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龙江造船创奇迹,姑苏觅才船撞船
诗曰:无心插柳柳成行,有缘相撞总相知。按断脉案惊心事,痛快同行觅良医。郑和领旨拟定了一项下西洋的筹备方案,这一方案简要地说来有几条,一是建造下西洋的船只,二是搜罗下西洋的人才,三是调运征集下西洋的物资。对这个方案,永乐皇帝很快便批准了,授予钦差总兵太监、下西洋正使的头衔,立即按下西洋筹备方案着手实施。郑和,原本姓马,回回人,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发起明平云南之战。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送大明宫中,马和14岁那年,朱元璋把他送给燕王府作内侍。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马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阅读了内府中的大量藏书,结识了各方人士,因而学识渊博,八面玲珑,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由于马和身材魁梧,又武功高强,在靖难之役中,为护卫燕王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一个叫郑家庄的地方与建文帝派来围剿燕王的阵战中,曾用身体为燕王挡过一支暗箭。朱棣称赞马和“内侍中无出其右者”。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御书一“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从此马和改称“郑和”了。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郑和领命下西洋来说,当然是航海未行,造船为先了。郑和下西洋的首要条件是要设计建筑出大量适合航海条件的船舶。在哪里造船?造什么样的船?郑和知道先帝洪武皇帝开辟大明王朝时曾与自封为大汉皇帝的陈友谅有过水战,陈友谅据长江江夏及鄱阳湖一带,善乘舟船水战,洪武皇帝为与陈友谅水战,曾在南京长江边建起龙江船厂,开建战船。郑和实地考察了龙江船厂,龙江船厂建在都城西北隅,西接长江、东邻秦淮河。洪武初,因为洪武皇帝在建国后实行片帆不准下海的政令,当年龙江船厂的盛况已在近几十年来衰败,荒草凄凄,人去厂空。只有十几条还没造好的船只半浮在船坞水中。长江边倒还停泊着一艘大船,这是洪武皇帝当年与陈友谅水战缴获的战利品,陈列在江边以示洪武皇帝战果的辉煌。这是一条陈友谅当年所乘的帅船,船舰高十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层楼,上下人语不相闻,每层设置走马棚。陈友谅的帅位设于最高层,设施极奢侈,雕梁画栋,座椅卧榻曾用纯金打造,地上铺着波斯商人那里购来的地毯,下层设板房,置橹数十其中,用铁棚遮蔽,以免敌方射箭伤了撸工,船舵皆裹以铁,以防毁伤。在那时,陈友谅的帅船可算是天下第一巨舰了,这艘陈友谅的帅船搁置在江边四十多年了,金椅金榻早被化成金锭,表面的漆面已经剥落,桅杆也已被砍走,舱底已经漏水,半沉在江边。郑和还是看到了它的价值,那正是他下西洋船只建造的模型,而且要造得比陈友谅的帅船更高更大更坚固。在郑和的提议下,永乐皇帝告谕各地向龙江船厂调集大木,要求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选拔造船的三千工匠来京造船,编为四厢:一厢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为船木铁缆匠,三厢为艌匠,四厢为棕篷匠。工匠调集齐全,材料备齐,为了建造下西洋的巨舶,龙江船厂在原有厂址的基础上再向南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保村及三汊河地区,东西横阔丈,南北纵长丈,船厂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用以控制水量。造船时将水排出,关上闸门,在船坞里施工;船造好后,开闸进水,将船体浮起,放船入江。在龙江船厂造船的同时,也向各沿海地区的直隶、浙江、福建下达建造海船任务。龙江船厂及沿海各地建造的下西洋的海船大致可分作五大类:第一类叫做“宝船”,也称帅船,长44.4丈,宽18丈,船有四层,船上9桅挂12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人才能启动,可容千人,两倍于陈友谅当年的帅船。宝船主要乘载下西洋大元帅三宝太监郑和等一众大小官员和通事、仪仗队等随从,还有船队的指挥人员、神职人员,船上可举办大型宴会,接待外国使臣要员等。同时搭载大量瓷器、丝绸等赠送给外国的礼品,以显示大明王朝的富足和强大,也收藏西洋各国回赠的礼物。第二类船只叫做“马船”。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船上养着马匹,以备郑和等官员上岸时人驾乘所用,马船上还可以饲养猪羊鸡鸭等牲畜家禽,以备海上宰杀烹调。第三类船只是“粮船”。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多人长期在海上航行,需要储备充足的粮草,还有腌腊食品、干果、耐存储的疏菜、酒浆这类,粮船上还有酒坊、豆腐坊、和各式手工作坊等。第四类,叫做“水船”,也称“坐船”。大家都知道海水含盐,是不能食用的,也不便洗涤,水船的舱底储存着大量的淡水,供船中煮饭和生活起居使用。水舱的上方是供船员起居的场所。其实各船在船底的水密舱中都备有淡水的,这种称“水船”的海船或许是可以承载更多的淡水而已。第五类船是“战船”。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承载雄壮的士兵,偖存大量的刀枪弓箭火药,如果遇到敌国侵袭、海盗作乱,而引发争战,可以随时应战,当然战船也是可用来对突发的海难作应急之需的。龙江船厂的事务告一段落后,郑和乘着从龙江船厂造好的第一条船,从龙江船厂出发沿着长江到刘家港考察,以确定刘家港是否能作为下西洋的始发港。这个始发港既要方便全国督造好的船只调集方便,也要便于屯集、装运各地调集来的下西洋的大量物资,如粮食、柴草、瓷器、丝绸等等。郑和来到了太仓刘家港考察,听了解缙大学士对朱清、张瑄的介绍,郑和对刘家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说朱清、张瑄两人发迹后徙居刘家港,大起第宅,疏浚航道,拓建码头,建造储存转运货物的仓库,他们是海舶府司的主要负责官员,具有海洋贸管理职权。他俩组织人们开通了刘家港海道,刘家港由不满百人的海滨僻壤一跃而成为“市民漕户云集”,外国客商也都聚集于此的“万家之邑”。琉球、日本、高丽、波斯诸国商舶咸集太仓,称天下第一都会,号称六国码头。吴王张士诚曾设立太仓卫,洪武皇帝打败张士诚后,将太仓卫迁移到长江入海口的刘家港一带,主要执行片海不准下海的禁海政策,刘家港一带逐渐荒芜,但依然有外国商船前来交易。郑和乘坐的船停泊在刘家港码头,边上刚好停泊着一艘外国商船,卫所的一位年青人正在与外国商人叽哩哇啦地交谈,验证外商提交的货单,交与司舶所的人员验货交易。郑和站在船头,听那青年和外国人讲话,他一句也听不懂,但他知道他们是在用番语交谈,是卫所的通事。将来下西洋与番人交谈联络,正需要这类懂番语的通事。等年青人与番国商人交谈结束,郑和吩咐左右招呼那位与外商交谈的年青人来他的船上见面。郑和问道:“你姓甚名啥,是怎么学的外国话?”年青人打量了这位问话的人,虽不穿着官服,但高冠博带,气宇轩昂,当是位大官。回禀道:“大人,在下鄙姓费,单名一个信字。昆山人,原是我的大哥在卫所服役,前两年大哥病体难支,便由我来顶替,在这卫所,常有东西洋来的番国商人前来贸易,我便暗下决心学习番语,在卫所几位通事的悉心传授之下,终于掌握了与番国对话交流的本领,刚才那条船是从爪哇国来的,运来的是大明国需要的胡椒、沉香等香料。”郑和见这年青人谈吐优雅,不卑不亢,便心生好感,懂得番语,正是下西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对年青人说:“在下是中官郑和,正逢皇上之命征集各方下西洋的人才,你从今天开始就跟了我做通事兼秘书吧!”费信听闻,心中大喜,立即下拜:“小人愿随大人奔走天涯海角,谢大人收留小人。”郑和即刻召见卫所官员,嘱立即整治码头,修辑仓房,准备迎接下西洋的船队和调运来的物资,即刻整饬武备,选拔一批下西洋的兵士。郑和说:“通事费信从今天起便跟着我了,卫所若有精通番语的人才可具名荐来。”卫所官员诺诺领命。在卫所的官员和费信的陪同下,同乘郑和的船浏览了刘家港,刘家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向东远眺是渺渺无际白浪涛天的的大海,崇明沙若隐若现,海面上偶有帆船驶来。海口向南是浙江福建那边的东海,海口向北是直隶、山东连接直沽的黄海,太仓境内有一座穿山,高一十七丈,周三百五十步,是天目山的余脉,更象是海中的一座孤岛,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海浪的冲激,使岩石风化剥蚀如雕刻,在山峰中间形成了一天然的南北相通的圆洞,故名穿山。它更象是一片船帆孤零零地漂浮在海边,听从大海的召唤,欲驶向远方。因为得到郑和的赏识,费信兴致很高,不由得吟颂起元代诗人郭翼的《昆山谣送友人》的诗来:吴东之州娄东江,民庐矗矗如蠭房。官车客马交驰横,红尘轧投康与庄。鸡鸣闹市森开张,珠犀翠象在道傍。吴艎越舰万首骧,大帆云落如山崩。舟工花股百夫雄,蛮音獠语如吃羌。水仙祠前海茫茫,鱼鳖作道虹作梁。龙堂贝阙当中央,灵女媛歌吹笙簧。冯夷伐鼓相铿轰,或乘飞龙下沧浪。大樯小樯火流光,翠旓摩云互低昂。…………郑和拍手叫好,说道:“费通事好记性,刘家港素为吴门,元代的一个重要的南北海航港口,也是与东西洋通商的口岸,郭翼的《昆山谣送友人》的诗描述了当年六国码头的繁盛景象,一旦不久作为下西洋的始发港,将会重振旧观,更显繁华。屏退卫所的官员,郑和带了一帮随从,继续由太仓刘家港出发顺娄江前往苏州,准备到苏州面见太守、采办物资、寻觅人才。郑和乘坐的官船气度非凡,红油亮堂,金漆描绘,船头雕着虎头,虎嘴大张,吞吐春水。船挂三帆,东南风鼓,桅顶杏黄旗上斗书“鄭”字。船舷上有八名兵丁执枪挂箭,前后左右如铁钉般站定。时值仲春,两岸桃红柳绿,麦苗青青,菜花嫩黄,间有大片的紫云英,春风劲吹,江南水乡被春风涂抹得色彩斑烂。有村姑在田间踏青,见远处白帆飘来,歌声响起:东南风起打斜来,好朵鲜花叶上开,后生娘子家弗要嘻嘻笑,多少私情笑里来。(笑)思量同你好得呆,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尽在网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睃)姐儿窗下绣鸳鸯,郎君摇船正出浜,姐看了郎君针搠子手,郎看了娇娘船也横。(看)端坐在太师椅中的郑和听到歌声,不由得站起身,踱出船楼,来到甲板上立定,赏江南美景,听村姑唱曲。郑和不懂南音,转头问询费信。郑和晓得费信是昆山人,对村姑哼的民歌听得懂。费信也确实是位万事通,通番语、知风俗、会昆曲、拍南音。费信对郑和说:“禀明大帅,村姑唱的是民间俗词,男女调情而已。”郑和笑着说:“风和日丽,村姑思春,当其时也,费信何不对唱几句?”见郑大帅如此说,众人一片附和:“费通事,和一首。”于是,官船落了帆,放慢了速度。费信登上船楼,向岸上的村姑招手,扯开嗓子唱起了民歌:姐有心,郎有心,思量无处结同心。好象双拼板壁眼对之眼,蜡烛上无油空费心。姐有心,郎有心,屋少人多难近之个身。胸前头个镜子心里照,黄昏头团子夜头盛。姐有心,郎有心,呒怕人多屋又深。人多呒有千只眼,屋多呒有万重门。一时间,村民纷纷向河边拥来,民歌此起彼伏。村姑向船上抛洒鲜花,花雨纷纷。郑和命人向村民抛洒罗帕相赠作答。三桅帆挂起来了,风鼓帆满,官船向苏州方向急驶。郑和又端坐在船楼的太师椅中。回想着恩主明成祖永乐帝的嘱托。永乐帝在后宫对他殷殷嘱咐:“三宝啊,这次下西洋非同一般,海途艰险,海盗横行,番国强横,即要寻找朱允炆,更要向番国扬我大明国威,令其归附东土,结为友邻。你将统兵三万,督造大舟,广罗人才,认真准备,早日下西洋,以成大业。”郑和俯伏在地:“恩主所嘱,和万死不辞,定当克竞克业,成就下西洋大业。”皇后将贴身宫女赐予郑和。嘱宫女一路照料郑和的起居生活。皇后赐宫女姓郑,取名秀秀。秀秀端庄秀丽,才情双绝,只是郑和这身子,实在辜负了秀秀的一片柔情。郑和想起秀秀,如堕迷雾……。突然,船激烈震动了一下,郑和从遐思中回过神来。船头传来一片吆喝声,不一会侍卫押上一位头戴儒冠,身着玄衣的中年男子,男子脸面白净,隆鼻大眼,神定气闲,腰间悬一宝葫芦,两眼与郑和沉着对视,毫无惧色。郑和分析来者当是一位儒医。侍卫令男子下跪,郑和喝道:“不得无礼,为先生备座。”男子落座后,郑和问话:“先生做何职业,怎的冲撞官船?”男子抱拳作答:“官家,小生一儒医耳!适才我的医船因救一名危急病人全速赶路,官船也没尽了望之责,致两船相撞,冒犯之处盼官人见谅。并恳请官人速速放归,病家危急,迟到了可能性命不保。”郑和从未遇到过如此傲岸之人,但想到医家救命心切,有可原谅之情,便说道:“既是医家,不妨为郑某切脉号诊,不过一刻时分,留下仙方我便放行!”陈良绍也不推辞,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在郑和伸来的左手的腕上。郑和的脉搏强有力地反弹在良绍的指面上,稳而匀,强而刚,畅而舒,只是在无名指的脉动有点异样,强刚的末稍似有一点绵软,舒畅的律动中有一点滞碍。良绍抬眼看郑和的气色,满面红光,印堂中无暗色,说明不是谷道不畅,却见郑和眉宇间有常人难以觉察的隐忧,良绍便猜出郑和的尿道似有不畅,但是,又见郑和端坐如钟,不象有尿潴留之态,难道是郑大人房事不畅,良绍不便明言,也不宜久停,便配了七剂顺畅汤嘱郑和服用,以便从速脱身。郑和却不接方,要郑和言明病理药效。目的是想考考这位江湖医生是否真有本事。“大人本无大病,只是——”陈良绍不便在大众广众之下明言。“只是什么,但说无妨。”郑和说道。“只是——”陈良绍还是支吾不言。“快说,说不清你就别走,你这庸医。”郑和的随从喊了起来。陈良绍看这架势是非说不可了,不说就脱不了身,便心一横,说了出来:“只是房事不畅,我用的是顺畅汤,七贴用完,必定痛快淋漓。”“快把这厮给我捆了,丢进河里!”费信大叫起来。郑和的左右一拥上前,将陈良绍捆绑了起来。“哈哈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各位不得胡来,赏银五十两,送先生下船。”郑和大声说。众人只得给陈良绍松绑,递上银两,送下官船,登上医船。郑和站在船头向陈良绍挥手,陈良绍向郑和作辑告别。郑和见陈良绍的船如刀鱼般两头尖尖,扯帆后疾驰如飞,帆顶一醒目的黄灯笼上书“醫”字,另一只红灯笼上书一“陳”字。郑和突然觉得这刀鱼快艇不是善物,属官禁民用之强盗船,一个儒医怎好使用这等强盗船的,觉得其人不是个常人,便大声追问:“先生尊姓大名?”。刀鱼快船已驶出好远,“陈——良——绍”三字随风飘到船上。“陈良绍、陈良绍?”郑和反复念叨着这三个字,似乎有点耳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郑和想了片刻,突然想起,医院院判韩公达的女婿吗?韩公达曾向他推荐过陈良绍下西洋。如此,他这次去苏州是一定要会一会陈良绍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6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学生标点用法大全儿歌举例通俗易懂
- 下一篇文章: 道口烧鸡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