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468597.html

陕北水船与《秋江》

作者:王克明

陕北的“扳水船”,也叫“跑旱船”,一般认为是秧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类歌舞娱乐,名称有所不同,如荡湖船、采莲船、旱莲船、舞旱船、花船灯、游船舞、湖船舞、彩船等,在四川叫车幺妹、幺妹灯、车车灯等,形式都大同小异,多是一位女性角色“坐船”,与一两位执棹或执扇者同舞共唱。与各地有所类同的陕北扳水船,会有它怎样的起源?

陕北水船不是源于唐宋

一般说唐宋已经产生跑旱船,认为那时文献中的“旱船”记载可资证明。多用来证明旱船起源的文献,有唐代的《明皇杂录》,宋代的《儒林公议》、《资治通鉴》、《西湖老人繁胜录》、《太平广记》、范成大的诗,宋元的《武林旧事》,还有《宋史》的礼志、乐志。这么多文献里有关旱船的叙述,是现在这类跑旱船吗?是陕北的扳水船吗?

不是。

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唐玄宗每赐宴设酺会,都盛大铺张,在勤政楼前,不但兵士列仪仗,太常演雅乐,还让数百宫女击鼓奏乐,大象犀牛一起入场,并且“府县教坊,大陈山车旱船,寻撞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后来《太平广记》引述了这段儿。今人因此谓说:跑旱船早在唐代就已流行。可是,《明皇杂录》里写的“旱船”,是什么样子?

这种跟“山车”并列叙述的“旱船”,也叫“陆船”。《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初,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宋末胡三省注“山车”是:“车上施棚阁,加以彩缯,为山林之状。”这是彩车。他注“陆船”是:“缚竹木为船形,饰以缯彩,列人於中,舁之以行。”列,是排成行;舁(yú),是共同用手抬。就是说,表演旱船、陆船的形式是,扎缚起长长的假船,人列队其中,一起抬着假船行走。

到宋代,范成大有诗句写元宵社火,如“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成”等等,其中写到“旱船”:“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他自注道:“夹道陆行为竞渡之乐,谓之划旱船。”看来这是民间一种类似赛龙船的场面,数条长旱船,多人抬着并排行走。

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记的临安元宵节,有瞎判官、杵歌、扑蝴蝶、鲍老等十几家民间演艺社上街娱乐,若干家不下百人规模,甚至有三百人之众者。其中记有“旱龙船”表演团体。由“旱龙船”名称可以确知,那时民间的旱船,是胡三省所说“列人於中,舁之以行”的活动,是范成大所说“竞渡之乐”似赛龙船的活动。

元初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二《舞队》中,追记南宋元宵时日临安街上“舞队”名称79种,谓“有大队如四国朝、傀儡、杵歌之类,日趋于盛,其多至数十百队”,“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所记瞎判官、杵歌、扑蝴蝶、鲍老等各舞队,即《西湖老人繁胜录》记的民间演艺。这些多人成列的表演中,有“旱划船”舞队,即“旱龙船”。

《宋史》中所记“旱船”,是赐酺时为皇帝表演的道具,不同于民间“竞渡之乐”的旱船活动。据秦法,三人以上会饮就罚款,赐酺是帝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三五天。《宋史?礼志十六》记四次赐酺,三次设“旱船”,也叫“彩船”。雍熙元年:“自楼前至朱雀门张乐,作山车、旱船,往来御道。”在帝王通行的路上往来表演。景德三年:“上举觞,教坊乐作,二大车自升平桥而北,又有旱船四挟之以进……”开封升平桥,也叫州桥,《东京梦华录》说州桥是“车驾御路”,且“州桥北岸御路”,所以“自升平桥而北”是在御道上表演,给皇上看。同年,真宗东封泰山时赐酺,“所过州府,上御子城门楼,设山车、彩船载乐,从臣侍坐,本州父老、进奉使、蕃客悉预。”《资治通鉴》里记的唐代“陆船”,便是“载乐”者,胡三省未予解释。会是载乘乐队吗?

《宋史?礼志十六》记,凡赐酺,都设几十乘两车相并的马车,上起彩楼,分载军乐仪仗和开封府乐。又设几十辆牛拉棚车,锦绣装饰,分载诸军、京畿伎乐。“载乐往来”的山车、旱船,或有九千仞天、三万里海的蓬莱之意,总是相随为帝王展演。其旱船若是“舁之以行”者,似无法奏乐,所以可能也是牛车装饰的载人表演道具。

《宋史?乐志十七》记教坊队舞之制,有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各有十种。女弟子队人,其十种队舞是:菩萨蛮队、感化乐队、抛毬乐队、佳人剪牡丹队、拂霓裳队、采莲队、凤迎乐队、菩萨献香花队、彩云仙队、打毬乐队。第六种是采莲队,“衣红罗生色绰子,系晕裙,戴云鬟髻,乘彩船,执莲花。”今人解释这是今天的采莲船——跑旱船,但这应该是载人旱船上乘一队女子舞者。

宋代田况《儒林公议》中,详记了唐五代时的载人采莲船表演。前蜀皇帝王衍“侈荡无节,庭为山楼,以彩为之,作蓬莱山。画绿罗为水纹地衣,其间作水兽芰荷之类。作折红莲队,盛集锻者于山内鼓槖,以长籥引于地衣下,吹其水纹鼓荡,若波涛之起。复以杂彩为二舟,辘轳转动,自山门洞中出,载妓女二百二十人拨棹行舟,周游于地衣之上,采折枝莲,到堦前出舟,致辞长歌复入,周回山洞。”把丝织品画水纹铺在地上,放些荷花之类,集中好多铁匠拉风箱,接吹火棍吹动地面的丝织品。然后两条旱船,或有轱辘,或以牵引,载着一大堆歌舞乐妓转悠。她们船边去“采莲”,下船来歌舞。这个旱船上的“折红莲队”,是比后来宋代女弟子“采莲队”规模大许多的旱船舞队。唐宋赐酺时“载乐往来”、供皇家娱乐的“旱船”,不排除是这一类。

文献中的有关旱船,所指都不是今天这种扳水船。它们或是“舁之以行”的民间多人旱船,或是“载乐”“载妓”的皇家乘人旱船。现在一些地方还有多人抬行的唐宋古旱船活动。此外,在《武林旧事》书中,“旱船”这个双字词是指石舫建筑。

陕北扳水船的基本体例是一船一女一艄公对唱,艄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古籍文献里的旱船记载中,不见有艄公。从以上有关旱船的文献摘引可知,唐宋时的“旱船”,不是现在的荡湖船、采莲船、车幺妹等,不是跑旱船。自然,陕北扳水船也不是唐宋传来的。

那么,陕北的扳水船会是哪儿来的?

陕北水船唱演《玉簪记》的《秋江》

《绥德文库》民歌卷约支陕北民歌,是收录最多的陕北民歌集。其中有77支扳水船唱的歌,应已较广泛地收录了陕北水船曲。77支里有26支都唱到一位陈姑娘,或叫妙常女。唱词里这个女子很美,乘船有明确的目的性,多是要追赶上一位潘相公。如佳县的《水船》套曲里唱:“陈姑娘回头观,陈姑娘回头观,我观见上河里漂一只舟船……叫艄公,轻轻扳,扳得奴家赶上潘相公,拉上几句合意知心话。”佳县这个套曲和子洲《陈姑娘赶船》套曲里都唱:“小小船儿江边上行,陈姑娘要赶潘相公。扳的紧来还嫌太慢,恨不得插翅膀飞向前。”

从子洲的《陈姑娘赶船》套曲可知,陈姑娘即妙常女。如曲一中唱“陈姑娘上船两眼泪不干”,曲三开始就改称“妙常女”了:“妙常女抬头观看,目观见那一对鸳鸯,展翅飞上了天。”曲八中唱:“无事出城东,河湾里去散心,猛然抬头看,舟船水上行,船舱里坐一位妙常女,实实爱死人。/说你年纪轻,不过十七八,说你生的俊,娉婷又周正,妙常女手拿一把鸳鸯扇,越扇越好看。”

陕北民歌中这位追赶潘相公的陈姑娘是谁?是明代万历年间高濂《玉簪记》传奇里的人物,道姑陈妙常。《玉簪记》写,金兀术南侵时,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亲失散,进入金陵女贞观做了道士,法名妙常。观主老道姑的侄子是个书生,叫潘必正,赴考落第后,暂住在姑母这个女贞观中借读。他与年轻道姑陈妙常在观中相遇相识,彼此生了爱情。老道姑察觉后,催促潘必正离开道观,进京备考赴试,送他至江边登舟启航。陈妙常赶到江边,雇乘小船,愿多付船钱,催艄公快快开船,追潘必正。唱词中有“爱杀我一对对鸳鸯波上也”的感叹。追上相见后,他们互诉情怀,互赠玉簪和鸳鸯扇坠,私定终身而别。陈妙常江上追舟这段情节,是《玉簪记》第二十三齣《追别》。

《玉簪记》是多年前作品。上演多年后,戏中姑母催潘赴试和陈妙常雇船追潘等戏齣,因受观众欢迎,发展成了独立上演的折子戏《催试》和《秋江送别》等。《秋江送别》是对原本《追别》一齣的加工改动。距今约年前,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本辑选当时流行剧目的戏曲选集《缀白裘》,其中收录了从《玉簪记》里独立出来的《秋江送别》等五折昆曲剧目。

《玉簪记》的《追别》一齣,仅用百余字就叙述了急切追船的陈妙常与艄公的对话。《缀白裘》中《玉簪记?秋江送别》,保留了“快些赶着了,船钱重些”和感叹“一对对鸳鸯”的原有细节,增加了老艄公对小道姑追相公的疑问,和艄公多要船钱的风趣,未解船揽便摇船的幽默,不慌不忙唱山歌的悠然;还增加了对陈妙常忧急心情的描写,要多少船钱就给多少,一句接一句催促摇船,怨老艄公:“摇又不摇,唱什么山歌!”这些细节的增加给伤感又紧张的戏剧情绪添加了喜剧元素。

在《缀白裘》出现时期产生的川剧剧种,是较早从昆曲引进《秋江送别》的地方戏。川剧《秋江》保留了开船未解揽、感慨鸳鸯对等细节,又加强了艄公对陈妙常的戏谑打趣,更喜剧化一些。如老艄公追问妙常与相公的关系,妙常欲言又止,说“朋……”,艄公问是“船篷”“风篷”还是“斗篷”?艄公戏谑地不断加船钱,妙常不断答应多给。很多幽默对话后,妙常责艄公“戏”她:“不看你的年纪老”,“我一掌打你下河去”。在艄公的不慌不忙中,更突出了陈妙常追潘相公的心急如焚。据说艄公戏谑内容曾发展得有庸俗成分。

后来《秋江》成为流传甚广的单折戏曲题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叶盛章移植到了京剧中。现在,昆曲、川剧、京剧、豫剧、越剧、平剧、楚剧、吕剧等等,都有《秋江》,越剧、沪剧又有《秋江追舟》,潮剧有《妙嫦追舟》,秦腔有《陈姑赶船》。一些地方曲艺也有关于陈妙常追舟的演唱。

陕北水船唱曲主要源自《秋江》

《秋江》的剧情,是一位女子乘船,一位老艄扳船,他们二人对白对唱。这个剧情不适合多人乘船表演的旱船娱乐。从网上观察全国各处跑旱船,包括许多单人乘船的旱船娱乐地区,未见到唱演《秋江》的介绍。而陕北已记录的77支扳水船唱曲中,有55支是从《秋江》演变来的。唱《秋江》剧情最完整的是子洲《陈姑娘赶船》套曲,妙常艄公,二人对唱,八支曲子,旋律不一。陕北唱到陈姑娘的26支水船曲中,有的歌词内容偏离了原剧情。这是民间传唱不可避免的现象。如绥德的《陈姑娘赶船》:“陈姑娘上船心胆寒,叫一声艄公好好扳。扳的紧了还嫌慢,要到扬州把灯观。”传唱中把追潘相公与扬州观灯混淆了。佳县的《水船调》有“南面上来一群鹅,绕来绕去水上漂。单的配成双,配的排成对,我和陈姑娘配成了对”,是从感叹“一对对鸳鸯”演变来的。子洲的《陈姑娘赶船》中,完整保留着原戏曲中对江上鸳鸯的感叹。

有10支水船曲虽在传唱中失了名姓,但姑娘乘船的目的性还在。这是对《秋江》剧情的保留。如延长的《你是谁家花大姐》唱:“叫艄公来好好扳,扳的奴家下江南。见了我的男子汉,白银子给你补上二两三。”榆林的《船曲》和延安、榆林的《扳船调》,也都有这样的唱词,只是有的把“江南”唱成“河南”,“男子汉”改说“哥哥”。另有唱成“你把我扳在河那岸,我给你赏的是抽大烟”的。这些都源自陈姑娘心急赶船多给钱的情节。榆林的一支《船曲》里,虽然老艄是黄河艄公,但全曲内容仍是女金莲为寻男子汉坐船而赏白银,是在《秋江》剧情的传唱中衍生出了黄河艄公。佳县的水船曲唱到“你说上两句知心话,撑起篷篷一溜风”,是从艄公打趣“船篷”“风篷”变化来的。陕北的黄河渡船上没有“篷篷”。

有14支水船曲唱赞乘船女子容貌穿戴之美。如一支《船曲》唱:“柳叶眉来杏子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头上梳的乌云髻,金簪银簪脑后插。”黄龙的《彩楼子船儿冲下江》唱:“小小船呀两头尖,当中坐一个女姣莲,红绸裤子绿弯袖,八幅子罗裙都外露。”子洲的《陈姑娘赶船》唱:“说你的金莲小,不过寸二分,扎花花系裤裤带,坠角摇铃铃。”流行很广的陕北民歌《无事出东门》,是子洲《陈姑娘赶船》的传唱版,失掉了陈妙常的名姓,唱成了花大姐:“无事出东门,河湾里去散心,猛然抬头看,舟船水上行,船舱里又坐一位花大姐,实实爱煞人。女孩儿长的俊,整齐又周正,说她年纪轻,不过十七八,右手里又拿一把绣花扇,越扇越好看。”这个歌也有唱做《无事出城东》《无事出州城》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猛然抬头看,船里花大姐。

还有5支水船曲的内容是老艄笑耍乘船女子,情节不见于《玉簪记》和《秋江送别》,或许接近川剧《秋江》中曾有的“庸俗成分”。民间传唱会在基本剧情的基础上,依流俗而娱乐化地衍生内容。如志丹的《你是哪里卖辣子的》:“你是哪里卖辣子的?辣子倒在我船舱里,我老汉好吃这东西,捏上两个油炸起。”这是唱妙常的小脚,是从“金莲不过寸二分”生发出来的。佳县的《艄公揣奶》是从艄公戏谑中发展而来:“挽起袖子解开怀,白格生生奶头露出来。白格生生奶头露出来,叫我们艄公揣一揣。一揣两揣尽你揣,揣的渴了吃上一口奶……硬要来你就来,叫你卧在大门外。”这最后一句,传承自“一掌打你下河去”的拒绝态度。

在一个较广的文化地域里,民间旱船广泛以《秋江》为唱演情节的,可能只有陕北。陕北的扳水船,即使在姑娘和老艄外,增加一位小艄,也不影响原来剧情。如有《船曲》唱:“二位艄公扳的船,十七八女孩儿坐船来。”子洲《陈姑娘赶船》也有:“二位艄公船舱里站,叫一声艄公你好好扳。你把我扳过了江河岸,我外加上白银二三两。”

全国各处跑旱船活动中,只有陕北使用“扳”这个动词——扳水船。固然,这是黄河船夫使用的动词,但从《秋江》唱演的广泛性来看,水船歌曲中的这个动词,或许与《玉簪记?秋江送别》中的摇船动词有传承关系:“前头船扳得来吓。”

陕北水船的主角是《秋江》人物

77支陕北水船唱曲中,与《秋江》无关的有22支,占比例29%。其中只唱艄公没有姑娘的水船曲是9支,当中唱及黄河艄公的仅4支。如:“我老汉今年五十三,祖辈住在黄河岸。不种田来不种地,每日价起来把船扳。”“初三十三二十三,八十岁老汉把船扳,上河里扳在下河湾,不知道哪达儿渡口宽。”

有3支唱及包头,如:“走了一回包头,出了一回口,买上只小船往回走。”“太阳上来这样高,包头妻儿过来了,身上穿的一件红绸袄,口上擦的胭脂,那才是个假的。”唱张大嫂李二嫂《观灯》情节的4支,如志丹的《引船调》生动喜人:“正月十五红灯照,我老汉扳船过来了。张大嫂,李二嫂,乔三嫂,高四嫂,杨五嫂,马六嫂,各家几个商量好,天上水地下漂,慌慌忙忙拉出跑,门槛高,金莲小,一圪垯顽石头不烂(绊)倒,屈了脖子闪了腰,花鞋扬起丈二高,裹脚抖得一门道,这个呲,那个笑,笑得个三嫂害羞了,搂上裹脚布拉(往)回跑,今夜晚倒把个人丢了。”此外有一首“扬州城几十几道街”等等的问答对歌,一首回娘家歌,一首唱众人红火的水船歌。

还有3支唱到戏曲故事的陕北水船歌。榆林的一种《船曲》中,一段词一齣戏地唱及了《长坂坡》《托兆碰碑》《清官册》等传统戏曲故事。子洲的《上流船》是度化劝世歌,其中一段词唱及了《黄氏女游阴》和《刘全进瓜》两齣戏。青海花儿的《扳船调》里也有子洲《上流船》这段词。米脂的《赵云截江》则完整地叙述了《三国演义》第61回的事儿。孙权欲得荆州,趁刘备入西川,谎称母病,派人去荆州接自己的妹妹、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带儿子阿斗回江东娘家来。打算以阿斗为人质,向刘备要荆州。孙尚香不明就里上了船。赵云得知,快船赶上大船,劝说孙尚香收船回头。张飞也赶来,夺回阿斗。这样的三国故事,是通过戏曲向民间传播的,京剧传统戏有《截江夺斗》,也叫《拦江截斗》,川剧、同州梆子有《截江》,汉剧有《拦江截斗》,河北梆子有《赵云赶驾》。

这些与《秋江》无关的唱词内容,在记录下来的77支陕北扳水船唱曲中,不足三分之一,只唱艄公没有姑娘的占12%,其中4支唱及黄河艄公的只占5%。而源自《秋江》的55支曲,占71%,其中近一半儿唱到陈姑娘。虽然已记录的水船曲不是陕北水船曲的全部,但已是相当多数,其记录的随机性可以支持这种比例在民间的存在。这个比例说明,陕北扳水船表演的主角不是黄河艄公,而是《秋江》里的陈妙常和老艄;陕北水船唱曲的主流是陈妙常和老艄,不是黄河艄公。

陕北水船曲中,唱《秋江》戏曲人物及其衍生情节的,都属于戏曲故事歌。这55支加上《赵云截江》等,在《绥德文库》收录的陕北水船曲里,75%都是戏曲故事歌,而不是本地原生的民歌。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陕北水船的发源地不在黄河

前文所引文献中有关旱船记载,都不是陕北这种扳水船娱乐。晚清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跑旱船,和现在的是一类:“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不过,陕北水船必有艄公,多为赶船,不是“学游湖而采莲”的情节。

虽然陕北扳水船没有文字记载,但根据以《秋江》戏曲故事为主的形态,可以对陕北水船的来历,做一个初步推测。

延安远离黄河,很多山里居民来自靖边、横山、绥德一带黄土高原腹地。这些移民带去的传统中,没有“跑旱船”这种说法儿,都叫“扳水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地方只有“扳水船”之名,未闻“跑旱船”之说。名称叫“水船”或“旱船”,不取决于是否黄河沿岸。据载,过去黄河沿岸地区水船娱乐的服饰扮相比较生活化,腹地却多一些表演程式化的戏曲扮相。老艄是“老须生”,坐船姑娘是“花旦”,小艄是“三花”。其实,老生和花旦的扳水船主角,是源自戏曲《秋江》的扮相。从水船中《秋江》唱演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或可判断,高原腹地戏曲扮相和程式化的演出,是陕北水船的早期形式、扩散初期的原始面貌。黄河沿岸生活化的服饰和表演,是扩散力度递减和物质条件限制的结果。在高原腹地,贫困年代里,乡民穿自己的生活服装扳水船时,仍讲究行云流水不起伏,“坐船”者必须学碎步跑圆场。

黄河沿岸地区产生的水船歌调较少,所占比例很小。陕北其他地方流传的水船曲,多不是源自黄河一带的,至少四分之三来源于《秋江》和其他戏曲。所以,陕北水船的起源应与《秋江》有关,先唱起陈妙常而后唱及其他。子洲的《陈姑娘赶船》套曲可能接近水船唱曲早期面貌。从《秋江》在水船娱乐中的历史影响可以观察到,黄河及其沿岸不是陕北水船的发源地。

有一种说法,明末清初时,水船娱乐红盛。佳县、吴堡可以追溯到年前;榆林、横山的一些师承关系,到上世纪末,已有十六代;绥德米脂或更久些。这些有关陕北水船的时间传说,正是《玉簪记》问世百年前后的明末到清前期,那时期出现了充实改编的昆曲折子戏《秋江送别》,其后有了川剧《秋江》。陕北水船的产生时间,或许不在多有军民进入陕北的明代中期,而是要晚许多年,随《秋江》的戏谑笑语而来。陕北扳水船唱演内容与本地生活相关较少,本地原生的歌较少,原因就在于它源于戏曲《秋江》,来自陕北以外。

秧歌是秧歌,水船是水船,两种活动性质不一样。

秧歌起源很早,是与神鬼有关的傩仪“禓歌”,大概在宋代已比较成型。进入当代,很多地方的传统秧歌仍保留着传承自巫术时代与神鬼沟通的功能,如谒庙、排门子。在陕北,闹秧歌走场子和前有请神、后有送神的戏班唱戏、书匠说书一样,本是一种祀神的仪式,目的是拜神求神娱神酬神,都是表演给神看的。而水船没有祀神的宗教性功能,不是敬奉给神的贡献,不是唱戏、说书、秧歌那样的娱神仪式。扳水船只是娱人活动,人的娱乐。

陕北水船的产生晚于秧歌,是受戏曲《秋江》的影响,可能在明末到清前期,独立生发出来的。水船不是秧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年11月

附一:子洲《陈姑娘赶船》套曲

(曲一)陈姑娘上船两眼泪不干,脚踏船板手扶栏杆,江水滔滔上下翻,小小舟船在江边上行,陈姑娘要改赶潘相公。走的紧了还嫌慢,恨不得插翅膀飞向前。

(曲二)山高还有些人行路,水面上还有些扳船人。二位艄公船舱里站,叫一声艄公你好好扳。你把我扳过了江河岸,我外加上白银二三两……

(曲三)妙常女用目观看,目观见那一道天河,翠杨柳长在河两岸。妙常女抬头观看,目观见那一对鸳鸯,展翅飞上了天。妙常女四下里观看,目观见那满江的小船,铁锚子钉在河两岸。

(曲四)妙常女头上拔下来一支金簪,叫艄公接金簪,倒把一个船儿租赁。

(曲五)1.艄公一听喜在心间,叫了一声妙常女你听我言,你不带船钱,我不能接金簪,送过了江海岸,你与老汉把名传。/2.妙常女一听喜在心间,叫了一声艄公你听奴言,我不带船钱,你不接金簪,送过了江海岸,我与老汉把名传。

(曲六)十指尖尖,手扶栏杆,樱桃小口不住气念,盼一盼东风,东风刮的硬,忙把个神灵敬,青龙白虎,买个金牛,献献神灵。

(曲七)妙常女这几日没有上船,天转地转眼圈花花转,叫一声艄公你慢慢扳,扳的紧了一闪一晃闪乱奴家头上金丝梳妆,梳妆金丝,扳的不紧不慢,扳上几步,叫奴家赶上潘郎相公,相公潘郎,拉上几句知心合好的话儿,话儿合好这也是一场。

(曲八)1.无事出城东,河湾里去散心,猛然抬头看,舟船水上行,船舱里坐一位妙常女,实实爱死人。/2.说你年纪轻,不过十七八,说你生的俊,娉婷又周正,妙常女手拿一把鸳鸯扇,越扇越好看。/3.头儿梳的好,猴儿拜观音,又梳上秦王乱点兵,乌云苫脑门。/4.眉是柳叶眉,眼是杏子眼,白脸脸擦了些核桃粉,胭脂点口唇。/5.金箍银项圈,手镯叮当响,满手的戒指发翠蓝,吕布戏貂蝉。/6.身穿扎花袄,腰紧(襟,用作动词)大镶边,红丝裤儿咝啦啦,罗裙绣花花。/7.说你的金莲小,不过寸二分,扎花花系裤裤带,坠角摇铃铃。/8.相公你去城东,你不要戏奴身,奴家赶船赶得紧,要见潘相公。

附二:米脂水船曲《赵云截江》

1.(艄)我当老艄三十年整,今日才遇赵子龙,猛然闪上来张翼德,喝一声,赛雷声,一意要杀人,吓得我老艄打颤惊。

2.(旦)娘娘正坐在船舱里,口称四弟你细听,我老母身得病,探一回老母转回程。你虽非桃园三结义,但乃视皇叔亲弟兄。

3.(艄)赵云船舱打一躬,口称娘娘龙耳听,我大哥不在荆州地,我弟兄不知情,私意过江东,谁人保你去探亲。

4.(旦)叫四弟你细听,嫂嫂对你把话分,既然你是我家将,全不念君臣情。当奴的随主心,你就能保我去探亲。

5.(艄)张飞正坐乌龙马,忽听见皇嫂过江来,慌忙赶至江岸上,有阿斗大侄舟内盛,夺过太子抱怀中,要过东吴不容情。

6.(旦)可恼张飞太无情,我是刘备一夫人,桃园结义情义在,还有什么弟来还有什么兄。

7.(艄)娘娘讲话太糊涂,怀抱太子过东吴,东吴谋下灭汉计,太子难想回荆州。

8.(旦)可恼孙权我的兄,你是东吴一主人,就该多带几员将,还有黄盖和吕蒙。

9.(艄)皇嫂莫要夸你能,我有先生诸孔明,莫说你东吴上八员将,敌不过四弟赵子龙。

10.(旦)罢罢罢,休休休,娘为女流不自由,说话中间船到岸,叫艄公把船收,将登地河那头,赵云截江万古流。

——完——

点击下方标题,再读点别的~

一个陕北人眼中的县城丨两个人的陕北

什么是陕北丨我为什么爱画知青题材的画?

《红楼梦》中的陕北方言丨路遥与陕北方言

我与路遥的故事丨陕北人说古代话

陕北合龙口丨“压箱底儿”的秘密

陕北“士绅头子”丨陕北农具纪事

陕北方言中的“南蛮子”丨“臭狐子”

“狗上房檐”丨“卖青杏儿”丨闹房听门

“张士贵的马”丨那个陕北青年——路遥

赤脚医生孙立哲丨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陕北记

陕北

物产

文化

出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