道血痕。走一步喊一声“嗨唷”,走一步喊一声“嗨唷”的号子。 船工们情趣一高,还会喊一阵号子歌,领头的喊一声,大伙随着也喊一声。船工号子时而激昂,时而婉约,高亢时让人兴奋,低沉时使人悲怆凄冷。这情景深深的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 洈水水库蓄水后,洈水河里就很少有带风帆的大船往来,河里大多是些乌棚小船,小划子,小巧轻捷,过滩时一个人顶着船尾,很快就可以越过河滩。小时候在河里玩水,遇到小船过滩,小朋友们也会献出一份爱心,帮助船夫推船过滩。 河洲南边的内河是镇里人家生活用水,洗衣,洗物的地方,上下河段有四处简易码头,最大的码头就在我们家老房子的旁边。 晚秋后,码头上盖起了轧花机房。一道石块堆成的拦河坝,把内河水位抬高,码头上的出水口安上水车,就成了轨花机的天然动力。弹花生意每年都很红火,每天有人背着棉包来机房加工,一直到来年发洪水之前,轧花机房才拆掉。 内河里水不深,不到一米,河底全是沙子和小卵石,正是孩子们玩水的天然游泳场。街上的男孩都会玩水,十一二岁前父母只准在内河里玩水,长大后才能到大河里去游,镇里从来没听说过小孩玩水溺水身亡的事。 沿内河往下到了界记桥,河洲到这里已是尾端,内河与北航道又合成了一条宽宽的大河,水面一宽,水流得更加缓慢。划子,渔船,渡船在这段河里每天忙个没完,这里便是古镇历年龙舟赛的最佳河段。 龙舟赛在暖水街有悠久历史,很早以前,每到端午节古镇都会举办龙舟赛,即使在移民前的几年里也还举办过二次龙舟赛。 在古镇,端午节龙舟赛叫划龙船,端午节不叫端午节而叫端阳节,端阳节还分头端阳,二端阳和末端阳。端阳节划龙船、春节龙灯会成为古镇人民的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早年,暖水街端阳节龙舟赛用的是专门打造的龙舟,据说很长很窄,船头是昂首清啸的龙头,船尾除了船舵外还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尾,中间能坐十多个挥桨划船的划手。 镇里老人说,打造龙船有很多讲究。请来专门的造船师傅后,要藏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地方造船。更加离奇的是,龙船中间的那根龙骨树不能买,也不能上山去伐,只能悄悄的在外面去“借”,用借比较好听,其实就是去偷。 传说“借”来的龙骨树造出来的龙船非常快,比赛时轻如飞舟,准能第一个到达终点。这种习俗在澧县四周也很风行。 记得暖水街的最后一次龙舟赛是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清”运动的那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人们生活得到全面改善。恢复生机的暖水街,一帮青年小伙子萌生了端阳节龙舟赛的想法,他们同河对岸白木洲的青年们一沟通,一拍即合,决定端阳龙舟赛。 往年端阳节龙舟赛多是白木洲组一队,镇里组一队,各出一船。解放前,镇里有钱的老板出资,出船,两岸各组一队,这个规矩延续了很多年。 白木洲属湖北青坪乡,洲上住着几十百来户人家。成片成林的木子树一到秋天,叶子由绿变黄,入冬之前,树叶又由黄变成了满枝披红,叶色红艳夺目,堪比红枫染林,一片火红赤焰,漂亮至极。不久,红叶随寒风吹落,满枝的木子一串串,一坨坨挂在枝梢,如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看去满洲上下白茫茫一片,白木洲由此成名。 早几年,河洲与北航道上搭了一座木桥,方便两岸群众往来,有一年,桥被洪水冲走了,后来再也没有建桥。下河码头又摆起了几只渡船,天刚亮到夜色临近都有人摆渡开船,来往两岸非常方便。 洲上有不少姑娘嫁到镇里,镇里也有大片农田在洲上。早晨,洲上赶市的人家起早过河,把蔬菜和农产品拿到街上交易所去卖,有兴致的时候,买一碟五家婆婆的卤肉,沽二两好酒,美美的喝上一餐。一直以来,街上人家与洲里的乡亲交往亲如一家。 端阳节那天,两岸和周边的人们穿红着绿,牵儿携女,举家来看划龙船,也有从很远乡下起早赶来的人群。河对岸的沙滩上,草地里,老街的码头,河岸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父亲顶着儿子,母亲抱着姑娘,河洲上一群孩子跑前跑后抢占有利地方。 临时祭台搭在河洲岸边,祭台上放着满满的几篮包子、粽子,这是端午祭祀的祭品,甜甜的香味弥漫在祭台四周,引得孩子们不停的向祭台张望。 河面上,下河码头的下方,两只参赛的龙船只待一声令下,便向上游祭台方向驶去。每只船上,船头有旗手,船尾有艄公,中间有鼓手,船舷两边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手里紧握着木桨,赤裸着上身,挺胸昂首,大有一争高下的气势。 那年端阳节,我正赶上出肤子,关在家里已经好几天没上学。早上起来,父亲对我说,肤子出齐了,好得也差不多了。上班前,还是反复交待,不要出门,不准下河。 门前就是洈水河,热闹的场面尽收眼底,那阵势哪能让人不动心呢。我按奈不住,父亲的交待早已忘到了九宵云外,跑过码头,来到河洲上的祭台前,还好,龙舟赛还没开始。 河水悠悠漫流,河风轻轻拂动,古镇淹没在节日欢乐的嘲声中。吉时已到,一声锣响,刹时,两只船上的鼓手手起棒落,咚!咚!咚!擂响了催征战鼓,船头的旗手,红旗往前一挥,一声令下“加油!”蓄势已久的划手们,憋足了一股劲,只见木桨飞扬,水花四溅,龙舟快速离开了起航线。随着鼓声锣声的点子,木桨越划越快,龙舟如同长了趐膀,快速冲向祭台。 码头上,沙滩上,河洲里,群情激昂,一个个举起手,握紧拳,随着锣鼓声,不停的摇动手臂,一阵阵“加油!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喧嚣的古镇,湍湍的洈水河,在锣鼓声和呐喊声中仿佛又回到了它辉煌的岁月。 两只龙船齐头并进,难分快慢。锣鼓声越来越急,呐喊声越来越响,龙船也越划越快。小伙子们手中的木桨在锣鼓声中扬起,又在呐喊的号子里插入水中,弯腰,划桨,十几个人好似一个人一样,动作一致。溅起的水花眨眼间已经到了船后老远。 有人说,龙船快慢与船尾的艄公掌舵有密切关联,艄公两眼看着前方,眼角瞄着旁边的赛船,船舵挺直,则船速快,船尾摆动,划手们吃力,船速也慢。过去,龙舟赛时时常发生打斗,这全在艄公一念之间,要打架了,艄公把舵一摆,两船相碰,木桨对木桨的打了起来。友谊比赛,两船分道,拼力向前。 眼看两只龙船不分先后向祭台方向冲来。船尾的艄公紧握舵杆,两眼直视船前,船头的旗手挥动旗帜,使劲呐喊,两只船飞速向前,很快就要到达终点。 咦!这龙船怎么会是洈水河里摆渡的渡船。宽宽的船头,厚厚的船板,笨拙的船身,吃水超过船身一半。再看划船的全是青壮年,一个个都是气力莽汉,他们手里拿的不是木桨却是掀盘(一种农具),又宽又大的掀盘累得小伙子们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两只龙船同时到点,这才看清,两只龙船还真是河里的渡船。 船上的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心的笑了起来。笑声告诉人们,龙船先后不是关键,传承两岸人民的友谊,让快乐永远相伴才是大家的心愿。 听街上老人说,解放前,镇里几家有钱的老板捐资,请造船师傅专门造了两条龙船,有龙头龙尾,龙船用桐油刷了一层又一层,油光闪亮,非常漂亮。每年端阳节的龙舟赛就这两条龙舟,速度很快。不知道是哪一年,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再也没有看到这两条龙船。 划完龙船就是祭祀仪式,祭台上司仪念完祭文便向河里扔包子和粽子。包子刚落到河面,只見侯在岸边的一群孩子一个个像离弦的弓箭,飞身扑向河面,下到水里他们将长裤两腿一梱,包子,粽子全装进了裤腿里面,浮在水面的包子眼看着要捞完,急得祭台上的司仪跳脚大喊:“要不得!要不得!伢儿们,这是给龙王爷和屈大夫的祭品,你们快起来。” 司仪喊破了嗓子,可河面上的包子还是一个也没剩下。粽子沉入河底,河水不深,不一会儿粽子也被捞完,眼巴巴看着几篮子包子和粽子全被孩子们捞完,司仪在祭台上还是不停的呼喊:“要不得!要不得!……”两岸人群发出轰然笑声。 快乐的端阳节在欢笑声中度过。以后的三年里年年盼端阳节,年年盼划龙船,年年都在无声无息中过完那一天。 从那年端阳节划龙船之后,到古镇移民拆迁,再也没有听说洈水河上有人划龙船。 二〇一九年十月长沙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推荐,点击查看建军大业中的几位常德老乡澧县这个人,曾跟随领袖一同打江山嫁到澧县后学说方言闹出的不少笑话 澧县最大的公园在哪?你不知道她有多么美 这个片子拍得好:回家,澧县欢迎您! 澧县人编澧县人演,文化部获奖作品《雁回归》 澧县滑稽方言小品,不上央视春晚真是糟蹋了 点击↓阅读原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6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年味rdquo征文6
- 下一篇文章: 十年前他被当成民工,十年后他唱着黄土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