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qsnbdf/

说到面食,我们第一反应是果腹,没有人能够把面食与艺术相提并论。然而当你一边吃刀削面,一边欣赏厨师们削面的场景时,你不得不啧啧称赏,感叹厨师们削面艺术的精湛。

厨师们站在一口大汤锅前,或用右手托或用头顶着揉好的面团,左手持特制的弧形弯刀,对着汤锅,嚓、嚓、嚓,削出的面片一叶连着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面叶落入汤锅,汤在锅里滚,面在汤里翻,又如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也难怪人们赞叹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以刀削面为代表,在山西形成了粗犷豪放、纯真质朴的面食艺术。

(一)食材之美

基于前面所述,山西面食文化中,食材是形成山西面食文化的基础条件,而食材真正体现了其质朴绿色之美。食材之中,一是面粉类,属于主食材,二是蔬菜类,属于浇头材。主食材中,小麦面粉的白洁,玉米面粉的金黄,荞麦、莜麦面粉的棕红,高粱面粉的黑红,黄豆面粉的微黄等从色彩上引人入胜。一碗洁白的面条,一个金黄的窝头,一碗棕红的荞面河漏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美的享受。

除了面粉类食材外,更多的蔬菜类食材更是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能入口的蔬菜,都能与面食搭配,二者混合一起,令人食欲大增。

菜码讲究四季新鲜,必须保持蔬菜的原汁原味。春天有绿豆芽、白菜丝、莲菜丝、香椿芽、菠菜梗、水萝卜丝、豆腐丝等;夏天有黄瓜丝、莴笋丝、圆白菜丝、豆角丝、西葫芦丝等;冬天有萝卜、蒜泥茄子、土豆丝等。而像白菜、土豆、西红柿、豆角、茄子、芫荽、辣椒、葱、姜、蒜等,成为最为常见的蔬菜类食材,甚至一些野菜也与面食结合在一起,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如春天的茵陈、槐花、薤蒜、苦菜等,都是普通人家餐桌上的美味。

此外,面食中还有各种小调料,酸甜咸辣鲜皆备。芝麻酱、腌韭菜花、腐乳、糖蒜、辣酱、葱丝、香菜、豆苗、蒜黄、韭黄、辣椒油等等。如今,在山西吃面食,不仅会浇调面的卤汁,还会单独调盐、醋、酱、香菜等调味品。人们把这种拌面吃法叫“调和饭”。这种叫法,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烹调术“五味调和”的原则和根本要求。“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造型之美

先不说山西的花馍,光是面条类面食,其造型就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面食造型的发明人往往就是一般的家庭妇女,他们除了繁重的生产劳动之外,更多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到普通的食品制作当中。一碗拉面如游丝一样,根根独立,条条透明,让人不忍下口;一箅子莜面栲栳栳出笼,那蜂窝状的形状让人浮想联翩;一碗茵陈拨烂子,其源于茵陈本身的造型之美,再撒上白色的面粉,出笼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像东北雾凇一样的美景,更像冬天窗玻璃上的冰花一样诱人。

揪片子是山西中区面食中最普通的一道家庭美食,平遥人把它叫做掐疙瘩,这道面食是平遥人在旧时招待客人的美食,其做法有别于其他地方,在制作的时候,只用拇指和食指掐捻,掐成的面片刚好指甲盖大小,不薄不厚,恰似春天琼花烂漫,煞是好看。在平遥,旧时更将能否制作合格的掐疙瘩,作为检验新媳妇合格与否的标准,灵巧能干的媳妇会将掐疙瘩制作得均匀小巧,又快又好,令婆婆满心满意。

剪刀面更是山西的美食精品,当剪出的面条下入锅中,刚刚漂浮到水面上的时候,好似一条条银鱼苗,在水中翻滚,看得人啧啧称赏,惊叹不已。山西莜面食品中还有一道美食——莜面螺丝。这道美食,不光好吃,制作过程也让人惊叹不已。莜面粉用℃开水和好后,掐成红枣大小的剂子,搓成枣核形,两头尖中间圆,压扁,把它放到高粱秸秆做成的箅子上,用铲子压住面剂,边压边退,一个造型奇特,形似海螺的莜面卷就从铲子底下徐徐而出,第一次见到这道美食的人往往会发出由衷的惊叹声。

山西面食的造型之美体现在每一道面食中,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下里巴人的粗茶面食,也会讲究好看。高粱面鱼鱼的均匀细顺,玉米面窝头的圆润调和,莜面栲栳栳的中空外圆,碗脱的晶莹透亮,真让你感觉到了一个艺术的殿堂,美不胜收。每一道面食都有其独特的造型,每一种造型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看似简单的日常三餐,其中的美,让人顿释辛苦之疲劳,生活之烦恼。

(三)工具之美

山西面食品种繁多,玲琅满目。其制作工具主要是两种,一是手,二是他物。在山西面食的制作中,手的动作细腻委婉,巧思百出。就面食制作的技法,有拉、削、剔、拨、搓、揪、漏、切、流、抿、擦、包、滚、蘸、转、捻、扯、捏、握、甩、拌、擀、推、压、铲、折、抻、剪、托、摊等30多种,而每一动作的翻转都意味着一种面食的诞生。

这些动作,这些技法,是千百年来劳动生活中美的积淀。除了双手之外,更多地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这些工具,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比如,刚刚提到的剪刀面,那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妇女中制作女红用的剪刀,是最常用的工具,再普通不过。再如,平遥介休一带有一道平民美食——拨股,那就是利用普通筷子制作出来的。在山西面食的制作中,剪刀、筷子、切刀、秸箅箅等都可能制作出诱人的美食。

当然,还有一些特制的面食工具,体现出另一种美。如名面河捞面,山西人经常会在庙会上见到卖这种面的摊点,其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其入口的美味,更在于其制作时的粗犷强悍。一个土塔火,一个六尺锅,一个河捞床,一头是龙头形状,床长两到三米,一个彪形大汉坐在压杆上,一屁股蹲下去,一声怒吼,河捞面便从网眼中滋滋而出,落入锅中。这种粗犷之美,是其他面食的制作很难见到的,一遍吃着美味,一遍欣赏着这样的场景,让你有一种酣畅淋漓、透人心脾的爽快。山西面食之美,美在食材,美在工具,美在技艺,每一道工序无不透出山西普通百姓的聪明才智,令人惊叹不已。

(四)情感之美

山西面食除了品种繁多、制作精美之外,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就是面食中蕴含的情感美学,这种情感是千百年来山西人聪明智慧在面食中的积淀,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经久不息。

在山西平遥,当你生病的时候,家人会给你格外的体贴,一碗酸汤面,是你生病时亲人对你格外的抚慰,除了细细的手擀面,里边还放上葱花、芫荽、姜末、老陈醋和胡椒粉,当你三下五去二,吞完这碗面的时候,你的头上渗出细细的汗珠,你会感到每一个毛孔无比地舒畅,你会感觉到亲人对你的抚慰是如此的细腻、体贴,盖上被子蒙头一觉,醒来顿觉病魔赶走一半,这哪里仅仅是一碗面,这是去病的良药呀。这是生活之美,这是情感之美。

“送客饺子迎客面。”当你准备经商远足,一顿饺子让你流连忘返,不忍抬足远行,这顿饺子既饱含着亲人们的希望和关怀,又能补充能量,顶饥耐饿,在充满风险的路上走得更远。当你远足归来,一顿细细的手擀面让你头冒汗珠,暖胃暖肚,肠胃舒畅。这顿饺子和面不仅传达了浓浓的亲情,更含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这些情感充满面食的各个角落,年时节日,节令节气,人生礼仪,礼尚往来,无不充满了人们浓浓的亲情。晋南人爱馍,爱到天荒地老,亲情贯穿其中。如岁时节日:亲戚来了,蒸花卷馍;串亲戚,蒸馄饨馍;正月十五,蒸生肖馍;清明祭祖,蒸子推馍;小年到了,蒸枣山馍。再如人生礼仪:小孩满月,姥姥送一个牛曲连馍,有的送麒麟送宝馍;女儿出嫁,蒸老虎头馄饨馍;老人寿诞,蒸寿桃馍;老人过世,要蒸包容馍;盖房上梁用的吉星高照馍。

而晋北尚糕,贯穿在糕文化中的情感,不是简单几个字就能描述清楚的:娶媳娉女吃喜糕,生了小孩吃满月糕,盖房时吃上梁糕,搬家时吃暖房糕,老人生日吃长寿糕,儿童生日吃翻身糕,过年吃接年糕,正月十五吃企盼丰收的谷穗糕,家人去世,要吃倒头糕等等。它不仅仅是人们爱吃的一种食品,更重要的是晋北人们把美好的情感寓意倾注其中,认为“糕”与“高”谐音,大家都把“糕”和“高”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示“步步登高”“高升旺长”,盼望日子过得美满幸福。

同样,晋中面食以面条类为主,其情感也灌注在面条类食品中。生活中当形容一个人软弱时,人们会说:“你看那人软得和面条一样。”形容一个人狂傲时,又会说:“不知道你能吃几碗干面。”吃面是件普通的事,可是吃面又被赋予了很多意义,这其中也有许多讲究:在为老人祝寿时,要让老人吃“长寿面”;在给刚生了孩子的产妇吃面时,要吃“展腰面”;在给儿子娶亲的头天晚上,要吃“长命面”,客人到了会招待“臊子面”。放在手上的是面,心里感到的是浓浓的亲情,一碗面就是一碗灌注着亲情的媒介。

(五)调和之美

相同的粮食,磨出的面粉不同;相同的面粉,做出的面食不同;相同的面食,制出的形状不同;相同的形状,调制的味道不同……同样的面食给人感觉却是天壤之别。山西面食制作中,特别讲究“五味调和”。前面已经述及,在山西吃面食,不仅会浇调面的卤汁,还会单独调盐、醋、酱、香菜等调味品。人们把这种拌面吃法叫“调和饭”。这种叫法,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烹调术“五味调和”的原则和根本要求。“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烹饪上追求“和”的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古人常常用“调和鼎鼐”一词来形容治国,“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这里且不去管他引申的含义,起码在烹饪方面,远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和”的道理。这种“和”在山西人的一碗面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一碗饭,调得口味适中,便一定会让人吃得五脏熨帖;若是五味失衡,再好的面吃在嘴里也难以下咽。“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皇帝内经·素问》中的话。做到五味调和得当,这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我们日日吃的一碗面里便包含着这种调和的智慧。

一点盐,一小勺醋,一把芫荽、葱花,让手中的这碗面调和得口味适合,五脏舒服;这种五味也仅止于山西的黄土地,他不同于江南面的甜,不同于重庆面的辣,更不同于陕西面的油辣,其中的科学道理,还有待于严格的科学检验。

姚勤智

发文不易,打赏随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