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在济宁嘉祥县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小时候在奶奶“嗡嗡”的纺车声中入眠,在母亲“哐哐”的织布声中醒来。身上穿着粗布衣,床上铺着棉布单,温暖而舒适。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管它叫“土布”“粗布”,现在我们叫它“鲁锦”。

鲁锦制造者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用娴熟的技艺织成,图样、花色繁多,品种逾千种。鲁锦的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图案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现在已经成为名扬中外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和“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描绘出唐代山东及鲁西南地区纺织业的盛况。

20世纪70年代,鲁锦织造在嘉祥农村依然普遍,当地妇女人人擅长纺线织布,产品多为自用。据档案资料记载,嘉祥民间手工织机曾经达到一万四千多台,纺棉车十万多架,三四户就有一台织布机,每户就有两三架纺棉车,很多一家一户就能独立地进行纺、浆、经、刷、织等全套工序。

鲁锦的织造看似简单,其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工艺,需要较高的技巧操作。鲁西南地区流传有《棉花段》歌谣,说的就是织布的工序。“奇溜嘎嗒去轧棉,一边出的是花种,一边出的是雪片。沙木弓,牛皮弦,腚沟夹个柳芭椽,枣木槌子旋得溜溜圆,弹得棉花朴然然。拿梃子,搬案板,搓得布绩细又园。好使的车子八根齿,好使的锭子两头尖,纺的穗子像鹅蛋。打车子打,线轴子穿,送到缸里染青蓝,浆线杆架着浆线椽。扽线棒棒拿在手,砰砰喳喳扽三遍。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送到缸里染青蓝。粉子浆,棒槌掂;剪子铰,钢针钻,做了一件大布衫。虽说不是值钱货,七十二样都占全。十字大街站一站,让您夸夸的好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一幅织锦里蕴含着多少繁杂的劳动。织好的布经晒干、拼接、捶平,制成床单、衣服等,才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鲁锦织造的复杂工艺流程,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鲁锦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嘉祥的农家妇女能以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多种几何图案,让人叹为观止。织者的乐趣,也正在这随心所欲的千变万化之中。

鲁锦图案的意境,是依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样的几何图形所体现出来的,而不是拘泥于具体的事物形象。如水纹包鱼眼纹样,点线结合象征鱼眼和水,具高度概括性;在寓意方面,鱼眼图案有着与黎族的蛙纹类似的多子祈福的含义。“八个盘子八个碗,满天的星星乱挤眼”,由合斗花纹组成盘、碗,蓝白二色交织出星辰,天上星星与人间共欢,既体现了婚宴的热闹,还记录了民间以八为上菜单位的习俗。

在民间有许多关于棉纺织的民谣至今广为传唱,如“月姥娘,黄巴巴,爹经线,娘纺花,小小子要吃妈(奶)……”这首童谣唱出了人们繁忙织布的情景。再如冬季纺织为避寒保湿而建的“地窨子”(也称“地屋”)等建筑习俗也与棉纺织有关。

古时,济宁嘉祥县一带是桑蚕之地,纺织技术十分成熟,为后来出现的棉纺织技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嘉祥县对鲁锦文化和技术做了大量挖掘、保护、开发工作,成立了一批鲁锦生产企业,结合传统工艺,融合先进生态染整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先后出口2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中外的“中国鲁锦之乡”。

*选自《济宁,甏是味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