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圣外王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年甘肃选调生公告一出,舆论哗然——清北复交和甘肃政法同台竞技让人跌破眼镜。

与四川模式完全不同的奇葩选调生,有何奇葩之处呢?

我们来听听老朋友,内圣外王的分析:

甘肃今年的政策,一句话概括:“不想招、不愿招、但又不得不招”。

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乍一看“笔面试只在兰州开设考点”、“清北复交和甘肃政法同台竞技”,这简直对甘肃以外的一流大学太不友好了,没有政策不说,考个试还得千里迢迢跑到兰州,这政策无诚意到令人咋舌。

差点以为是普通选调,又认真看了一遍,才确认这真的是甘肃省年定向选调公告。

说是情理之中,特别是往年甘肃来清北复交这样的顶尖名校招人,场面比较尴尬,报名人数门可罗雀、最终前往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个情况促使甘肃方面下决心扩充目标院校——只是没想到,这步子有点太大了。

像甘肃这样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自然无法像余杭区那样一个街道办就招8个清北毕业生,理想的招录状态应该是“两头尖,中间粗”,即有少部分顶尖院校的毕业生、少部分面向省内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面向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且各自的政策有所区别。

其实每年愿意回甘肃的优秀人才本来也不多,这次的政策用力过猛,直接把顶尖部分和中坚力量的路给堵塞了,尤其对于那些愿意回去建设家乡的省外优秀毕业生来讲,某种程度上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

大家倒先别急着喷甘肃不爱才、不惜才,其实这个省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启动定向选调工作的省份,在早些年的时候力度很大、政策一枝独秀,可以看个旧新闻:

年1月,年出生、工作仅半年的清华大学选调生焦三牛,被破格选拔为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副县级。网上质疑其是“火箭干部”。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职位,引起社会广泛质疑,毫不奇怪。

这个情况只是当时政策力度的缩影,实际上被破格提拔的人数并不少,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如果事情就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政策好——人才来——政策更好——人才更多的良性循环,可惜,假设只能是假设。

一批选调生成长的如何,短期看是取决于纸面上的政策,长远看则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这个环境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的环境。

很遗憾,熟悉甘肃的同学都知道,委婉的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甘肃的环境还不够好。所以上面提到的这个良性循环是很难延续下去的。

所以现实的情况是“政策好——人才来——政策不稳定、缺乏刚性——人才流失,口耳相传——招不到人才——降低门槛完成任务”,很遗憾,目前的阶段可能正是在最后一个环节。

假如我是组织部的负责人,如果我想通过定向选调真正地招录到一批甘愿投身甘肃建设的优秀学子,那我就去模仿山东、四川等地:

开放个名额面向顶级名校,主要是省直、市直,有意愿去基层工作的加大培养力度,取消笔试、直接面试,在甘工作前五年给予生活补贴。如果是这样的政策,不说能招满人,但一定是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今年的政策直观上说明了对定向选调工作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够,以降低门槛而不是加大力度来吸引人才,深层次反映了这样的地方缺乏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水分,怎么样把一批又一批定向选调生用好尚在艰难的探索中。

这样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些西部省份,比如肉夹馍省,既无经济待遇的优势、也无相应政策的加持,反而时不时让人大跌眼镜一番,暴露的问题根源其实也是共性的。

至于要不要去工作?

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判断。

但是,类似于甘肃这样的地方的确有一些短板,不像江浙一带的公务员各方面都不错,所以在做选择时还是要慎重再慎重,尤其是不要轻易签订三方协议(考虑到以往违约较多,今后违约的难度也会提高)。

最不希望过了半年看到大家又到知乎上问“如何与XX省解除三方协议”这样的问题以上,希望对大家的选择有帮助......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公务员群体创作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