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摘录一童年情趣
近日,《兑中人》公众平台发表了《说说老爸杨郁兴》及其感言集。校友群又转发了兑中39班学生、作家马明高写的《温暖的情怀》。好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向我表示祝贺,发表感言,并表示想“拜读”一下我的《情怀》一书。这让我很激动,也很感动。真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的由衷赞叹,更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我是在年办了退休手续,但是“退”而未“休”,仍在市教育局教研室上班,年7月真正退休。从年2月开始写一些随笔。在随笔中,我不记载国事,只回忆了一些个人往事和趣事,记叙了眼前感兴趣的琐事,以言情怀,所以不分章节,不讲章法,不雕琢文字,信手拈来,随想随录,直叙其事,直抒心意。不料随着篇数和内容的日益增多,我竟萌生了将其印刷成册的念头。于是以“情怀”命名,将随笔分类,拟大小标题印刷成书本。马明高为我的书撰写了“序”。年,我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将书做为礼物赠予了家人亲朋好友和一部分同事学生。数量有限,没有留存富余读本。受群主薄宏启发,儿女建议将书中内容进行节选,发表在《兑中人》公众平台,以得到诸位的雅正。童年情趣——节选自《情怀》一书玩耍花样百出年9月17日世间没有不贪玩的小孩。我小时候的玩伴主要有杨子承(乳名拴则)、杨三梅、冯玲女等三个圪垯上的年龄相仿者。那时代,不像现在市场上有各色各样的玩具,更没有电脑,能玩电脑游戏。即使花三五分钱能买到泥娃娃、插芦苇口哨的彩泥花公鸡、花花绿绿的拨浪鼓等,大人们也舍不得。最多在春节过后花二三分钱买个琉璃咯嘣,吹上几下就赶紧用线拴住吊在家中的墙上,生怕“琉璃咯嘣,刚耍一阵儿,吹得多了,咯嘣烂了。”所以,所有的玩具都是小伙伴们自制,倒也丰富多彩,其乐无穷。现在盘点小时候的玩耍花样,至少有四十多种:需要较大场地的1.骑“马”。每人拖一根棍子,夹在两腿中间,手扶上端,下端拖地,另一只手做赶马手势,口里喊“驾、驾”,几个人赛跑。2.打“枣核”。枣核是用斧头加工过的一块小木头,两头尖,中间粗。持一块手板,将“枣核”尖上一敲,“枣核”跳起,眼急手快给“枣核”一个或者连续两个以上“耳光”,待“枣核”落地,目测“枣核”距窝(即一条弧线内)的距离,如若目测距离超出用手板实量的距离,这次成绩作废。最终按各自的累计成绩排名。3.打瓦。地面上画两条平行线,相距几米或十几二十米,一条线上立瓦片,参与者站在另一条线外手抛或脚踢自己的瓦片,打着立瓦片为胜。共有十关,每关的姿势、动作、抛法等各不相同,比如有“猪推窝”一关,参与者须趴下,用嘴推着瓦片去碰立瓦片。4.劈高粱杆。参与者摊统一数字的短高粱杆,一起斜靠在砖块上,然后轮流站在几米或十几米以外的同一条线上抛瓦片,谁打倒的高粱杆归谁收起。抛瓦片的出场顺序由参与者先用双脚夹瓦片往前抛,按抛出的距离由远而近排出场顺序。若排在前面的人已将高粱秆全部打倒,排在后面的人则失去本局出场的机会。若一轮完了,还有高粱秆没有被打倒,则再来二轮、三轮......,直至所摊的高粱秆全部被打倒。5.跳界界。地面画米字格、平行格和大头格,单脚跳踢小瓦片或小铁斗,有好多关,先过完关者胜。反正脚不能踩线,不准出界,瓦片或铁斗也如此。哪一关过不去了则暂退场,轮到出场时再接着过。6.踢毽子。用布把铜钱包好,装上几根鸡毛,做成毽子。用脚连续向上踢,不得落地。有单踢、捞鱼、海底捞鱼等花样。7.拍花蛋。里头包上一堆破布,外面用旧袜子拆下来的线缠紧,做成花蛋,像拍皮球一样拍打。有平拍、转身拍、单跨拍、双跨拍等花样。8.跳绳。单人跳有单脚跳、单脚轮换跳、双脚跳、连二跳、两臂交叉跳、前跳、后跳等花样。也有一根大绳下多人跳,还有两人交错跳、地下捡宝跳、双人拉手跳等。9.捉迷藏。10.丢手绢。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身后被丢下手绢而被抓,或者丢手绢者被抓,要表演节目:唱、舞、讲笑话等都可以,还可以学动物叫。如果什么都不会,只好用鞠躬代替。11.瞎子捉拐子。用一块布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上,当瞎子。用布条之类将另一个人的手和同侧小腿绑在一起,当拐子。“拐子”要随时喊叫,瞎子根据喊声捉“拐子”。12.抬轿子。两人双手交叉互握手腕抬上第三人,被抬的人叫娶媳妇或嫁女儿。13.顶羊角。一腿弯曲,用手搬住脚腕,另一只腿跳走,用弯曲的一条腿的膝盖两个人互顶。14.打蛋蛋。用手弹琉璃蛋,或者其他蛋蛋,在地面上相互追打。15.射箭。用树枝和绳子绑一张弓,用细柴棍做箭。比赛射程,或比赛瞄准。16.滚铁环。用折成三角形的高粱秆或用粗铁丝曲成的勾子滚木桶铁箍。比赛前进速度,或者比赛过障碍物。17.滚砖头。把砖头敲圆,中间穿孔,把折成三角形的高粱秆穿入孔中,推着砖头滚。主要赛前进速度。18.玩水枪。用子弹壳或芦苇筒、铁丝、棉球做成水枪。赛射程。19.转陀螺。在铜钱方孔中插一短截枣核形木棍,即为陀螺,或者用手捻,或者用自制鞭子抽。20.转风车。用高粱秆、硬纸片、钉子、铜钱做成风车,拿着风车迎风跑步,赛前进速度和风车的美观度。21.踩高跷。把两根粗棍子上分别绑上一条粗麻绳,麻绳一头绑在棍子上端,一头绑在棍子中间,将脚插进绳子与棍子中间的空隙中,踩在绳子上,用手扶住棍子,便可开腿走路。22.过家家。树叶当钱,野草当菜,泥土当面,草杆当筷子,瓷片当碗,砖头瓦块当家具,还有男女搭配假扮夫妻,一家一务过日子。23.打篮球。从舅父家拿回一个篮球里胎,充气后投篮、传球、带球。24.夏天到河里游泳、洗澡、打水仗。25.冬天堆雪人、打雪仗。 滚铁环 转陀螺 只需小场所的26.垫方。地面画棋盘状小方格,两人各备一种小石子,摆小格,与下围棋相似。27.老虎吃绵羊。一方用两块大点的砖瓦粒代表老虎,另一方备24粒小石子代表绵羊,地面画网状格子,双方走子。老虎被绵羊重重围住,或者绵羊被老虎跳着吃得没法招架,则为输方。与跳棋相似。28.撑裤裆。地面画缺一条边的正方形加两条对角线,成裤裆形,双方各备小石子两枚走子,撑得对方走投无路为胜方。29.挖盆。地面挖五个小坑,双方各备一种小石子或桃杏核,按规则在坑里点子互吃。30.掂铜钱。一人将一枚铜钱平放在砖块上,另一人站着用一枚铜钱瞄准掂下去,砸翻对方的铜钱则赢走铜钱,再掂一钱。若砸不翻对方的铜钱,则两人调换位置继续进行。31.掂杏核。一人将一颗杏核摆在砖头上,另一人站着用一杏核瞄准掂下去,将对方杏核砸下砖块则赢,玩法同掂铜钱。就地可以进行的32.挑交。用一根封闭的棉线或细绳,在两手手指上交错撑开成一定形状,另一人用两手手指挑起,则线条组成另一种形状,双方轮换着挑来挑去,直至棉线或细绳缠成一团没法再挑。挑出的形状有斜切切、面条、揪片等。33.抛核。用三至五颗杏核或桃核或羊碎骨,抛在地下——抓起来——抛上去——接住——再抛……有许多抛和接的花样。34.讲故事。两个以上小伙伴在一起,每人讲一个故事,轮着讲,讲完一轮再来一轮,但故事不得重复。有时候也缠着大人给讲故事。35.打手背。两人的同一只手搭在一起,一直手心朝上,另一只朝下,手心朝上的一方,手急眼快翻打对方的手背,看谁反应敏捷。36.点五官。一人用食指点住自己的鼻子,对方说什么五官,此人马上将食指移向该五官,看反应是否敏捷。挑交 手工类37.折纸。38.捏泥绣球。捏空心球,内装一干泥丸,再将空心球雕刻镂空,外面涂彩。39.捏小鸟。用泥捏小鸟,并装一芦苇口哨,尾巴插几根染色鸡毛,全身涂彩。40.刻皮影。用斜刀刻戴官帽的头、身躯和四肢,四肢用针线单孔钉在身子上并装细高粱杆,可活动。41.做跳跳猴。用硬纸片剪孙悟空,猪八戒等模样的身子,用针线钉上四肢,用交叉线将其吊在H形高粱秆架子上,手捏两高粱杆下端,上端的孙悟空或猪八戒即能荡秋千。42.剪纸。剪双喜、花草、人人马马、王婆婆簸粮食等。43.扎木偶。用布和棉花之类包扎一个人头,装在木棍上,头下横绑一短木做肩膀,穿上我的上衣,再将两根筷子穿入衣袖中用布条绑紧袖口。上肢可活动的木偶人,在我的操纵下便可做各种动作。科技类44.制幻灯。用泥做一个没有两底面的长方体空壳,前端挖两槽,供插玻璃片,将玻璃片用煤油灯熏黑,再在玻璃片上写字,将油灯放在长方体内,即可映幻灯片。45.装电话。将两铁桶子去底糊纸,将多股长棉线两端分别装在两铁桶的纸中心,一铁桶置于我家,另一铁桶小玩伴家中,我俩便可通电话。振铃就是敲铁桶儿的声响。其它46.自制放羊鞭子。47.用树枝叉和废胶皮条自制弹弓。48.滑冰。还有许多花样,不再一一叙述。总之,自制玩具五花八门,不花一分钱,却玩得比现在的孩子们还开心。企盼过年过节年9月7日小时候特别企盼过年过节。冬至一过,我就念叨什么时候过大年。腊月二十三,送了灶君,吃了粞瓜,我便扳着指头倒计时,算离过大年还有几天。大人们忙得很,准备过大年的气氛越来越浓。有段顺口溜:“二十三,打发灶马爷爷上了天;二十四,打打扫扫是桩事;二十五,买下白菜胡萝卜;二十六,做好肉;二十七,洗净足,杀了鸡;二十八,黑的白的蒸下两簸篮;二十九,写好对联打下酒;三十,门神、对子贴到街门。”可是对于我来说,这段时间实在难熬,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太慢。腊月三十终于盼来了。上午,大人们砍回柏树枝,围着当院的香台搭起一个柏叶扇,摆好供桌,请出天地老爷牌位,在供桌上摆好香炉供器,在斗中插好鱼香(也叫盘子香),贴好春联、门神,挂好花红纸。下午,在院子里用块炭摆一个宝塔形大火炉。打开坐舍门,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八九点钟接神点鱼香,吃翻身火烧。之后,全家围坐在一块包饺子、聊天。睡前,大人们用开水冲红糖,再放几个核桃,置于院中窗台上冻一碗冰。小孩入睡前,大人们给枕头下塞上压岁钱,把次日凌晨穿的新衣服、新鞋、新帽放在枕边。火烧吃了个饱,再加上兴奋,小孩子们哪里一时能睡得着。快迷糊的时候,我还要反复叮咛奶奶或妈妈:点着火炉一定马上叫我起床。春节凌晨,我父亲起得最早,放了开门炮,开始点火炉,待浓烟冒过之后,火炉越烧越旺。我也赶忙穿新衣戴新帽,先到院子里烤火炉。大人们也都起床了,开始供奉神灵。天地爷供桌上又是供菜、大花馍,又是梨、柿饼、核桃、红枣等干鲜果品,还有一个插着麦穗的白面蒸的长方形麦敦。其他各位神仙牌位和列祖列宗牌位前也分别烧香、点灯、供花馍。所有男丁都要穿戴整洁,我叔伯三爷爷辈分最高,还穿长袍马褂,戴黑瓜皮缎帽,带领男丁在神仙和祖宗牌位前叩头祭祀,十分隆重。大礼毕,开始吃早饭。我奶奶信佛,所以春节这天全家不准吃荤。我们家早饭吃素饺子,饭后吃红糖水冻的冰块。之后,所有男丁穿戴如前,由我三爷爷带队到河南里供神则,即供后湾杨氏列祖列宗的综合牌位。午饭吃素菜、花馍和油糕。晚饭,人们都吃不下什么东西,随便吃点喝点就完事。我盼望过大年,当然是在盼热闹、盼吃好的、盼穿新衣服,更主要的是盼放炮。除夕之前,小伙伴们在一起议论的就是谁家买了几样炮,买了多少炮。从除夕夜接神开始,我就争着抢着放炮,“咚—叭—”二响炮最过瘾,“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也不错。可是我总觉得放鞭炮有点太浪费,不如把鞭炮拆开,“叭”、“叭”一个一个放更开心。为此,我除了“贪污”点鞭炮之外,常常把没有响的散鞭炮捡起来装在衣兜里,新衣服上、下衣口袋里全是散鞭炮。春节上午供神则归来,有空就把这些散鞭炮“叭”、“叭”地放几个。为了防止炸住手,把高粱杆前端挖一个小洞,把炮塞进去一节,高粱杆炸裂了,再换一根。没捻子的散鞭炮,掰断朝天竖放在地面,用香头点燃炸药,趁火势旺,手急眼快用砖头一砸,“叭”地响了,和点燃捻子放整个炮的效果一样。如果正好能从中间掰开,则一炮可以两放,更划算。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还有什么彩珠筒、火箭炮、礼花炮等各色各样,就是单调的两三样炮,也足以让我们小孩子着迷。过了春节,小伙伴们谈论的又一个话题就是压岁钱,常常相互攀比。除夕夜,父母会给我旧币一千到两千元,相当于新币即现在的人民币一角到两角钱。从正月初二开始,我相随大人们走亲戚拜年,相随叔伯三爷爷去过偏城、善吉村、宋家庄,相随父亲去过郝家寨、高阳镇等,相随我姨姨、舅舅去贺南沟外祖父家,本族的姊妹相伴去韩家滩。走亲戚都是带点石头饼、月饼。有的地方是真拜年,比如到了郝家寨我父亲的三个舅父家,我就得跪下磕头。有的地方问声“过年好”,就算是拜年。“过年好”是必问的。亲戚们会给我一千元(即一角)的压岁钱,有的给五百元(即五分钱)。有的纯粹不给。所以整整一个正月也挣不到两万元(即两块钱)。倒是累得够呛。除了去我外祖父家可以住几天,其他地方都是当日去当日返,而且都是步行。下午返回时,脚疼、腿困,一步一步地挪。可就是这样,还是愿意出门走亲戚,因为能穿新衣服,能吃好的,还有点收入。正月初五送垃圾,打扫庭院,将垃圾倒在院子外面垃圾堆上的时候,我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放炮,不过,口里还要念叨“穷姑姑走,富姑姑来”。初八祭星,晚上在院子里设坛祭祀星斗,我们又能吃祭星火烧,还能放炮。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午吃熬菜和元宵。白天,本村的秧歌队伍挨门敲打串院子,巧嘴者即兴编唱四六句子,小孩们跟着秧歌队看热闹。中午供奉三官爷,烧香、点灯、供麻端。麻端是用白面和红面间杂摆成图案,卷成一个四棱柱,然后横着切开,经过整修,成为一块一块端端正正的约二厘米厚的长方形面片。下油锅炸出来,白面呈金黄色,红面呈栗色,图案非常清晰。有菊花、“万字”、麻布点、菱形套等图案。有的是汉字,这些汉字麻端排在一起可以组成诗句或词组。据说,吃了祭祀山神的麻端还可以治百病。晚上将山上山下白天摆好的宝塔形块炭火炉点燃,一堆堆炭火熊熊燃烧,格外醒目。小孩们还点燃自扎的火把,排队在山间小路转悠。正月二十和二十五,分别是小添仓和老添仓节,届时,水瓮要担满水,中午吃熬菜、油糕,晚上在粮仓或粮食大瓮、米面瓦瓮、水瓮、衣箱、衣柜等处分别供软米面捏的口袋、包袱、河鸡鸡等油灯,灶具上供软米面捏的锅灯,锅灯的捻子数有讲究,要比全家人口数多两根。炕上点叼着虫子的公鸡灯,煤炭上点狗灯。各位神灵面前也供普通灯。总之,这两天的晚上,家中、院里灯火通明,预祝在新的一年里添丁添口、添财添物,家兴业旺。奶奶还把王婆婆簸粮食的剪纸贴在麻纸窗户上,拿一盏灯上下左右晃动,在窗户外就能看到王婆婆又簸粮食,又往箩筐中倒粮食,忙个不停。二月初二,龙抬头,男子都要理发或剃头。午饭吃煎饼,曰“扯龙皮”,晚上祭山神,摆供菜和花馍。这天晚上,也在山上山下点燃宝塔形块炭火炉,小孩们照样点燃自扎火把,排着队在院落周围转悠。山上是不可去的,据说是怕碰上山神,其实就是怕碰上狼。清明节上坟祭祖。我们院里是一大户人家,几代十几二十个男子相随到小坟(与我们最直接的先辈坟地)祭祖,然后到老坟(后湾杨氏的坟地)祭祖。供品有供菜、蛇盘兔馍馍等,烧香、烧冥币、烧“金元宝”和“银元宝”、填墓、浇水、奠酒。叩头是从立祖的先辈墓前开始,按辈分和长幼有次序地进行。前来祭祖的男子也是按辈分分列数排齐跪叩头。祭毕,族人就地围坐,边吃供菜和小馒头,边忆祖、叙旧、拉家常。回家时捡几个谷根放到自家门脑上,寓意根苗不断,后继有人。还要折几枝柏叶插到大门和自家门扇上,以示吉祥。我们家族对上坟很重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汉,下至三四岁的男孩,只要能走路,全部参加。从记事起,我年年去上坟。我觉得人多热闹,听长辈们忆祖叙旧也很有意思。记得常常是一大早出发,提着“金元宝”和“银元宝”串,手都冻得发紫。中午,太阳暖烘烘的,加上走路发热,头上还直冒汗。五月初五端午节,门上插艾条,喝雄黄酒,穿五毒肚兜,染指甲,在肚脐眼、鼻孔、耳孔上点雄黄,胸前还配戴香草彩线香袋。据说这样做能预防瘟疫。早饭吃软米粽子,有种说法,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粽子毕竟不寻常,粽叶幽香四溢,沁人心脾,软米粘溜溜,红枣甜又甜,小孩子一连吃上两个也不觉得解馋。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民俗传统四大节之一(四大节为:大年、端午、中秋、冬至)。尽管适逢收秋、种小麦大忙之际,人们也提前备冬瓜、胡萝卜、羊肉、水果,尤其是烧月饼。我们和伯父大伙同家的时候,要烧四五十斤面的月饼。有中午供太阳的太阳饼、晚上祭月的大团圆饼、猴子饼、兔子饼,给男丁烧大宝葫芦饼,给女孩烧大月牙饼,给媳妇们烧桃榴相会饼。另外就是些小宝葫芦、小猴子、小兔子、青蛙、石榴等饼。最多的是月饼,因为过节之后,要带月饼走亲戚,或者亲戚来看望时,要给人家回月饼。我从小喜欢看大人们烧月饼,尤其是看奶奶捏猴子、兔子等小动物饼,有时我也摩拳擦掌,助阵帮忙。或者学着捏小动物饼,或者脱月饼,或者抹粞油、撒芝麻。中秋节夜晚,皓月当空,家家户户在供桌上陈列团圆饼,猴子、兔子、宝葫芦、月牙、桃榴相会等芝麻饼,有的还特意供几个细月饼。梨、柿子、秋果子、脆枣、葡萄、核桃、西瓜等瓜果应有尽有,另外还有毛豆角。烧香、叩头、赏月、邻居之间相互参观,非常隆重,也十分热闹。祭月礼毕,自然就是喝稀饭、吃团圆饼、吃瓜果、吃毛豆角。吃饱喝足了,大人聊天,孩子们嬉戏,气氛自然很祥和。中秋节过后,又是去看望几家至亲。给孩子们分水果、宝葫芦饼或月牙饼,还有一些小动物饼,然后各自将分到的东西用细麻绳串起来,吊在家中墙上,什么时候想吃,各自去摘,大约能吃到八月尽九月初。冬至也是民俗传统四大节之一,冬至一过,表明进入下一年的节令,有“新冬旧年”的说法。但我总觉得过冬至比过大年的气氛差远了。冬至这一天,除了有的人家要“点灯”,献羊(即杀羊供奉)之外,也就是早饭吃羊肉饺子、午饭吃熬菜、油糕,中午给神灵烧香、叩头,并没有什么别的活动。一年中,我还有一个盼望的日子,那就是自己的生日。这一天,早饭我吃纯白面饼子、凉拌山药蛋丝,喝稀饭。午饭吃纯白面拉面。姊妹们包括大伙同家时我的叔伯姐姐和妹子,以及我的同胞姊妹,早饭只能每人吃四分之一个饼子,不足部分便是窝头。午饭如果有剩下的白面,他(她)们只能分着吃几根拉面。这一天,如果姊妹们要和我斗嘴,我就说:“今天我过生日,你还能和我吵架?”他(她)们也便乖乖的了。大人们在这一天也不安排我干活,我有什么做错的事,说错的话,他们也会说:“等过了今天,明天再跟你说。”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享受了“优待”,感到十分满足,也非常自豪。在我十三虚岁之前,这一天的中午,大人们都会设坛供若干小馍馍、一只面羊,烧香、点灯,而且要在供桌上当堂用刀将面羊头割下来以示祭神。十三虚岁生日这一天,则要供三只面羊,祭祀更显隆重。这一仪式是求神灵保佑,让孩子平平安安,健康成长。面羊头,自然都归过生日的人所有。所以,不只是我,所有姊妹都盼望自己过生日。喂养小动物年9月5日我小时候喂养过不少小动物。犵狸,即小松鼠,尾巴蓬松而且会变粗变细。全身顺斑纹,两只黑豆般的眼睛,吃食时后腿坐地立起身子,前蹄抱食,两腮鼓起,十分可爱。上街时装入衣兜或袖筒中。我的犵狸都是从姥姥家带回来的,为了给我抓住犵狸,舅舅们可没少花力气,或者在山坡犵狸窝中挖,或者下雨天好多人围追堵截,因为雨天犵狸四只蹄子上沾上泥就跑不快。有一只犵狸,我养了两年多。冬天它冬眠,在它的铁匣子窝里放些棉花,再放些吃食,它就可以过冬。我家原来养着一只红狗,立耳朵,人们都说像狼。可是年龄大了,老死了。我高阳镇的老姨夫给我捉来一只小狗,是我把它从六七寸大养成一只大狗。狗通人性,它一见到我就摇尾巴,舔我的鞋和裤子,要么就打滚撒娇,或者和我追逐打闹。有时还会后蹄着地,立起来用前蹄跟我“握手”,犹如好朋友久别重逢。可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打狗运动中被打死了。蟋蟀,状如蝗虫,全身翠绿,或稍带褐色,抖翼发声,清脆动听。圈在高粱杆皮编的椭圆形或三棱锥形笼子里。笼子大多由我自己编制。后腿极易碰掉,但掉了一条后腿也照样跳。喜吃葱叶。每年我都养两三只,直至上了初中。我养过蚕。第一年养蚕,小伙伴们给了我一块小纸片,上面有七八粒蚕卵,我把纸片放在锅台上暖和的地方,一会看看,一会看看,看到蚕蚁从卵中爬出半截身子了,便急不可耐地用毛笔去挑,结果只能挑出前半截身子,后半截变没了。如此挑死三四只,剩下的不敢再性急了,耐着性子等呀等呀,总算保住了三四只蚕。我精心地用蒲公英叶子喂养,先是头白了,后来全身白了,改喂榆叶。一寸多长了,全身洁白晶莹,吐丝、成蛹、变蛾子、摆卵。第二年,我的蚕就多了,上百只,以至以后几百只。可是人们说,喂榆叶不如喂桑叶,为此,我曾经和我叔伯三爷爷到山上去找桑树,上午出发,一直找到午后两三点钟,也没找到一片桑叶,我们奇怪,我们村为什么叫“桑湾村”?无功而返,中暑呕吐,病了一场。倒是在韩家滩村找了些桑叶。我姥姥家(贺南沟村)有一颗桑树,也给济了些桑叶。蚕丝垫入墨斗,既吸汁又耐用,做棉衣时把蚕丝垫在背部,十分暖和。蚕尿滴入耳中,据说治中耳炎,蚕屎装入枕头,凉快得很。因为桑叶缺,后来不得不停养了。我还酷爱小白兔,雪白绒毛绵敦敦,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睛,一蹦一跳,爱煞人。可是大人们不支持,我又不会搭兔窝,只好作罢,实在惋惜。灭四害显身手年8月29日年,我是小学四年级,社会上大战旗鼓灭“四害”。“四害”指麻雀、老鼠、蚊子、苍蝇。除蚊子之外,学校给每生下达任务,苍蝇每天灭一火柴盒,老鼠按交回的尾巴统计,麻雀按只计数。那时候有的是苍蝇,尤其是厨房和茅厕。大人也帮忙打,中午我再打一些,每天一火柴盒不成问题。学校曾组织全体师生到野外打麻雀。是时,围住两三个山头,锣鼓喧天,人人高举拴着布块、手绢、毛巾之类的长棍边跑,边晃、边喊,让麻雀毫无喘息机会直至飞得气绝身亡。在我家打谷场东面的龙王庙戏台上,麻雀成群,又蔽静,我在那里支起两付“打雀器”——一块砖头平放,另一块砖头用一长两短三根树枝搭架支撑,只要轻轻一碰其中一根树枝,此砖立马砸下。在树枝下撒点谷物,贪食的麻雀一准去吃,而且是一群麻雀围着吃,只要有一只麻雀碰住树枝,四五只麻雀便都一命呜呼。两付“打雀器”几乎每天都能打死四五只麻雀,只是有时候我会忘了去收猎物。我交了学校七八十只麻雀,全校第一。至于老鼠尾巴,比较难弄到手,我支了一个打鼠夹,用核桃仁为诱饵,也打不到几只。正好我家的两口老母猪相继生了仔,不知什么原因竟死了四五只小仔,我灵机一动,把小猪仔的尾巴剪下来也凑老鼠尾巴的数,交给了学校。捉麻雀 这样一来,我被学校评为“灭四害能手”,县里还给我颁发了“灭四害显身手”奖状。土气笑话迭出年8月30日我土生土长,六岁以后生活在山村,从小可谓土头土脑,以致闹出许多笑话。小学一年级伊始,国语课本第二课课题是《手》,课文是“左手右手”。我们平时全是土话,两只手叫“zè手”和“zhi手”,所以和“左手”“右手”一时还联不起来。可是在我背完课文之后,老师偏问我:“哪一只是左手?”我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瞎举了一只手。老师又问:“哪一只是右手?”我举起了另一只手。老师说:“对了”。其实这纯粹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男孩,东西乱扔,晚上睡觉时候把衣物乱扔一气,第二天起床时,找不到衣服。衣服找到了,又找不到鞋袜,结果上学给迟到了。老师问:“‘迟到’是什么意思呢?”叫了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我跃跃欲试,可是我们又没有举手的习惯,老师看到我要回答问题的表情,就叫我站起来回答。我说:“他把东西都找到了,他‘知道’东西在甚地方放的啦。”同学们哑然,老师微笑着摇头,“不对,‘迟到’就是到学校迟了。因为他找东西耽误了时间。”我的脸唰地发热。为什么会出此洋相?因为我们平时从来不说、也没有听说过“迟到”这个词。小学二年级升三年级的时候,那是年,桑湾村兴办了完全小学,韩家滩小学的学生也并入桑湾完小,学校举行了各年级的升级考试。我们的一道语文题是填反义词。什么叫反义词?没有听说过。我们原来的桑湾小学只有一位老师,四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全由这位老师教,所以,一、二年级,甚至三年级,老师基本上顾不得给讲课。反正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就是读课文、背课文,在石板上写生字或写课文,有时在石板上做算术式子题。抽背、批阅石板上写的东西,全由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去做。现在,试题要求填写反义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监考老师看见好多同学(可能都是我们桑湾小学的学生)的这道题是空白,就说:“反义词就是意思相反的词。”我听出点门道了,于是开始填写括号:美—(不美)、劳动—(不劳动)、明亮—(不明亮)......胡乱填写了一通。现在想起来,实在可笑。和语文一样,我对算术应用题也是糊里糊涂,根本不懂得念题、审题、根据题意做答,而是胡乱猜。不是加法就是减法,要么就是乘法或者除法。刚升三年级的时候,仍然是这样。有一次,算术老师抽我板演应用题,做完题坐在位子上心里直打鼓。老师指着黑板对全班同学说:“大家看这道题做对了没有?”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对了——”老师顺手划上了对勾。我总算长出了一口气。其实,那是瞎猜的。还是我和堂叔子璞做伴睡觉的时候,他给我讲了几个晚上应用题,我才明白做应用题要反复念题,理解题意,然后作答。至此,我对应用题有了兴趣,经常缠着堂叔要做应用题。升初中之后不久,正赶上全民动手大战钢铁,我们在瓜沟烧土铁炉。教导主任对我说:“到那一面拿几块焦炭过来。”我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过去,不知该拿什么。因为我看到的是我们平常说的“蓝碳”呀。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家里烤月饼,大人们都说用的是蓝碳,我还敲过蓝碳块呢。难道“蓝碳”就是“焦炭”?我试着给教导主任拿了几块过去,他顺手接走了。我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所有上述这些笑话,小时候我都不敢告人,生怕别人笑话。(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作者杨郁兴老师与同事们在一起杨郁兴 年5月出生 年9月一年7月桑湾村完小上学 年9月一年7月兑镇中学(初中)上学 年9月一年7月在汾阳师范上学(中师) 年8月一年10月在坛索公社慈云寺完小任教师 年11月一年10月在兑镇公社杏野七年制学校任教师、校长 年11月一年3月在兑镇中学(高中)任教师、教导副主任、主任、教学副校长 年4月一年7月在孝义市教育局教研室任教研员兼高中组负责人 年8月正式退休 ——兑中已成绝响,兑中人在前方——《兑中人》编委会 主编:薄宏 编委:王尚云武占青赵茂维任冠稀 兑中校友,等你回家(加群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5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参之王威海刺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