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丨最全标点符号用法,附例句解析
“中学语文同步教学”——语文人专属教学特助!点击上方蓝字一键
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 二、问号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 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 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这4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 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 例如: 12.他已经走了? 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 例如: 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 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问词,但这两个句子却不是疑问句,所以不用问号。 从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问号是表示问句之后的停顿的。是不是问句,用不用问号,这要看是否有疑问,要不要回答或解决,是不是疑问的语气。问句是有疑而问的,要求回答或解决的,语气是疑问的。反问句虽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问的语气,是借发问的形式来加强语意的。设问句虽然不要求别人回答,但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来,自己作回答的。 问号,是句子标志符号,一般放在全句的结尾,不然就会割断句子的联系。 例如: 17.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思考·练习) 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穷人》) 19.你是今天就去游泳,还是星期天再去?(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基础训练4》) 例17提出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承接前一个问题而来,问号用在句末。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问号,就会隔断句子前后的联系。例18是一个呼语(喊人的话)后置的问句,它可以变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这个句子形式下,却不能将问号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样,也会割断前后联系。例19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你”选择,只有合在一处才能构成这种选择,如果将问号加在“游泳”之后,就割断了“是……还是……”的联系,构不成选择了。 下面是两个问号使用不当的句子: 20.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马威? 21.不是王晴是谁?你说。 例20的本意是“马威,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由于在“王辉的”后面用了问号,使我们读后产生了不知道这本书是留给王辉的,还是留给马威的感觉。例21的本意是“你说,不是王晴是谁?”由于问号用在“谁”后,把一个句子变成了两个句子,意思随第二句语调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这两例都是错用问号,隔断了句内意义的联系,才造成词不达意的。 综上所述,问号是句子的标志,是句末停顿符号,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 当然,我们的老师为同学批改作文,有时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划了个大问号,有时在某个空白处划一个问号,表示那里有问题。这是问号在使用中的特例。 同学们在使用标点符号过程中,见到问句就加问号,也许不会有多大差错,但也有三种常见的错用现象,要引起注意。 ▼ (一)是问句却忘了加问号。这一“忘”或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或改变了语气。例如: 22.我实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着了大刘叔,为什么大刘叔还要向她陪礼,医院检查。 23.从妈妈手中接过钢笔,问“这是给弟弟买的。”妈妈摇了摇头。 例22“想不通”是有疑问,“为什么”又是疑问词,整个句子是疑问的语气,但句尾却用了句号,使句子变得不伦不类,无法上口读。正确的方法是在文尾加问号。例23的本意是问妈妈这支钢笔是不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它没有带疑问词,书面上又没有加问号,这个疑问句就变成了陈述句“这是给弟弟买的”,改变了句意。正确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句号换成问号。 (二)位置不当。 例如: 24.这头毛驴想,是先吃掉东边的那堆草呢?还是先吃掉西边的那堆菜呢? 25.已经放学了吗?这位小同学。 例24用了两个问号,这样一来就是两个问句了。其中词语“是……还是……”是表示选择的连词,说明两个句子是表示选择的问句,连词不应拆放在两个句子中。因此,第一个问号应换成逗号。例25,作者的本意是“这位小同学,已经放学了吗?”句子倒装后,问号应移放全句结尾。作者没有这么做,而是问号不移,句尾加句号,使全句一变为二,互不相联。 (三)虽有疑问词,却没有疑问语气,不属于疑问句,但有的同学也加了问号。例如: 26.王小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值得想一想的。 27.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这时,许收割进来说:“别想啦,春游不进行了。” 例25的错误就是见到带有疑问词,就加了问号。其实,全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到“成绩”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这个停顿之前全是“想一想”的对象,不能成为独立的问句。在这个停顿处加问号就隔断了句子内部联系。应该将问号换成逗号或不加任何符号。例27虽有疑问词“怎么”,但“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该怎么走”根本没有疑问,不该加问号,应改成逗号。 以上三种错误,希望同学们在使用问号时注意避免。 问号在书写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可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 三、叹号叹号,又叫感叹号、感情号,还叫惊叹号 它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会使用叹号是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任务之一,平时应用较多。凡是表示赞颂、欢喜、愤激、惊讶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别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都可以用叹号。 (一)表示赞叹惊喜等感情强烈的句子,用叹号。例如: 1.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 2.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小学《语文》第六册《放风筝》) 例1和例2都是感情强烈的句子。例1在文章叙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产以后进行总结,赞叹海底“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所以句尾用了叹号。例2表达了风筝放起来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个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叹号。 3.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马踏飞燕》) 4.啊!(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 5.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梅花魂》) 这三个例子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感叹词构成的句子,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所以用叹号。 6.火! 7.决口子啦! 8.多好的少年啊! 9.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小学《语文》第八册《争吵》) 例6、例7表示惊讶,例8表示赞叹,例9则表达了一种气愤之情,都用叹号。否则是无法达到表达的效果的。 10.叙利奥!你不舒服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二册《小抄写员》) 11.“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 例10和例11中带有强烈感情的呼语独立成句,用叹号。 (二)表示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也可以用叹号。例如: 12.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九册《草地夜行》) 例12中“你这算什么行军啊!”是反问句,由于感情强烈,不用问号而用叹号。 (三)表示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等语气的句子要用叹号。例如: 13.“同志们,打手榴弹!”(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4.“连长,我掩护!”(同上) 15.“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学《语文》第七册《小珊迪》) 16.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年关》) 例13是连长下达的战斗命令,例14和例15表示请示、请求,例16的结尾是禁止。所以都用叹号。 (四)用于突出某种声音。例如: 17.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这个例子中的“轰”是黄继光的手雷炸开敌人的暗堡发出的响声。当然这一声也给同志们带来了惊喜,但叹号在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声音。再如: 18.突然,飞机“哗──腾!”落下又起来,跳动恐怕有两三百英尺吧。(石明《高原飞行》) 例18中的叹号,标出了飞机在恶劣的气流中摇摆、颠簸跳动时发出的声音。 (五)用于呼告,突出声音的高亢、强壮。例如: 19.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小学《语文》第七册《黄继光》) 20.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小学《语文》第九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1.为邱少云同志报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 以上三例全是口号,例19、例21写出了战士们冲锋时雄壮的喊声。例20写出了董存瑞同志托举炸药包后,向战友们发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叹号应注意如下情况: ▼ (一)用不用叹号要看句子有没有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没有提出什么命令、请求等,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例如: 22.到马陵山旅游的人都说三仙洞是圣地! 23.啊!亲爱的妈妈!你真关心女儿啊!女儿也一定听你的话! 例22的叹号应改用句号。例23中前两个叹号可以换成逗号。 (二)像“真美丽呀,我们的校园”这样倒装的句子,叹号应放在句尾。例如: 24.纵情地歌唱吧,为了我们的祖国! 25.真逗,我的小弟弟! 26.不能去,孩子们! 例24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纵情地歌唱吧”的倒装句,例25是“我的小弟弟真逗”的倒装句,例26是“孩子们,不能去”的倒装句。例26表示劝阻。为什么叹号不能用在倒装句子的中间呢?我们以24为例来谈一谈。 例24意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靠整个句子来完成的。叹号也是一种句子标志,它不仅仅要行使表达情感等的职能,也还要标志句子。如果在例24中间放上叹号,那么这个句子就被一割为二,读起来,多次感叹,并不如一次感叹所表达的效果好。这种句子,不论是倒装,还是正排,感情的喷发都应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把例24句尾的叹号前移,句尾标点句号,那么表达的效果就更糟了。不仅仅是叹号割断了原句的内部联系,而且由于语调的变化(带句号的句子语调轻),使句子情感的表达变得虎头蛇尾、有气无力。 我们再看一看《穷人》(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句话: 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我回来啦,桑娜”是“桑娜,我回来啦”的倒装,是呼语后置。渔夫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很丰富的情感,他既为自己从那危险的风浪中能平安归来而庆幸,又安慰了桑娜──他知道桑娜在为自己担心,表达了一种夫妻之爱。试想,如果在“我回来啦”之后加上叹号,那么句子所表达的也就只有“庆幸”了。 (三)不管感情多么强烈,叹号不能插入句中,破坏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27.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啊!更加繁荣富强! 28.歌儿!唱起来!舞啊!跳起来! 例27第一个叹号用得不当,它隔断了前后联系,破坏了句子的完整,因此应该改用句内停顿符号──逗号。例28的第一和第三个叹号,也应改用逗号。可以参读例24的分析来帮助理解。 标语不一定全用叹号。为了宣传政策、培养习惯,有时在墙上书写标语。口号性的标语应该用叹号,介绍政策等非口号性的标语,就不必使用叹号。 叹号在使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句子书写,不宜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位置。 来源:中考语文中学语文同步教学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特别推荐:名师课展肖培东:《锦瑟》教学实录名师课展 王君:《散步》教学实录名师课展丨余映潮:《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名师课展丨熊芳芳:《卖油翁》课堂实录名师课展丨丁卫军:《台阶》课堂实录............制作团队执行主编:张妮萍内容监制:黄慧特约顾问:常白如 投稿:tbjx .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7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乐航教育标点符号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