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有一个专用名词,也令我们不再陌生。

在官方的疫情发布会和新闻报道中,“基因测序”作为病毒溯源、精准防控的重要手段,几乎每天都会被提及。尤其是近期,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盛行,溯源意义更为重要,专业人员通过基因序列测定确定病毒的型别,经过基因组序列比对确定病毒来源,对及时研判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医院,也会针对不同变异毒株采取分区收治,精准管理等措施。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中,基因测序功不可没。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以前,基因检测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其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应用。医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抗肿瘤药物疗效直接相关,不同肿瘤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和毒副反应的大小不同,通过检测某些靶点基因的状态,可以指导肿瘤靶向用药,从而提高肿瘤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基因检测能够帮助大部分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最精准的治疗,从而大大延长生存期。尤其是当我在经历了医生、靶向药物推广和癌症患者家属的人生历程后,深知肿瘤患者的需要。”在谈到基因检测对肿瘤治疗的作用时,桐树基因CEO严令华如是说。

早期筛查+精准治疗

让癌症诊疗有“因”可循

癌症,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统计,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万例,死亡病例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病例万例,死亡病例万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癌症新发人数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占全球23.7%,癌症死亡人数位居全球第一,占癌症死亡总人数30%,形势依然很严峻。

目前,对癌症进行早筛查、早诊和早治,被认为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出具的《癌症早期诊断指南》中就提到,癌症早期诊断就是尽早确诊,尽早治疗。在诊断及时的情况下,癌症在可治愈阶段就可能被检测到,这样不仅能够降低致死率,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将癌症早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到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

如今,许多业内领先企业都在聚焦发力于“一早一晚“领域,“早”即早期的筛查,“晚”则为中晚期的肿瘤用药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覆盖早期筛查、疾病诊断、精准用药、精细研发、精确随访多个场景,各企业正着力提升自身在各个应用场景下的渗透率。

62起融资,吸金超亿元

资本加速布局基因赛道

正如科学家们的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在这个高度“基因化”的时代,过去人类无法解释的疾病与生命现象都陆续在基因里找到了答案。而基因检测技术,也将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如肿瘤精准诊疗、生殖生育诊断、遗传病诊断、基因身份证等,并将链接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催生总价值上万亿的市场。

据有关数据统计,年国内基因测序领域共发生62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共计.9亿元人民币(其中包含16.4亿美元融资,合计时均按照公布当天美元汇率换算)。其中,10月,华大智造以等值71.65亿元人民币的10亿美元B轮融资,刷新国内基因测序领域单轮融资纪录,也蝉联了年度基因检测融资榜首。数据显示,一级市场的融资进入了从早期创业到中后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呈现中间宽、两头尖的特征,强者愈强,初创项目的融资空间进一步收窄。

加速精准医学生态场景落地

海创母基金赋能桐树基因

桐树基因是海创母基金在大健康领域的共创伙伴,这家专注于肿瘤基因诊断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年成立至今,凭借清晰的精准诊断产品化路径和贴近临床需求的技术转化理解能力,实现了业务量的指数级增长,销售额居同行业前列。

年6月,海创母基金完成对肿瘤精准诊断领域创新企业桐树基因的C轮出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桐树基因ctDNA、肿瘤早筛等多款IVD产品的临床开发及打通超医院的进院直销渠道。本轮融资的顺利完成,预示着桐树基因这家专注于肿瘤基因检测的行业翘楚即将开启崭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海创母基金在精准医学核心赛道的生态布局更加深入。

多年以来,桐树基因始终秉持“从临床需求出发,基于核心技术进行多平台布局”的策略,凭借多年的专注深耕,已在一代测序平台、荧光定量PCR、二代测序平台和CRISPR等领域研发出了多款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IVD产品,在满足不同肿瘤患者、不同应用场景下临床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在胃癌、乳腺癌等近20种肿瘤检测领域的先发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其研发的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试剂盒于今年1月获国内MSI检测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有望成为肿瘤精准赛道中市场价值最大的IVD单品之一。

作为大健康产业前沿细分赛道,基金检测是海创母基金长期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