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尜尜输了要嚎髞
打尜尜是小编尕时候最爱的游戏 没有之一 尜,本音,尜尜,有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 其二是指像尜尜的的事物 如尜尜枣、尜尜汤 后一个“尜”均读轻声 “尜”是后起字 这个字造得很有意思,两头小中间大 就是专门为“尜尜”这个玩具造的 成书于清朝初年 多收俗字的《字汇补》收录了“尜” 并注明“音未详”,为“小儿戏物” “又胡同名” 至于后来什么时候有了这个读音 小编未查到相关资料 在焉耆方言中,尜尜读为 是指一种玩具,是一个长约十多公分 直径约二至三公分,两头削瘦 中间圆胖的木制玩具 跟尜尜配套的叫“尜尜棒子” 长度一般在五十公分左右 直径一般五公分左右 过去焉耆的小孩讲究用红柳削尜尜 称为“红柳尜尜” 因为红柳木质结实耐打,并且 削好的尜尜中间保留了红柳原皮的红色 两头是木本色,看上去非常鲜艳醒目 尜尜棒子则将就些,白杨、沙枣、榆木 柳木等都行,去皮后两头削圆润就行 打尜尜是一分钱都不需要花的游戏 尜尜和尜尜棒子都是是自己手工削出来的 但打尜尜的排场非常大 以团队性、对抗性为显著特征,有点类似 现在的打棒球 首先打尜尜需要很大的空地 因为打的好的孩子有时一击就可以 把尜尜打出五六十米甚至上百米 其次打尜尜通常要多人组队游戏 有明确的攻、防两方 人少的时候每方三五个人 人多的时候每方十几个人 比一个棒球队的建制都大 再次打尜尜有明确的竞赛和积分规则 攻、防两方要轮流转换角色 最后打尜尜有负方惩罚规则 输的团队要通过“嚎髞” 这种方式认输 当年焉耆的居民住的都是平房 空地和巷子很多,谁要喊上一嗓子 “打尜尜的赶快来”,方圆几十户人家的 大小孩子就都聚拢到巷口或者空地 首先要“拉人”组队 两个在孩子们中素有威信的大孩子 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先挑选 然后轮流你拉一人,我拉一人,完成组队 之后再次石头剪刀布决定攻、防双方位置 小编尕时候在焉耆参与过的打尜尜游戏 通常都采用“挑尜尜”的打法 一般先在地下摆两块砖头 称之为“尜窝” 把尜尜横着担空在两砖上头 然后攻方选手依次采用 蹲马步的方式弯腰 把尜尜棒子伸进两砖之间的尜尜下面 尜尜被挑起来后,在下坠的瞬间 攻方选手要稳、准、狠的用尜尜棒子 击打尜尜,如果被击中 尜尜会飞向向前方扇形区域 如果击不中,我们称之为 “打空”或者“?下” 这名选手就出局 防守一方的选手会分布在 尜窝前方扇形区域内,有的离尜窝近些 有的离的远些。当攻方选手把尜尜击出后 防守选手们会观察尜尜在空中的飞行路线 和判断飞行距离,然后争先恐后 去接住尜尜,非常厉害的孩子才敢徒手 接尜尜,因为不小心被尜尜击中是很疼的 我们那时一般用帽子接 或者撩起上衣的前襟接 尜尜如果被防守方选手直接从空中接中了 那么攻方的这名击打选手立马下岗出局 攻、防双方互换角色再次开打 如果防守方没接住尜尜,尜尜落地了 那么防守方就要就开始“攻尜窝” 攻的方法就是从尜尜下落的地方 瞄准尜窝,把尜尜精准扔回来 如果尜尜击中了尜窝里的砖头 或者尜尜棒子,攻方的击尜选手出局 但如果尜尜没有击中尜窝 就轮到攻方精神焕发了 此时攻方击尜选手就就会走到 尜尜落地之处,用尜尜棒子 把尜尜“剁”起来 “剁”技术难度很高 因为此时尜尜平躺地上 只有两头稍微悬空 要想用尜尜棒子精确击中尜尜儿的尖头儿 让尜尜腾空跳起,然后再抽远 非得腰力、目力、手劲都恰到好处才行 如果剁得太近剁到尜尜中间粗的那一段 尜尜跳不起来,如果剁得太远剁空了 就叫做“剁死头” 尜尜如果被成功“剁”起来 击尜选手会再次大力抽击尜尜 抽得离尜窝越远越好 这回防守一方不能接尜尜,只能眼睁睁 看着尜尜远远落地,此时就可以开始计算 这名击尜选手所得分数,方法是: 从尜尜再次落地的位置用尜尜棒子计量 到尜窝的直线距离有多远 这时尜尜棒子就具有了尺子般的计量功能 比如计量出了50个尜尜棒子长度的距离 击尜选手就可以得50分,计入攻方分数 当然,如果没剁成功 就只能计算很短的距离 如果攻方击尜选手是很厉害的高手 把尜尜剁起来后,并不急着抽远 而是用尜尜棒子将尜尜就像足球里 “颠球”那样一下一下颠 颠得差不多了,再一棒子抽远 这时得分就要“翻倍”了 比如“颠”了7下 抽远后又量得50个尜尜棒子的长度 这时选手得分数就是50×7,得到分 双方就这样互相轮流上场 谁先打满预定分数,比如分 谁就赢了,有时候碰到高手 一个击尜选手连续“颠”尜尜多次 又把距离抽的很远 一个人得分就超过分 就直接秒杀防守方全队 最后赢方对输方要进行惩罚 由赢方高手把尜尜抽得远远的 然后输方队员轮流检起尜尜 边往尜窝跑边喊“嗷嗷嗷……” 要求一直跑回尜窝而喊声不许断气儿 这种惩罚叫做“嚎髞” 如果“嚎髞”不到尜窝气儿就接不上了 就在没接上气儿的地方 击尜选手再次“剁”尜尜再次抽远 又得从尜尜落地出往尜窝跑 一直“嚎髞”到上气不接下气 才能通过惩罚 最后得胜的队伍兴高采烈,锻炼了 手头的技巧、准确与力量以及眼力与脑力 输的一方也锻炼了身体 至少快跑速度和肺活量都提高了 据说小时候打尜尜经常输 经常“嚎髞”的孩子长大后歌都唱的好 尜尜飞出后不长眼睛 有时候打中谁家的玻璃 或者把哪个孩子的脑袋打破了 我们也都没少挨大人们收拾 《字汇补》:尜,音未详,小儿戏物。又胡同名《字汇》为明梅膺祚所著,清朝学者、藏书家吴任臣对其进行增补,多收俗字,即《字汇补》。打尜尜:在兰州方言中,打尜尜是指“东西因放置、安装不牢固而两头翘动”。在焉耆方言中,“打尜尜”也有此意。生活总要軂軇的面对不能动不动就?下咧大家都踻(wà)快些都踻过来把焉耆谝一下谝一下焉耆人的生活喧一下焉耆人的幽默谝一下焉耆的美好喧一下明天吃撒尼大家七嘴八舌,谝一下,喧一下这爨爨儿的焉耆选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5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近期跌趋势品种追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