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宗师解密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名校,
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815/4679454.html 《初中生》推荐语: 曾出任过教育部副部长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便反复强调——比起上好的学校,父母的养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更大。 叶圣陶有三个儿女,虽身为名人之后,他们却都没上过好的小学、好的中学,两个儿子甚至连大学的门都没进过…… 即便如此,这三个孩子仍旧纷纷成为优秀的作家、编辑家和翻译家,这与叶圣陶先生智慧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在家长们纷纷因“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大学没未来”而焦虑的当下,不妨来看看这几个成长为栋梁之才的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童年。 叶圣陶先生 01 不要背上包袱 如今有很多父母,总为儿女入学担忧,为了能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做父母的伤透了脑筋,搞得筋疲力尽。 刚做父亲时的叶圣陶,也担忧过。 因为自己是小学教员出身,叶圣陶对当时小学什么情况心里门儿清,觉得像样的小学实在太少,他担心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会无处可去。 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看来古今圣贤都逃不过。 可最后,他却放下包袱,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普通学校,一点不觉得勉强,因为叶圣陶想通了一个问题: “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才把儿女送去,这无异于把孩子看作特别柔弱的花草,要把他们藏在装着暖气管的玻璃花房里。” 叶圣陶(右)与儿子叶至善 叶至善在小学时还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后来努力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叶至善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因为有4门功课不及格,又要留级。 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和母亲关心则乱的唠叨,叶至善忍不住哭了起来。 父亲叶圣陶却把成绩先放一边,没有定下结论说“你还要好好努力啊,这样下去不行”。 他了解儿子,至善最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时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孩子不愿死记硬背,当然会考不及格。 再结合平时跟儿子的对话,叶圣陶能感觉到儿子表达能力不弱,知识面也不窄,所以单以成绩论英雄,实在没道理;这样的学习环境,不适合叶至善 “不要哭,也不要背上思想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 综合细致的分析,反复谨慎地思考,到孩子面前,叶圣陶却只这样淡淡说了一句,仿佛不及格、留级、转学并不是多重要的事儿,也不是你不好,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正常普通不过。 从语言到态度,叶圣陶都完完全全没有给儿子施加压力,只是自己私下用功给儿子挑选了一所更适合的学校。 这所学校和叶至善原先上的优秀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花多少工夫,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还能腾出时间唱歌、吹口琴…… 全面充分了解孩子, 追求适合而非最好, 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这是叶圣陶在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大智慧。 02 “无字书”的智慧 转学后的叶至善不再苦闷了,兴趣也变广,叶圣陶很高兴,又鼓励他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 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 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分享过一件事。 小学六年级的暑假,她和表姐一起旅行,那是两个小姑娘第一次离开大人结伴远行。 回来后,爷爷叶圣陶喋喋不休问了小沫一连串的问题: “坐的是哪条铁路线上的火车?” “先后经过了哪些省份、哪些城市?” “有没有发现南方土地的颜色与北方的不同?” “北方地里种的什么,南方地里种的什么,庄稼长得好不好?” “有没有看见什么可以记下来的人和事?” …… 最后还说:“如果你们愿意写出来,我也很愿意看一看。” 那时候叶小沫只当是爷爷在和自己聊天,后来想想,爷爷其实在给自己上地理课,同时不着痕迹地启发自己去观察和记录细节。 “非常生动也非常深刻。”叶圣陶这堂课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被孙女叶小沫记着。 叶圣陶和孙女叶小沫合影 “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中,在生活中。” “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 和孩子聊聊见闻,分享感受,把教育融入进生活,就像聊天一样轻松自然。 03 “不教”孩子写作文 身为作家,叶圣陶对孩子的写作自然是极为上心的,可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他作文时,却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因为,父亲真的从不教他们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只是书架上的书让孩子们随便拿,想写什么也可以随意写一些: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对骂……均可收于笔下。叶圣陶和他的三位子女 吃罢晚饭,点上油灯,叶圣陶会专门抽出时间,坐下来看看孩子们的文章。 他先不说要怎么改,而是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你也想,我也想,老父亲也跟着一起想,不一会就出来了好几种修改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 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互相挑错,比谁写得更好;文中出现了可笑的谬误,大家也一起笑成一团。 即便叶圣陶要对孩子的作文进行修改,也是商量着来的: “这里把词儿换一下,是不是好些?” “这里我看不明白,你是如何想的?” “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才能把这个意思表达明白?怎样写更好?” …… 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带领着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你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叶家父子围桌改稿这动人的场景,让著名学者宋云杉忍不住感慨道: “我们试闭目想想,这是一个何等美满的家庭。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学习写作,进步一定是很快的,小墨(叶至善小名)他们是幸福的” 有心无痕,叶圣陶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孩子自发成长,从没有强制、苛求。 04 让叶圣陶不高兴的事 认识叶圣陶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对待孩子尊重慈爱的老人家。 这样一个性情平和豁达的人,也生过几回气。 那时候,叶圣陶还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员。 某日,省视学来校视察,转了几分钟就走了,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 叶圣陶不高兴了:您这是视察了个神马? 又一日,县教育部门要开办展览会,各学校临时拼凑,纷纷作假。 叶圣陶工作的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叶圣陶又不高兴:“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 叶圣陶和来访的孩子们 后来,叶圣陶来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成为茅盾、巴金、戴望舒等著名作家的伯乐。 也就在这时候,他注意到了市面上儿童读物的种种弊端: “儿童的世界里,除了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外,从没有适合儿童特点之读物。” 叶圣陶再次不高兴,他认为现代教育要培养出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贤经传为教,也不能以此为幌子,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 于是他开始致力于为孩子们编写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的课文。 那首《小小的船》,至今仍是课本中的经典诗歌: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短短四行,浅显易懂,意境却不枯燥,把一代代孩子小小的童心,从刻板说教的课堂,带向那遥远神秘的夜空,激发孩子们对星空和宇宙的想象及兴趣。 年,已经87岁,一生把孩子当朋友,时刻为孩子着想的叶圣陶,又不高兴了一次。 儿子给叶圣陶念了杂志上刊载的一篇《来自中学生的呼吁》。 叶圣陶听罢心急如焚,当晚就写下《我呼吁》一文,呼吁社会各方面都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z/10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文单推在荒野干饭走红了作者季七欢
- 下一篇文章: 这才叫海鲜史上最强的莱州海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