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段铁林柳叶体书法艺术有感
通过柳叶形状来反映行书内涵,用尖尖的形状取代楷书的点横,让大家在观看书法时,仿佛看到活泼的生命在随着线条律动,产生出静中有动的效果,看似稳如处子,却活泼幽雅,看似柳叶,又不似此物,在有与无之间,去张驰艺术的扩张力,想象力,他的这种意境是很难得到的。 我认为,段铁林先生的柳叶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他在平时刻苦临贴,继承古代书法家的笔墨意趣,尤其是在揣摹卫瓘“柳叶体”时颇有心得,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更为合理的行书起笔、过度,以及收笔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书法艺术的正道真传。这种形式,是在继承前提下进行,在自悟中发扬,比如在笔顺变化、结构单位上,没有背离约定俗成的笔划线条,没有生造新的笔顺写法。而且,遵守“中锋行笔”、千古不易的规矩,中锋行笔能获得丰满圆实的、具有立体感的线条。在书写中,由于写意抒情的需要,往往兼用多种笔法,使得笔下的线条,变化无穷,而生出许多情趣,使得作品力透纸背、墨如漏痕。《临池心解》中说:“正锋取劲,侧锋取妍。”除了运用中锋和侧锋以外,偶尔使用偏锋,使作品产生出异样的效果。 虽然起笔收笔的柳叶尖行,与楷书有了差别,但从艺术角度又生出诸多韵味。使得线条变化多姿多彩,粗细、曲直、枯湿、燥润、浓淡、虚实都得以表现,令人看来有了丰富多彩、心旷神怡的感觉。但又遵从书法规矩,并未有破绽之处,在严规守矩上使线条更加秀丽,产生出乃人寻味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很不错。 二是增加了书法的美观性。艺术之美等同于自然之美,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花叶有花繁叶茂之美,柳叶有简约疏朗之美。段铁林行书的柳叶形体,体现出多样化,流畅、活泼、灵动、简约,使用笔灵活多变,线条多姿多态,结构避免呆板。用笔以中锋行笔为主,以侧锋为辅,有时偏锋、挫锋、裹锋兼用;运笔有疾徐之别,有提按之分,有抑扬之感;线条力求多样化,有粗细之比,有藏露之妙,有曲直之变;结构既有严紧之形,又有舒张之态,讲求繁写的密集之美,也讲究删改的简约之美,既有均衡的讲究,又有欹侧的变化,既有蟠龙蜷曲般的紧凑,又有仙凤起舞般的灵动;既可识可辨,美观大方愉悦心情,又可体现艺术审美内涵。 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抽象艺术,它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传情达意。正是因为线条的变幻无穷,才使得书法艺术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段铁林先生的柳叶体使原来的点、横、竖、撇、捺,横平竖直,撇出捺收有了变化,把楷书直线形式,变化为曲直兼备,以曲线为主,追求线条的多姿多态,使之流畅、活泼、灵动起来,既有了美丽的动感,又使书法艺术产生了新意。 书法艺术讲究笔意连贯,既体现书写时的熟练程度,也体现书写者思维的连贯性和运笔时的起承转合。段铁林的柳叶体,既有了“连”的效果,还多了叠的层次,使字有了厚度。牵前携后、互相关照、彼此呼应的和谐之美和活泼多姿、流畅婉转的灵动之美。使笔意的呼应、连贯、传承、畅达顿时活动了起来。 他写的“诚”字,以隶书起笔,稍加变化,以柳叶笔继之三横,用正反两个张开的柳叶,巧妙组成“口”字,右侧用短、长、嫩、老四种形态的柳叶,组成飘逸的“成”字。最后的一点用魏楷收笔,显得动、静结合,嫩老偕宜,春秋尽显,一气呵成。而下面的两行小字中,“诚实做事,诚信做人”则是稳若山岳,除了有教化希冀,字型也有了变化,两个“诚”字,不但与大字结构不同,且各有特色。就四个点来比较,起笔一个用楷书,一个用行书,结笔一个用行书,一个用柳叶体。余下字亦是各自变化不同,充分借鉴了柳叶轻盈摇曳的动态之美,让人看得心旷神怡。 他用柳叶体书写的杜牧《山行》诗,围绕这种两头尖、中间宽的柳叶笔型,有用笔的方圆、中偏、正侧,有运笔的轻重、粗细、快慢、涩滑,有结体的大小、斜正、向背、揖让。也有浓淡、枯湿、润燥之差异。更有黑白、虚实、疏密、纵横等对比。给人看到了娟体秀丽,遒劲刚毅、力拔千斤的内功,和娴雅婉丽柔韧曼妙的视觉美感。 尤其是笔画最多的“霜”字,写尽了秋的忧愁,用飘洒之势,柳叶身腰有意向外斜欹,且雨字中间四点,有意皴写成飘落之状。使人读来,顿时有了萧瑟惆怅之感,充分表达了“物”本是外像,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亦将他叹秋惜秋的心理,用笔墨准确地传递出来。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再比如,他书写的元稹《离思》诗,画龙点睛地用柳叶体,将元稹悲痛表达了出来:横如心肠阵痛,点似高山坠石,撇如柳丝抽疤,竖如心灰枯冷,捺如洒泪飘飘,折如凄诉倾哀,勾如念望不绝。将一个痴情感恩的元稹,把对妻子蕙丛的怀念,表达到了及至,让我说,柳叶体在此类作品中更能表达感情,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用这样如泣如诉的柳叶体去书写,假如能沉浸去读,甚至能读出眼泪来。 我始终相信,书法能抒情,它是人心灵、意志、情感的表现,也是有形有象的,但这种形与象,己不是大自然形象的组合,而是心灵之外化、意志之表达、情感之流露,可以称之谓“意象”,而“意”从“心”出,意象即心象。心中有象,写出的字就可随心所欲。而这功夫,却不全在每个字一笔一划的修炼,而是功夫在字外。惟有这般,千变万化的“心象”,才能化为同样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书法作品。段铁林先生柳叶体《山行》,淋淋尽至的表达出了这一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x/11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纹绣师必会的半永久眉形设计学美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