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92.html
笔法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书法家潘伯鹰说:“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十岁出家,待苦练书法至三十岁时,终于觉得“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于是“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颜真卿回忆自己跟张旭学书经历时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张旭笔法是用笔的规范,它的形式很多,有“提笔、顿笔、蹲笔、驻笔、挫(cuò)笔、衄(nǜ)笔、转笔、折笔、抢笔、揭笔”等。解缙总结说:“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这么多的笔法,让人不免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叹。不过,美院博导邱振中认为,从“笔锋的空间运动形式”来看,所谓的笔法只有三种:“平运”、“绞转”、“提按”!他认为这三种笔法的出现,意味着“毛笔在空间中运动形式的终结。”邱振中说:“根据运动学的有关原理,通过笔杆来操作的笔毫锥体在空间中只可能产生三种运动:平动、绞转、提按。书法史上任何复杂的笔法,都是由这三种基本运动组合而成的;换句话说,书法史上再复杂的笔法,其构成的基础,都不会走出这三种基本运动的范围。”那什么是平动、绞转与提按呢?第一,“平动”是以笔锋的一个锥面,在书写面上进行的各种直线或曲线的平面运动。运行过程中,笔锋只做平面运动,与纸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平动多用在篆书中,形成的点画边廓圆润、对称、均衡。但由于形式单一,内部缺乏丰富性,所形成的点画质地不高,表现力有限,无法做到孙过庭所说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书谱》)第二,“提按”是笔锋的一个锥面,在书写面上进行的提起和落下的空间运动。提按过程中,笔毫也会包含局部的转动,但主要是提起、按下的动作。点画起笔要自然按下,收笔要自然提起。起收之外,在行笔过程中笔锋亦可能起伏。黄庭坚行书和草书中的“震颤”就是由微妙的平动和提按共同构成的。提按多用在楷书中,所形成的点画边廓匀称,发端及转折处多浑厚雄肆,中部略平直单薄,风格静穆、庄严、整饬。第三,“绞转”是笔锋的多个锥面,在书写面进行的旋转运动。在运行过程中,笔锋着纸的锥面不断变化,在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连续滚动前行。所形成的点画边廓复杂,起收处轻微自然,中部丰实厚重,具有立体感及多样性。书法家常常通过手指捻动笔管来实现绞转的,有时也可能会有腕的转动。“平动”中的转动以手腕为中心类似于地球的公转,而绞转以笔杆为轴心类似于地球的自转。邱振中认为“绞转笔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用毛笔书写墨书时的‘摆动’动作。”所谓“摆动”,就是以握笔处为轴心,围绕笔杆作上下、左右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摆动,使笔毫在书写材料上留下两头尖细、中间宽厚丰实的墨痕。邱振中说“连续摆动的出现已经标志了绞转笔法的诞生”,它使笔毫锥面在不离开纸面的情况下不断旋转,在一个点画结束前为下一点画的书写做好笔锋转换的埋伏运动,“正是绞转典型的运动特征”。绞转的笔法也可运用在点画承接时的空中过渡阶段,它可让笔毫的多个锥面迅速与纸张摩擦,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有的书家多用绞转让点画丰富,有的书家少用绞转让点画简洁。对于同一种用笔方式,书家与书家之间、书家的不同作品之间也相互不同,欧阳询使用提按的幅度和褚遂良明显有别,怀素《自叙帖》与《小草千字文》行笔之缓急也明显有别。怀素《自叙帖》平动、绞转和提按是基本的笔法类型,如果不能对法帖中的点画动作仔细揣摩,就很难掌握书法要领。如《丧乱帖》中的“丧”字,每一个笔画都写得圆劲饱满,如果你将这个字分拆成几笔来临摹,每写一笔就离开纸面,然后再写下一笔,那么肯定很难临得像。事实上,从入笔之后,笔毫几乎始终没有离开纸面,只不过笔毫在纸面上来回牵引的痕迹被接下来写出的笔画覆盖了而已。王羲之《丧乱帖》毛笔的平动、提按、绞转构成了笔锋运动的基本内容。书家对诸多用笔方式的选择多有不同,书法家往往在纸面上完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平动、绞转连带提按的运笔过程,有一部分笔痕被另一部分笔痕所覆盖,有的笔痕隐没,有的笔痕显扬,真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1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