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舴艋舟,悠悠入梦来
桃花红过梨花白,菜花黄了杜鹃开。又是一年春草绿,几回迎望舴艋来。 ——题记 一、童年舴艋舟小时候,家住市区蒲鞋市,附近有条山前河,是南塘河的支流。在过去,温州城内外河道相通,可行小舟,温瑞塘河又是浙南最繁忙的水路,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船只来来往往。人、船、水亲密相连,是最美的水乡活色。许多船民的一生都在河流中度过。一个角落烹煮食物,一个角落放置衣物和床,一个角落供他们死亡。山前河卖麻桥有个小小的渡口,经常会看到一些两头尖尖的小船停靠在那里,船家或是忙碌地和岸上的客人做生意,或是坐卧船艄,悠然地翘着二郎腿。小船的船身置一乌蓬,船首设一小炉灶,舱内的地板经船家们长年的汗水浸润和不断的擦洗,都象上过蜡似的光滑油亮,当时我们都管这小船叫“舴艋船儿”。那时,外婆家住在三角城头(今隔岸路口),于是,我便经常从卖麻桥坐舴艋船儿到外婆家。风轻轻地吹,船儿轻轻地摇,河水婉约成了一曲灵动的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路行来,河岸两边的垂柳摇曳生姿,仿佛亭亭玉立的美人在河边梳妆,妩媚又迷人。间或传来女人们用棒槌敲打衣服的“啪、啪声”,偶尔夹杂着拉家常的声音......那是多么明亮的日子啊,多么明亮的表达。船要去的地方,远到小时候的我无法想象。不知从何时起,河流的精神耗尽了,它只是一条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送往塘河的迟钝、多泥的绿色带状草地。舴艋船儿的身影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偶尔见到的也是声音很响的机动船。坐舴艋船儿去外婆家这一段美妙的经历,在记忆深处凝固成一幅永恒的风景,一个美好的回忆。这是对于儿时记忆的依恋,是存在于记忆中的家乡的面影。正是因为我曾见过,正是因为我无法再见,它才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在记忆中获得灵魂。至今我还在梦中偶尔与它相见,当我躺下,往事从身体呼啸而出,当我呼吸,河流渐渐消失。二、又见舴艋舟年4月9日,对三百里楠溪江而言将是个特殊的日子:销声匿迹多年的舴艋舟又重现“江湖”。当日早晨,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从高速公路出发,两边绵延不断的山峦在雨中显得格外青翠,山坳里蒸腾出来的水气结集成云雾状,丝丝缕缕地连着树梢,轻柔地悬在山腰,凭添梦幻般的感觉。到了小港村,眼前豁然一亮!烟雨迷蒙中的楠溪江漾着柔柔的清波,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碧草茵茵,绿水茫茫,抬眼便是秀美的画卷。七艘舴艋舟一溜泊在具有悠久历史的老渡口——小港埠头,船体是柔美的流线体,船头船尾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船头张开着白色的船帆,艄公持篙伫立船尾。斗笠蓑衣,船与人浑然一体,从岸上望去,宛若宋人词境。我在轻微晃荡间进入船舱,看见船舱宽敞,可容纳12人乘坐,从外面看蚱蜢舟并不很大,坐到里面时,却另有乾坤。头顶的篾篷像一道圆形的拱桥,能遮阴挡阳,篾篷两头的空洞形成了自然的窗口,透过窗口望出去,就是两岸的好风光。下午一点整,船匠颈挂鲁班尺,神情严肃地为舴艋舟“开眼”。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在船头两侧钉上绕着彩绸的铁钉,船舱里撒上寓意富贵满仓的大米之后,随着他的一声“顺风顺水”,“开眼”仪式完毕。领头艄公高声吆喝——起锚!舴艋舟离开埠头,开始了它的处女航。在楠溪江乘舴艋舟的感觉是异常美妙的。坐在崭新的木制船舷上,一边看艄公一篙一篙点着溪床,一边欣赏着沿途美景,轻风飘扬的白帆是前景,远处的青山人家是背景。江水清澈如镜,明可见底,嫩鱼稚虾嬉戏溪间,惊起粼粼涟漪,弄皱一泓碧水。远眺绵绵青山,郁郁滩林;河床开阔,平坦和缓。近岸汀洲披翠,草木葱茏;俯观江水澄碧,微风绣纹,间或有白鹭翩翩飞过空中。眼睛放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在这样的山水间泛舟,时间也仿佛静止了。楠溪江滩头多,船过滩头,船头船尾的艄公配合着加速,老艄公撑篙点滩,在湍急的水流中稳稳落下。最后我们在枫林镇龚埠村离舟登岸。整个行程大约为两个小时,七艘全新的舴艋舟圆满完成处女航。站在岸上,望着眼前的舴艋舟,不由地想起一首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三、舴艋舟历史舴艋舟,又称舴艋船,是一种航行于江、溪、河流、湖泊的小木船。船头有竹箬棚,可以用来防风避雨。船篷由竹竿、竹篾和箬叶编织而成,呈弧状,船体用材为杉木、松木等木料,舟盖箬篷是用竹片和箬叶编织而成,古朴有趣。因为小巧轻捷,两头尖尖,很像蚱蜢而得名。舴艋舟在《辞海》的解释为:舴艋又叫“蚱蜢”,是一种小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则更加简略,舴艋即“小船”,舴艋系书面语。《广雅·释水》:“舴艋,舟也。”《广雅》成书于魏明帝太和年间(—年),由此推算,舴艋一词最迟应该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很多诗人的诗作中已经大量使用舴艋一词。但最著名的还是李清照《武陵春》里的这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流传千古,吟诵至今。与绍兴的乌篷船一样,舴艋舟在瓯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承载了许多的历史文化沉淀。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历史上就是舴艋船沿瓯江运载至温州出海而为世界所熟知的。“窑牌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只往来如梭。”这是史志记载南宋时瓯江舴艋帆船运输青瓷的繁忙景象。不仅是物流,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贵族都曾乘坐舴艋船游览过瓯江。公元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自建康(今南京)赴永嘉上任,一路风尘抵达处州(今丽水)后于大水门码头登上舴艋舟,沿江往永嘉,青田的石门洞就是他乘坐舴艋舟游览瓯江时发现并命名的。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写道:“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瓯江支流好溪古时称恶溪)。“溪流乱石似牛毛,两过狂澜势转豪。寄语河公莫作戏,从来忠信任凤涛”(陆游《瓯江遇险转安》)。“片帆溪上翠高擎,急瑞回澜震耳鸣。人立船头乱篙点,一峰相送一峰迎”(清·王大经《过石帆》)。这些诗句都是诗人乘船游览瓯江时,对瓯江险滩和艄公放舟的真实写照。此外还有孟浩然、叶绍翁、汤显祖、袁枚等都曾乘坐瓯江的舴艋舟到过永嘉,“借问同舟客,何时到永嘉。”他们把楠溪江两岸的美景看了又看,把杯中的美酒饮了又饮,醉倒在这一片碧波里,留下一首首传世的佳作,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起了楠溪江的绝妙风情。舴艋舟也是三百里楠溪江上古老的交通工具,已有千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楠溪江古名瓯水,汇入瓯江,流向大海,是永嘉人的母亲河。在永嘉这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舴艋舟曾是楠溪江的精灵和主宰。它不仅只是运输工具,还是楠溪江流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知影响了多少代楠溪人的生活。千百年来,舴艋舟给永嘉以舟楫之利,永嘉人赋予它以灵性乃至生命。它连接着楠溪江与外界,助楠溪人完成耕读文化。永嘉许多村落临水而建,村口就是船埠头,村里人通向外界的各种联系,所赖有的交通工具就是舴艋舟,将山村里的山珍特产运送到各个集市,再换回必要的生活日用品。在烟波浩渺里,在暮色四合中,这月牙一般的舴艋舟如同楠溪江上的主宰,载着人们生活的希望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交通设施的日益改善,楠溪江上的舴艋舟便渐行渐远,最后终于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如同风带走一切,风还会带来一切。我们都是时代风气之中的人,在风中摇曳,在风中舞蹈,在风中消失。有关旧事物的诗句会越来越少,不再使用的文字会静悄悄地死亡。四、舴艋入梦来楠溪江,若缺了古村落,便少了一份厚重;若缺了舴艋舟,那便少了一份灵性。而灵性,恰恰是楠溪江必不可缺的神韵。无论多么好的江河溪流,没有往来的帆影或者翻飞的水鸟,便因枯寂而不能入画。楠溪江因有了舴艋舟,便见生动。水天茫茫、烟波浩渺、帆影片片、鹭影翩翩,浆声里泛起的粼粼水波,共同描摹着秀丽的楠溪诗画。倘若雨中行舟,更有一种“船底江声篷背雨,游船听得最分明”的感觉。烟色朦胧,岸柳轻舟,此中之趣,惟有置身其中方可领略。坐在舴艋舟上,任艄公的蒿声轻轻回荡着,田野的馨香淡淡飘浮着,这一切多象时光倒流啊,有着古老之慢生活的神韵!远远地将尘世的烦嚣抛离身外,人生烦杂,瞬间灰飞在另一时空。在日益紧张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早已失去了农耕时代的那一份宁静、闲适。如今,“慢生活”正成为城市人最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舴艋舟承载着楠溪江的历史自远古向现代驶来,期间虽因社会的进步而消逝,而今又将承载着旅游驶向未来。舴艋舟不仅是船,更是一处蕴含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景观。山与水、人文与自然、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实现了最完美的交汇与融合。它必将以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滋润着每个游客的眼目。写于年4月12日注:受邀参加永嘉岩头镇小港村双溪舴艋舟首航仪式,特写此文,一为作业,二为历史记忆。(此文刊登于年5月7日《温州日报》人文周刊文笔版)文中图片除第二节外其余均来源于网络,感谢作者!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国内旅游户外拓展景区合作广告推广古道建设航拍视频联系小王(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8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食在广东梅州美食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