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读心声吴小明ldquo1X
“1+X”联读,让学生爱上并学会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片段的启发 AUT 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吴小明 案例背景 案例描述 案例反思 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提升。虽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阅读教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授予;课堂上给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够,即使有拓展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扎实系统的训练;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能力较弱。如何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1+X”联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入,似乎为我们找到解决的路径。 一个偶然的教学情景,使我对“1+X”联读带给阅读教学的好处有了真切的体会。 —————— 案例描述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与温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被有序地呈现出来,青蛙的样子也被清晰地勾画出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将借助图示复述故事作为教学目标。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图片排序理清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在充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图示复述故事。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联读对比,推荐阅读”: 师:小朋友们请翻开《“1+X”联读》第4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小青虫变蝴蝶》,边读边思考:小青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并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自由读《小青虫变蝴蝶》,边读边划句子) 师:小朋友们,小青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小青虫最早的时候是一个小包包。我是从第2自然段的这句话中知道的:“她看见树枝上挂着一个黄色的两头尖的小包包。” 师:你读得真仔细,没错,小青虫开始先是一个黄色的两头尖尖的小包包。(板:两头尖尖的小包包)后来呢?又变成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个句子中知道的? 生:后来小尖包包上有了一个小缝缝,我是从第3自然段的这句话中知道的:“咳,小尖包包上有一个小缝缝,小青虫不见了。” 师:你找得非常准确!(板:有一个小缝缝)再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最后小青虫变成了蝴蝶,我是从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中知道的:“春姑娘东瞧瞧,西看看,呀,有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高高兴兴地跳舞呢,这只蝴蝶多漂亮啊!” 师:太让人惊讶了,小青虫最后竟变成了蝴蝶。(板:蝴蝶) (师指板书,生齐说小青虫变蝴蝶的过程。) 师:小朋友们能借助板书将小青虫变蝴蝶的过程画一画吗? (生画小青虫变蝴蝶的过程——交流反馈) 师:小朋友们能借助自己画的图片来说一说小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吗? (指名三个学生借助图片说过程)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借助图片把小青虫变蝴蝶的过程说得很清楚。我们再来看一看《小蝌蚪找妈妈》和《小青虫变蝴蝶》这两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1:小蝌蚪和小青虫长大后都和小时候不一样。 生2:小蝌蚪和小青虫都是慢慢变化的。 生3:小蝌蚪和小青虫在变化过程中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 …… 师:小朋友们真是火眼金睛啊,发现了这么多相同点。想知道小青虫是怎么慢慢变成蝴蝶的,课外可以去看看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非常有意思,贪吃的毛毛虫总是觉得饿,于是它总是不停地吃,吃得胖嘟嘟的,最后竟变成了蝴蝶。 我手中拿着《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绘声绘色地向孩子们推荐着这本书。原以为,这节课会在我的推荐阅读中完美收官。可不料,有一个孩子的小手高高举起,示意我自己有话要说。于是我指名他站起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意外: 师:你想说什么? 生:老师,你推荐的《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好像很有趣,我好想现在就看看这本书,老师您现在能和我们一起读读这本书吗? 生(大部分学生):老师,就给我们读读这本书吧! 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眼神,我欣然同意。于是,我将书放在投影下,和学生们一起共读起来。我边读边让学生们猜读故事的内容,教室里小手林立,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书读完了,下课铃声也响过了。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这本书,老师放在班级图书角,小朋友们可以轮流借阅。 听到下课的指令,孩子们没有像往常一样马上跑出教室,他们有的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刚才的那只毛毛虫,有的则兴致勃勃地聚在一起又一次开始阅读《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教室里少了往日的喧闹。 —————— 案例反思 课后,回想起孩子们课堂上那充满好奇的眼神,共读时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我暗暗窃喜,为孩子们能喜欢上阅读而高兴。静心反思,发现课堂上令人欣喜的这一幕正缘于“1+X”联读。 一、在联读中联出阅读兴趣 在“1+X”联读未引入我的课堂之前,课文的阅读教学我基本上就文本进行朗读、理解,引导孩子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并适当的积累、仿写,而相关的阅读推荐常常作为家庭作业,让孩子自行阅读。反观以往的阅读教学,发现孩子们对于阅读兴趣不浓,很多孩子把阅读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阅读不主动,阅读量不大,阅读效果不好。但自从我将“1+X”联读引入我的语文课堂后,虽然课文阅读理解花的时间少了,但是因为有优质的联读材料,有了课堂上的引读、共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逐渐浓厚了。刚才描述的案例情境是发生在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教学的课堂上,瞧,孩子们读完了课文,读完了《“1+X”联读》中联读的材料《小青虫变蝴蝶》,还是意犹未尽,主动要求老师和他们共读《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直到下课,孩子们还在讨论着刚才书本中有趣的内容。孩子们阅读兴趣的点燃缘于“1+X”联读,在联读中孩子们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慢慢喜欢上了阅读。 二、在联读中联出阅读策略 再仔细反观刚才的课堂,发现“1+X”联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学生习得了阅读策略。课堂上,联读的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读《“1+X”联读》中的联读材料《小青虫变蝴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青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划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句画一画小青虫变蝴蝶的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清过程。这看似有难度的阅读任务,但学生们完成得很快,也很顺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就是引导学生先通过找关键句了解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再通过图片排序理清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在充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板书图示复述故事。而联读材料《小青虫变蝴蝶》和课文结构、写法都非常相似,阅读时,我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恰好可以将阅读课文的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完成起来特别快。这样同类文本的联读无形中将学习课文时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了迁移与运用,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逐渐学会了阅读,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1+X”联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阅读,而且让学生习得了阅读策略,逐渐学会了阅读。“1+X”联读给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把“联读”进行到底。 —————— 撰稿 吴小明 编辑 XAP 审核 小麦麦 麦麦新读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6795.html
- 上一篇文章: 仔猪断奶后越来越瘦这个慢性病一定要防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