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http://www.weidumeiye.com/

甘肃博物馆发展历史:

年,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甘肃省科学教育馆。

年,改名为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

年,改称为西北人民科学馆。

年,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

年,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维修完毕、落成开馆

平时没事的时候,我经常会阅读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一本叫做《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鱼形花纹,叫做鲵鱼纹,原身画在一个叫做彩陶鲵鱼纹瓶的陶瓶上,就在甘肃省博物馆。

彩陶鲵鱼纹瓶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虽然每天都在翻看这本书,但是如果不刻意去想这是个啥?也只是觉得是有个有风格的图形而已。来到甘肃省博物馆,非常惊喜的看到了这个每天都在陪伴我的图案。

(图中的这个是大鲵瓶)

别看如今这是国宝,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收购的时候,考古人员是用一个一块两毛钱的塑料脸盆从农民张禄德手中换来的。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士于甘肃院西吕家坪的旋纹尖底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类型)也是用一个塑料暖瓶从农民家里收来的。

为什么在一本语言大师的书本封面上会有一个甘肃博物馆出土的瓶子,而不是其他能够代表古代文化的内容呢?我想这其实和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也是相关的。

有资料显示:甘肃省是我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达6万多枚。其中有1万枚居延汉简收藏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3千枚敦煌汉简收藏在大英图书馆,其余4万多枚收藏在甘肃。国内外研究汉简的成果基本上是围绕甘肃汉简的研究。汉简不仅是一座容量巨大的历史信息库,也是汉字书体和书法艺术的百科全书。甘肃汉简说明甘肃在古代文化上的地位之重。

至于是不是这个原因,其实我也是瞎猜的。但看了这个介绍,让我觉得虽然甘肃和兰州离我居住的地方如此至今,但是一说起来我只知道兰州牛肉面,实在有点太不文科生了。如果不是因为开通了铁路线,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会来到甘肃博物馆。

逛博物馆是很开心的旅程。别看我现在说的头头是道,其实都是拍了照片,然后在归档照片的时候查的资料。逛的时候,主要还是和同伴说:你看这个,你看那个。来,这个合个影,那个合个影。然后告诉自己:嗯!回去一定要整理一下啊!逛博物馆的时候是年12月,现在整理的时候是年7月。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在家,我想还是不会整理。哈哈哈。当年拍照时候使用的是苹果4手机,现在来看画质还是很不错的样子。与迅猛发展的科技产品和融媒体变化相比,有博物馆这样穿越时空的厚重载体存在,其实更能感受到安心和踏实。我们一边在笑当年不到两块钱就能收购两件“国宝”,但现如今,在短视频的熏陶下,我们是否比70年代的人们更加了解了国宝的文化意义呢?遇到事,不要着急,先拍照发个朋友圈。如果好友里有我,又碰巧被我看到了,可能会好一点点。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呈蒜头形。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

仍然在陶罐区里穿梭,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陶罐。这个陶罐叫做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年的时候,国家文物鉴定组一行更多十几人来到甘肃,耿宝昌老先生在这件彩陶瓶和鲵鱼纹彩陶瓶之间犹豫不决,后来终因它是采集品且有残裂,而“惜败”于今天的国宝鲵鱼纹彩陶瓶,被定为一级文物。但因其是庙底沟文化类型早期彩陶中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它罕见的史前人首立体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成为甘肃省博物馆外展率和被引用率最高的一件文物。

在甘肃省博物馆销售文创周边的小商店里,我购买了一个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钥匙链。随身携带着,扁扁的,经常可以当小勺子用,非常的好用。

你看,我每天看的书,带的钥匙链都和甘肃博物馆相关,然而说起兰州,首先想到的还是拉面!!

马王堆汉墓(湖南历史博物馆)参观笔记

在昆明,游览云南省老博物馆(第四集)

重庆游记:三峡博物馆(二)

宋百里

别忘记点“在看”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5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