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的博物馆第四季第27集l
(点击收听上方音频?) 山西地质博物馆的穿越时空展厅有一块石灰岩标本,它的表面有很多米粒大小纺锤形状的麻点,这些麻点其实是?类的化石。小小的?类看起来实在不那么起眼,但它在地质研究上的作用却非同小可,很多都成为了标准化石,可以用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些有大用处的小不点。 ?类又叫纺锤虫,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动物门有孔虫亚纲的一种。它们壳体很小,一般长5~10毫米,也有极小的不到1毫米,大的可达30~60毫米。壳体形态多种多样,有凸镜形、盘形、球形、纺锤形及圆柱形等,常见的多为纺锤形。 ?类生活在距今3.2亿~2.5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在水深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浅海最为繁盛,它们靠丝状伪足运动,行动非常迟缓,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于二叠纪末期灭绝。 ?类从出现到灭绝总共经历了1.3亿年的时间,它们曾遍布全世界,是当时海洋中最主要的微体生物。由于?类演化快速、特征明显、分布广泛、数量丰富,拥有钙质硬壳的它们死后还能完好地保存为化石,因此古生物学家在野外的地层中,很容易就能采集到?类化石。?类化石具备标准化石的所有特征,仅仅分布在石炭—二叠纪地层之中,因此只要找到了某类?类化石,就可以确定这地层一定是石炭或二叠纪的地层。 ?类生活在海洋里,化石通常赋存于海相石灰岩中,经过风化作用,野外的?类往往突出于岩石表面。虽然只有米粒大小,但因数量多,分布集中,也比较容易辨认。但如果要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鉴定,古生物学家还需要做一系列工作。比如用实验方法挑选出?类化石的个体,或者把含?的石灰岩切成符合要求的薄片,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内部结构。镜下的?类身体呈蜂窝状的小格子,有隔壁、房室、旋壁、旋脊、旋轴等构造,?类依靠这些构造维持新陈代谢及运动摄食,古生物学家则可以根据其结构及排列的不同,鉴别它们的属种关系,判定它们的进化阶段,再根据?类化石的组合特征、共生情况、延续范围、富集程度、形态特征等建立生物组合带,进而推断出化石所属岩层的新老关系,并进行区域地层的划分对比。 说到“?”这个字,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字绝对是个生僻字,就连《新华字典》都没把它收录进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汉字的历史并不长,创造它的,正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李四光先生。他早年对?化石有着精湛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北方的?类化石。年,李四光发表了《中国北部之?科》的论文,对山西太原市西山月门沟的有孔虫化石进行了研究,在采集大量微体化石之后,厘清了西山含煤区直至中国北部含煤区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划分问题,并创造了“?”这个字,用来翻译拉丁文中这种早已灭绝的有孔虫,之后便一直为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可能这种微体古生物中间大、两头尖,形似纺纱用的纺锤,而我国民间习惯称纺锤为“筳”,李四光便以此为据,在“筳”旁加个“虫”字,意为筳状之虫;也可能?类跟现在的潜水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外形都呈水滴型或纺锤型,运动方式都是利用气体压缩控制沉浮,恰好这几个字的字形又有几分相似,发音也就可以定为一样。这里要注意的是,“?”字和蜻蜓的“蜓”字不论在写法上或是本质上都是很不相同的。 小小的?类化石竟然有这么一番故事,您不妨走进山西地质博物馆去找找这块有趣的?类灰岩标本。 版权申明 《听得见的博物馆》音频(通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6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快来安利神仙句子吧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