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斗笠指尖上的传统技艺掌上怀化
得了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掌上怀化讯(记者李普兵)斗笠曾经是南方农村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轻便雨衣雨具不断更新出现,斗笠也日渐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其手工制作技艺也处在失传的边缘。但在中方县桐坪村,依然有这样一位老人,舍不得放弃这门手艺,仍然保留着手工编制斗笠的传统。 潘存家是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笠传承人,今年已是77岁高龄。老人说,竹编斗笠需要19种工具,81道繁细工序。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潘存家拿来一捆细竹,开始制作斗笠的第一道工序,取料。 潘存家说,斗笠不是用一种竹子制成。根据各自功能需要用到水竹、楠竹、桃竹。竹子肉厚,多节,头尾不齐,因此取料的关键就在“破”的功夫上。仅将不同的竹料,用刀破成厚薄相当的“篾”这个环节,就十分繁琐。而接下来的“匀篾”的环节,更是技巧和耐心的考验。凭一把篾刀,从竹子到竹丝,不少于10道工序。 在“匀篾”的众多工序中,“分层”是最为讲究的。取“篾”一般只用竹壁表面一层,这一层韧性极好,颜色亦鲜亮,所以需要去掉竹黄底层,然后一析为二,二析为四,如此越析越薄。从“青篾”到“黄篾”,一片竹可“析”出八层篾片,最多能析12层,像纸片一般轻薄。 斗笠的编织同样是个细活。潘存家从尖顶开始织,像织布那样,经纬交替,但主要的手法是“挑”和“压”,始终挑起两条经篾压住一条纬篾,这是竹编中最常见的“挑二压一”的方法。为了防水遮阳,里外两层斗笠骨架,外层要织得更致密,孔洞也会更小一些。越贵的斗笠,孔洞越多,这意味着竹丝更细,编织更费手工。顶子大概是最能体现中方斗笠手艺精细的地方之一。鹅毛管的用途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当斗笠不小心摔地上时,尖顶首当其冲,鹅毛管比竹子更具韧性,使得斗笠更为结实耐用。潘存家将鹅毛管剖成5片,又掏出一支两头尖尖的牛骨挑,把5片鹅毛管顺着顶端五条纹路小心嵌入。全部编织完后,便可以将里外两层骨架、油纸、马尾等嵌合起来,油纸一般粘贴在里层骨架上,然后再铺以马尾,附上棉纸,再用外层骨架将它们压实。就像裁缝裁剪缝合完毕,需要给衣服下摆、袖子锁边,斗笠也一样。一根水竹片,五根楠竹片紧沿斗笠.边,反复抽、压,如编麻花辫,如此将斗笠边扎紧锁实。从取料到编织,6个多小时后,一个斗笠的雏形出现在我们眼前。 把锁完边的斗笠拿在上面涂胶水,又蒙上一张剪成圆锥形的白纸,使竹笠表面光滑平整。2小时后,胶已干透,潘存家拈起一只平头木棍,蘸上墨汁,给斗笠尖顶涂成均匀的五等分。这个墨黑的尖顶,仿佛已成了中方斗笠的标志,流行于湖南各地,许多人一见,便知道来自怀化。上好桐油,再经过七天的太阳暴晒,一顶色泽鲜亮的斗笠便做好了。 透过编织斗笠的过程,我们看到了时光沉淀的指尖技艺。而对于这些还在编织斗笠的老人来说,它不仅仅是遮雨避阳的工具,还是一份特殊的情感记忆,也是一抹浓浓的乡情寄托。尽管时代在变,习惯在变,潘存家仍然恪守着斗笠的传承,用一辈子对斗笠的热情编织着传统手艺的生命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183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点红,笑春风,桃腮粉面双飞入画屏
- 下一篇文章: 镇江四平山路两边的桂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