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从电影、电视剧当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密集的炮轰火力网开始延伸时,步兵就会跃出战壕,向防守一方冲去,这是地面作战的常用战术。然而,在两栖进攻中,攻击步兵首先要考虑如何快速登岛的问题,否则只能奋力从水里冲出,跨过湿漉漉的沙滩,这将大大限制士兵的自由度和增加人员伤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战役,盟军整合了一支庞大的多军种登岛部队,它拥有架飞机,艘各类舰船,参战人员多达万人,其中美军万多人。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但最终将人员和装备快速送过对岸,才是赢得战役胜利的关键。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我们都知道,越往滩头靠近,舰船的吃水深度就越浅。一般的舰船停在距离滩头几百米,甚至1-2公里的位置就再也不能向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吃水浅的小艇来完成剩下任务。可是,就因为一只小小的船差点让诺曼底战役计划“胎死腹中”,这是怎么回事呢?20世纪30年代末,成立不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已经预料到,在太平洋上与日本角逐制海权的战斗中,将涉及岛屿进攻,所以敦促海军部门建造登陆艇。此时,海军最感兴趣的是航空母舰和战舰,而不是小小的船只。因此,没做什么工作,陆战队的需求等于石沉大海,没有下文了。希金斯登陆艇如今,第二战场的开辟,需要便捷的登岛设备迫在眉睫。早先,他们看上了英国人使用的坦克登陆舰,它采用平底设计,能够运载4至8辆坦克。它在前两次地中海登陆作战中表现不俗。不过,它们有个致命的缺陷:体态笨重,速度缓慢,极易受到攻击。陆战队必须在第一个攻击波中一马当先,快速上岸。于是,就需要一艘吃水浅的小船,能将船头开上岸,并迅速返回,接运下一批登岛部队。同时,船不能有在汹涌的波涛中有翻船的危险。在船头还需要设计成斜板,打开后步兵能够冲向海滩。陆战队员开始坐登陆艇上岸美国不缺少舰船设计方面的人才,不管是海军的还是其他人,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其中有些是不错的。但是,他们设计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大量的钢材和轮机,而当时的战争年代,最缺的就是钢材。开辟第二战场的盟军,此时需要大量的登岸设备,难道要放弃吗?一只小小的登陆艇,此刻,俨然成为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战争的关键装备,以及同盟国整个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此时,苏联开始向西欧进军,英美再不行动,就会造成苏联一家独大的局面。面对这样的窘境,丘吉尔十分痛苦地抱怨说:“难道美英两国的命运……就锁定在这些该死的登陆舰吗?”博物馆展出的当年希金斯登陆艇然而,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此时发挥了作用。美国海军、大承包商和大造船厂不愿摆弄小小的船只,那就让小商人、小承包商去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钱能使鬼推磨”,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到登陆艇的研发。其中,最杰出的设计者兼制造人,是新奥尔良的安德鲁.杰克逊.希金斯。小艇设计者希金斯他在小型船只建造方面自学成才。过去他一直为石油工业制造船只,因为开采石油需要吃水浅的船只,能够开上岸再退回海里。而他发明的木质结构小船,完美地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他有非常强的战略眼光。他相信会有一场战争需要数以千计的小船,而钢材会供不应求。于是他把菲律宾当年(年)产的红木全部购买过来,留作将来之用。可是,官僚的海军舰艇局不愿和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打交道,看不上这个不起眼的小公司。执拗的希金斯竭尽全力推销自己的小艇,最终海军让他参加了竞标。海军陆战队非常喜爱他生产的小艇,它的优越性说服了盲目、愚蠢和落后保守的官僚们。希金斯在研究图纸小艇长约11米,宽3.2米,就像一个漂浮的方盒子。它可以一次运载36人的战斗排,或者是12人加一辆吉普车的步兵班。让他们在几秒钟内冲出舰艇,然后退到海里,返回母舰再运另一批人。它非常理想地满足了诺曼底战役的需求。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假如没有他发明制造的小艇,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开阔的海滩上登陆,他是为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人。”希金斯与海军士兵在一起二战结束时,希金斯的公司共生产了2万多艘。在日后的硫黄岛和冲绳岛战役中,以及其他太平洋岛屿的争夺中,乘小艇登岸的士兵数量,超过了所有其他类型登陆艇的总数。人们给它取名“希金斯艇”,以示纪念这位伟大的设计者。欢迎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1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