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之旅与美相遇一
白癜风到哪里治疗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中国这么美,我想去看看。中国这么大,我想去转转!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和牛城晚报畅游之旅相约,我们一起乘大巴经河北、山西,跨陕西到宁夏、内蒙古采风游玩。 河北信都区境内太行山巍峨耸立。群山遥遥对峙,白云触手可及。山峦青凝深邃,苍翠尽染。这儿有刀削斧劈的万丈悬崖,有千姿百态的突兀山石,有雄伟壮丽的紫金山学院,还有底蕴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光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跨过晋冀交界,来到三晋大地。山西境内千峰竞秀,万壑争奇,集雄、奇、险、幽、秀、美于一体的风光秀美画卷:有碧波荡漾的深潭,有如练似银的瀑布,心驰神往的传说。山西平遥的牛肉、汾阳的汾酒、还有天下皆知的老陈醋更是老少皆知。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就是出生在文水县。人说山西好风光,左手一指是太行,右手一指是吕梁。两山夹一河,就是山西的主要地貌特征。吕梁在过去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吕梁英雄更是家喻户晓。吕梁不仅有红色历史底蕴,还有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改革开放和党的好政策下。吕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陕西境内黄土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高挂,姿态万千。绥德汉子,米脂的婆姨,自古就家喻户晓。陕西的小吃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垂涎欲滴。陕西的肉夹馍、凉皮、牛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饸罗面更是一绝,都具有浓浓的陕西特色。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羊儿跑。空旷的田野,陡峭的山崖,随处可见一群群白羊,旁边的西北汉子唱着信天游,头上扎着白羊肚,浑厚的歌声久久回荡,余音袅袅。黄土高原黄土直立特点明显,到处都是过去人们居住的窑洞。这些窑洞现在大都无人居住,也成了当地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儿的延安过去曾是革命的圣地,曾是多少热血青年的向往之地。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西安更是十三朝古都,有着的建城史,现在也是西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宁夏首府银川就是当年西夏首都。西夏年建立到年被蒙古国灭亡,历经年,十个皇帝,他们一直居住在贺兰山东麓。 在宁夏境内盐池至今还保存着一段长一百八十六公里的明朝土长城,它主要集中在灵武古代叫灵州的地方。这儿主要是中原王朝驻守西北边关的战略要地,秦汉唐隋明都先后在这里修筑长城。 这条土长城气势雄伟它西起黄河岸边,似一条蜿蜒巨龙饮水与黄河,穿沙海,跨丘陵,过草原昂首东去绵延于宁夏大地。虽历经千年,饱经沧桑,虽风雨侵蚀斑驳不堪,仍屹立不倒,蕴含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宁夏地处贺兰山东麓,山上终年积雪。一路随处可见山顶白雪皑皑。宁夏虽有三分之二的面积处于黄土高原和荒漠区,但银川平原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贺兰山的天然屏障,阻挡了戈壁风沙和高寒气流;古老的秦渠、汉延渠和唐徕渠长流不息,黄河由南向北哺育着塞上的千里沃野,使之牛羊成群,稻谷满仓,人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金川银川米粮川……”,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宁夏成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宁夏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同胞,他们和汉族一起,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他们的饮食以面食和羊牛肉为主。特色主要是羊肉烩面、清蒸小羊羔肉、羊排小揪面等等。少数民族和我们风俗不大相同,也应了那句“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谚语。 在陕西西部和宁夏大地,虽千里荒漠,但到处都是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设施。当地政府和村民充分利用太阳光照时间长和风力大,大力发展光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这样可以利用洁净的自然资源为自己发家致富,也可以西电东输,有力地缓解了中东部电力的匮乏和不足,还能为中东部经济发展助力。 有人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有多小,不到上海深圳不知道钱有多少,不到西安不知道古墓有多少,不到宁夏不知道荒漠戈壁滩有多少。中国疆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各地特色鲜明。中国就犹如一本厚厚的新华字典,历史久远,内容却应有尽有。 黄河雄浑,大漠粗犷,湖泊秀美,平原无垠,边塞风光,折射出宁夏这片土地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伴随着沙场烽烟,千古铁戈的那首“贺兰山阙”,都给我们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留下了几许豪迈和悲壮。 没有这场宁夏行,就不会体会中国之地大物博。没有这场宁夏行,就不会体会中国山河之壮美。没有这次宁夏行,更不会感受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文字冯爱平摄影张智) —End— 来自:爱家乡爱邢台文旅作家团 制作:邢台日报社飞云融媒体工作室 扫码了解更多信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8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看图说话月
- 下一篇文章: 一年级上册课文朗读点播新版部编教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