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拿面团,一手拿刀,手起刀落,面条“嗖嗖”落入锅中,这就是最经典的刀削面。

一提山西的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它。如果你也这样想,真得来一次山西,这里的面食突破你的想象。

只要有面粉,山西人随便施点魔法,就能变出形态不同的面食。

山西有句话,“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重样”,真不是随口说说。据查,山西面食有多种;形状也千奇百怪,让你大开眼界。

莜面栲栳栳,太难念了,就认识“面”!

山西的面,杂粮很多,这是因为山西多山少川,粮食作物种类丰富,有小麦、玉米、高粱、莜麦、荞麦、大豆等。这些

都能做成面,比如,高粱米磨成的高粱面,荞麦磨成的荞麦面,莜麦磨成的莜面等等。

外地人最熟悉的,除了刀削面,就是“莜面栲栳栳”了,它是靠颜值出圈的。来,跟我读,莜(yóu)面栲栳栳(kǎolǎolao)。

名字咋这么奇怪呢?

莜面,就是莜麦磨的面,莜麦又是啥呢?就是一种燕麦。

山西方言里,“栲栳”是笆斗(用柳条编成的斗)。这道面食远看像“栲栳”,近看又像蜂窝,所以也叫“莜面窝窝”。

小面团放在手掌里一搓,成了一个小面片,再放在手指上一绕,就成了一个卷儿。立起来放在笼屉上,上锅一蒸,沾着作料吃,或者配上浇头。吃起来很劲道。

抿蝌蚪、猫耳朵、拨鱼儿……这些,都是面?!

到山西吃面,就只知道刀削面?那太小瞧山西了。

第一次来山西吃面的人,看着菜单,真是一脸懵:抿蝌蚪、猫耳朵、拨鱼儿,这些都是面?

等到面一端上来,又是一惊!确定这是面条?咋长这样?

山西面食就是这个特点,形状千奇百怪,特别有想象力。都是因为山西人手巧,手法稍微变一变,就成了不一样的面。

一般人做面,最多用到擀面杖和刀,山西人不一样,走进山西人的厨房,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工具。

比如这个“擦床”,它就像大号的切丝器,可以用来做抿圪(音同,哥)斗。

●抿圪斗:因形状如蝌蚪,也叫“抿蝌蚪”。

“抿”是做面食的一种特殊手法。擦床架在锅上,面团放在擦床上,一推一捻,就抿成了一条条短短的“蝌蚪”。

抿圪斗可以用白面做,也可以加入高粱面、玉米面、豆面等。

豆子都能做面?没错。一般是用豌豆磨成的面,用豆面做的抿蝌蚪,也叫抿豆面,是山西人的家常面之一。

●猫耳朵:面团切成小方块,用拇指压在案板上一推,就卷曲成一个个“猫耳朵”。煮好的猫耳朵会裹进一些汤汁,咬起来会“爆浆”!

在竹篦子上搓出来的猫耳朵有螺纹,口感更有层次。和面时加入玉米面、蔬菜汁,就可以做出多种颜色的猫耳朵,特别招小朋友喜欢。

●拨鱼儿:也叫剔尖。有专用的剔板和剔筷,也可以用盘子和筷子。把面糊拨到锅里,就像一条条小鱼游进水里,故名“拨鱼儿”。

还有这些面,我也给你翻译一下:

●饸饹面:也叫河捞面,用饸饹床压出来的。有不同的模具,可以压出粗细、宽窄不同的面条。以前的饸饹床比较笨重,现在有手持的饸饹面机,更方便家常操作。

●剪刀面:用剪刀剪出来的,面条两头尖、中间胖。

●酒窝面:将面团切成大小差不多的面剂子,用手搓一搓,再用筷子在中间戳一下,就形成了一个“酒窝”。

●揪片儿:也叫撅疙瘩,将面团擀成面片,然后切成长条,再用手揪成一片一片的,边揪边煮。

●包皮面:也叫夹心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面团做的,一般两边是白面、中间是红面(高粱面)。

配上各色浇卤,更是一绝

我有个南方朋友来山西吃面,特别尴尬:他到面馆里点了面,不一会服务员端上来一碗白面,他也没好意思问,直接开吃。又过了一会,服务员把浇头端上来,惊讶地说:“呀,你咋光吃白面啊,卤都还没上呢!”

所以呢,山西面条不仅仅是吃面,还要配上汤底或浇头。浇头,简单理解,就是炒好的菜或肉,浇在面上。常见的浇头有西红柿鸡蛋、胡萝卜木耳肉丝、辣椒炒肉、白菜豆腐等。

不像老北京炸酱面、兰州牛肉拉面那样,山西的面没有固定搭配:你想吃啥菜,就“浇”啥菜。

最后,给外地人一个温馨提示:山西面食分量大,一次不要点太多,避免浪费。还有,如果餐桌上只有白面条,先别急着动筷子,浇头和卤在后头呢!

本文来自《食尚健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yl/1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