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说起土家族,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土家族人有三个杀人指标的传说,传说始终是传说,且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人们付之一笑,但土家族人的勤劳智慧可是货真价实的。

恩施州是土家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但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在时代的巨轮下逐渐没落乃至消亡......

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睐。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土家族服饰已离土家族人的生活很远,它们现在作为表演的道具。

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土家人喜食合渣,石磨是其制作合渣的主要工具。

甑子

土家族炊具,主要用于蒸米饭,外部略像木桶,但底部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

热腾腾的甑子饭。

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绣花鞋

土家寨里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现湖北西南部的古老而神秘的大山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土家姑娘,她勤劳而善良,心灵手巧,种田、茶饭、山歌、针线活无一不通,是远近闻名的做鞋能手,她做的鞋不仅精致好看,而且穿着舒适,只要她看一眼的脚就能做出非常合脚的鞋。

在一年一度(古历七月十二日)的女儿会上,唱山歌对山歌中,她遇上了自己心仪的阿哥,两人一见钟情。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意,她把一双经过千针万线纳制并蕴藏了自己万千情结的布鞋送给阿哥,阿哥穿上布鞋顿时心里百感交织,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勤劳善良而美丽的姑娘,于是两人定下终身。

在新婚之日,她为她和阿哥的踩堂鞋上锈了龙和凤,寓意龙凤呈祥,为到场祝贺的亲近亲属每人赠送一双亲手纳制的布鞋,长辈们无一不称赞她能干,就此传为佳话。从此嫩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而后山民们修建吊脚楼时,在楼上设置两间绣花房。后来,鄂西这个地方就一直流传着谈婚论嫁时必穿绣花鞋和赠送老人布鞋的习惯,并作为一种定情物和孝敬老人的见面礼,一直延续至今。

背系

自古以来,由于恩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盛产竹子,竹编成为恩施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恩施的乡下,用竹子能够加工出很多的竹制品,有的用到农业上,如:箢篼、背篼、箩蔸、挡折,撮箕等,有的用到生活中,如:蒸笼、斗笠、鱼篓、筲箕、刷把等。它们统称为背系。

刷把

簸箕

背篓

篓子

斗笠

王世全老人67岁编织15年,编织背系为营生

张师傅编织艺人,编织背篓20多年春季虽然竹子旺盛生长却是销量的淡季,在春季采摘茶叶维持生计,冬季编织背篓出售。

手工茶

土家手工茶的制作需晨起开始采茶,取其鲜嫩部位,精挑细选的优质茶叶。后将采集的菜叶推开去除茶叶上的露水,俗称摊青。

再备好的茶叶放进专业工具里,等鲜叶萎靡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杀青,这个时候茶叶开始产生茶香,温度在-摄氏度。经过反复不断的揉搓,茶叶变细小两头尖得样子。将茶叶搓成型,然后上火考茶,目的就是蒸发水汽,让茶叶发出香气。

茶叶干燥,成品出炉,去除细末,打包保存,手工茶的制作就全部完成。

以上图文摘选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和受到市场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土家族的传统手工业渐渐离土家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同传统手工艺一样,一些老手艺人也逐渐消逝,更多看到他们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当那一声吆喝或召唤响起,唤起的是熟悉的味道。

在下面这些图里,有属于你的童年印记吗?

1、钉秤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2、锉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惊街”,一声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3、爆米花

还记得那时候的爆米花吗?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防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时而,“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时候,他可是小朋友最爱欢迎的魔术师!

4、修钢笔

曾经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5、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6、精修钟表

精修钟表的人心细如发,心静如水。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他们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7、补锅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8、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9、木雕工艺

木雕的品种繁多,浅浮雕,深浮雕,娄雕,空雕。

原本扑拙的木头在工匠的手中有生命力。人物、花草、虫鱼在木头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调高雅、寓意深刻的文人画。

10、刻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时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让人信服的反字。

小编有感

社会的变迁,势必要使一些东西消失,又使一些东西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更多、更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和老行当被按照“能不能养家糊口”的标准淘汰出我们的生活,成为绝响,再美好也留不住。保护,纪录,发扬还是挽留?更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看一种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痛感我们所损失的巨大。

为什么有人在钢筋丛林里听鸽哨而动魂?为什么有人一饮家酿而心神摇荡?莫非那些印有手艺人指纹的物品,也一样纪录了人类无法诉诸纸上的秘密?这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深思。

本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本期责编/孙跃

本期编辑/孙跃

猜你喜欢

最新!高考大变化,将不分文理科,恩施人一睹为快!

天大的事,恩施州委书记深夜都要去看,武警、驻军都去了!

今日已抓拍多交通违法行为,恩施车主看有你没?

恩施滴娃娃儿们,你坐过席没得?那味道,你还记得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注意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