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的蓝色字体“宿松新世纪论坛”再点击“   这首歌是一幅宿松民间风俗画,也是一首情节完整的叙事诗。全文如下:

  “一粒谷,两头尖,爷娘(爹娘)留我过千年。千留万留留不住,婆家花轿大门边。娘哭三声牵上轿,爷哭三声锁轿门;哥哭三声抬轿走,嫂哭三声别人家人。爹爹去,香席酒。恩妈去,杀老鸡。哥哥去,麦米饭。嫂嫂去,驱狗咬。”(这一首民歌有好几种版本,另有一版本后面是“嫂嫂去,臭腐乳汤;粪瓢的舀,缺碗的装。”)

  民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新嫁娘,描述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说媒。民歌以“一粒谷,两头尖”开头,沿袭了中国传统民歌比、兴、赋的手法。它首先暗示时间是稻子收获季节,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主人公复杂的感情。秋收时节,媒人来了,婆家来要人了。“两头尖”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左右为难的心理,既有对婆家新生活向往与期待的兴奋,也有对父母难舍难分的情感依恋。宿松话里“爷娘”就是爹娘。在古代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间流行“雪天易晴,老女易行”、“女大不中留”,其实这里的所谓“大”一般只是十七、八岁而已。这位主人公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已经说了婆家,婆家委托媒人来“要人”了,正紧锣密鼓的商量女儿出嫁,所以才有“爷娘(爹娘)留我过千年”和“千留万留”。这“留我过千年”、“千留万留”都是夸张说法。父母终于禁不住媒人三番五次劝说,同意了。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同意了女儿自然就留不住了。

  第二个场面是出嫁时的哭嫁。“千留万留留不住”是过渡,紧接着婆家花轿来到了大门边。哭嫁开始了。第一个哭的是娘。俗话说母子连心,女儿嫁人,最舍不得的自然是娘。娘的哭感情最真挚,声音最大。接着是父亲,有道是男人有泪不轻弹,爷哭三声是真情流露。后来哥哭三声与嫂哭三声就大打折扣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哭嫁这种习俗在宿松民间由来已久。而且不止是母亲、嫂嫂等女人哭,甚至父亲、哥哥男人们也哭。

  从民歌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宿松民间还有“锁轿门”的习俗。为什么“锁轿门”?究其原因就是众所周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所以,后来宿松新娘上轿,都由哥哥亲自“锁轿门”,并且把钥匙亲手交给新郎官,意思很明确,人我可是亲手交给你了!第三个场面是上门——娘家人第一次到女儿家走亲戚。

  “爹爹去,香席酒”。父亲去女儿家走亲戚是“贵客”,女儿家用“香席酒”接待老泰山。“香席酒”其实一般写作“香荩酒”,就是头碗肉里加了“香菇”的酒席,是旧时宿松民间最丰盛的宴席。“香荩酒”一共十大碗:头碗肉加香菇,二碗鸡,三碗圆子,四碗肉,五碗子(鸡蛋),六碗酱干丝,七碗肉,八碗鱼,九碗鱼,十碗红烧肉。一般人家宴席八大碗叫“心肺酒”就是头碗肉里加了便宜的心肺,最有钱人家十二碗,加上鱼圆、肉圆,三碗圆子,叫“三圆席”。

  “恩妈去,杀老鸡”。老母鸡是最好的补品,一般人是舍不得杀老母鸡待客的,只有最亲的母亲才杀。哥哥去,饭菜就大打折扣了,不仅没有“香荩酒”,也没有“杀老鸡”,只是麦米饭,在当时是招待不大敬重的客人。

  为什么“嫂嫂去,驱狗咬”,可以从上文找到答案。原来“嫂哭三声别人家人”话里有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嫂嫂哭得最勉强,哭嫁时出来得最晚,刚刚哭了三声花轿就已经抬得很远很远,差不多已经到了婆家,听不见了;还有一种意思就是嫂嫂从内心里就把小姑子当做外人——“别人家人”,从来没有那种骨肉情深的亲情。所以小姑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没有给嫂嫂好脸色。“驱狗咬”是一种夸张,爱理不理也就罢了,再怎么的,作为客人的嫂嫂来了,小姑子也不可能驱狗咬的。那样小姑子就是不通情理的人,受人指责的。或者,真的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我不赞成贾宝玉之说。

  这首民歌还有一种版本:“嫂嫂去,臭腐乳汤;粪瓢的舀,缺碗的装。”这也是用夸张手法,说嫂嫂去小姑子家,小姑子甚至拿出“臭腐乳汤”来招待嫂嫂,而且盛菜时用“粪瓢的舀,缺碗的装”。旧社会姑嫂之间很多都不和睦,嫂嫂刻薄小姑,小姑怨恨嫂嫂,彼此之间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冤冤相报。这是愚昧落后的社会现实,民歌对此刻画得栩栩如生。

(本文来自网络,由何仁转发,转载请注明)

爱家,爱宿松,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我们共同的网络家园!欢迎加入

内容来源:宿松网友/粉丝/公益人士

技术支持:丐昂建站维护;建站-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推荐)

声明:所推图文旨在与大家分享热点,公益求助,舆论监督,便民信息等,转载请注明来源,个别内容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告知,我们会及时跟进,谢

推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