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传外科集验方

经名: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仙传外料秘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十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参校本:明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抄本)、弭刻本《秘传外秤方》。

目录

仙传外科集验方序

卷一

叙论痈疽发背品第一

服药通变品第二

卷二

用敷贴温药品第三

卷三

敷贴热药品第四

卷四

敷贴凉药品第五

合用诸方第六

卷五

治痈疽经验品

卷六

治诸疔疮经验品

卷七

神效治瘰痉品

经验治咽喉品

经验疯狗咬人方

卷八

诸痈疮方论

卷九

发背形证品

卷十

治诸杂证品

神医华陀云

救解诸毒伤寒杂病一切等证

卷十一

治诸杂证品附录

仙传外科集验方

经名: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仙传外料秘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十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参校本:明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抄本)、弭刻本《秘传外秤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序

余少读书,尝闻先哲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於是遇好方书,辄喜传录,累至数十帙。见有疾者,如切己身,常制药施与。一日先君子训曰:施人以药,不若施人以方,则所济者广。从而有已验之方,必与乐善之士共。及冥栖方外,悉弃旧学,况#1经尘劫,煨烬无遗。仅《外科集验方》一帙,乃禾川杨清叟所编述,以授吴宁极;宁极之子有章,以授西平善观李先生;先生以授於宜真者。其方简要,惜未版行,故独存之。昨来游金精福地,道经雩都,吾徒萧天倪凤冈,本西昌望族,自幼学道於紫阳观二十载,前尝从予游,亦能召风雨、济旱涝,盖道缘深重,履践端恪之所致也。其师弟刘致柔顺川,数年间遍身苦疮疖,服荆黄汤、败毒散诸药,俱不效。予因以外科方授之,用返魂汤未终剂而愈。天倪乃欣然捐己赀绣梓,散施流通,其惠济之意如此,则雨旸之应,祷也宜哉。虽然予有故人曾害鼓椎风,往来寒热,数月伏枕,诸医不能疗,最后一医士诊之曰:虽成痼疾,而有客邪在少阳经未解,若曾服五积散则误矣。询之果然。因投小柴胡汤数服,寒热顿除,却用本科追风丸等药,理其风证,而全廖矣。夫杂病有方,伤寒有法,二者兼尽其道,乃为良医。若以大方、外科各专其一,正恐或有所误而不自知,则又岂能全美乎。此外科论证处方,虽极其造理,校於诸方为独优,在圆机之士,临证之时,尤当加审焉。时洪武戊午九月朔日,浚仪赵宜真原阳子序。

医之为艺尚矣。自神农氏始尝百草,辨温凉寒热之性,以济民於夭枉,其功莫大焉。厥后扁鹊、华陀最精於技,治疗之法,效验如神,惜其术不尽传。今之外科,乃其绪余也。外科之证,痈疽为甚。盖疽有阴阳虚实之不同,用药稍差,则立至危殆。其次如疔咽喉之属,尤易以杀人,世之工外科者,因为不少,求其能精,类不多见。浚仪原阳赵炼师,以通儒名,家学於老氏,道行高洁,超迈辈流,处心切於济人。以平昔所获奇异方书,汇聚成帙,中经兵火散失,唯外科方仅存。戊午秋,挟其书游金精,寓雩都之紫阳观,盖二十年前尝以道法授其观之高士箫凤冈。今而重过,又能愈其徒刘顺川积年不治之疮疾,凤冈即欲版行,以广其扶危救急之意。而雩都谷邑艰於得匠,因循至壬戌夏五月,而原阳仙化,遗命嘱其徒终其志,将所受秘方总编为一卷。观原阳之自叙,与凤冈之捐赀版行,其用心皆极其忠厚。是书之行,可以拯危急,利仓卒,使凡为人子者皆得此书,可不陷於不孝。使凡为医者皆得此书,可不堕於不仁,则仁人孝子之心具在此。予故为之序,庶几不负其编缉之勤也。时洪武阳复月,庐陵友兰父昊有壬序。

#1况:抄本作『沉』。

2-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一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一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叙论痈疽发背品#1第一

外科冠痈疽於杂病之先者,变故生於顷刻,性命悬於毫发故也。夫痈疽之名,虽有二十余证,而其要有二,何则?阴阳二证而已。发於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於阴者,为疽,为冷,为虚。故阳发则皮薄、色赤、肿高,多有椒眼数十而痛。阴发则皮厚、色淡、肿硬,状如牛颈之皮而不痛。又有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若赤而不燥,欲痛而无脓,既浮而复消,外盛而肉腐。阴中之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有脓而痛,外虽不盛而内实烦闷。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而又有阳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阴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然阳变阴者,其证多,犹可返於阳,故多生。阴变而阳者,其证少,不复能为阳矣,故多死。然间有生者,此医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所谓发者,积於中而发於外也。大抵人之一身,皆本於五脏。五脏之气,皆禀於胃气。胃为五脏之根本,故胃受谷,脾化之以生气。脾主肌肉,胃气传五脏而行血脉,以经络一身,而昼夜一周。虽痈疽有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其因有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候於人迎,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也。外因候於气口,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也。人迎气口之脉和平,则为不内外因也。其源有五,一天行时气,二七情内郁,三体虚外感,四身热搏於风冷,五食炙薄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以此五者,为邪气郁於胃中,胃气盛而体实,则邪气相搏而流注於经络,涩於所滞血脉,会聚壅结而成痈。胃气弱而体虚,则邪气盛而宿於经络,凝涩流积,血脉不潮,内腐而成疽。故曰外形如粟,中可容谷;外貌如钱,裹可着拳;恶毒脓管,寸长深满;脓血交枯,用药可痊;臭秽无丝,血败气衰;肠绝阴盛,神仙难医。医之用药,当量人虚实,察病冷热,推其所因,究其所原,而后治之。使内外相应,不可一概而论。如病发於阳而极热,则当有顺其气,匀其血。气顺财毒气宣通而不滞,血匀则血脉流动而自散。盖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病者自安。外则用凉药而触之,热盛则血得凉而易散,不散则热已痿而血凝於凉,此阳变为阴之渐,乃坏烂之根本也。急归得凉以治之,解其外攻四围之血路,出其中间已成之脓毒,然后依法以收其功也。如病发於阴而极冷,则内用平补之药,以宣其气、滋其血、助其元阳,从其脾胃,待其饮食进、精神回,然后顺气匀血如常法。外用热药以潮会一身之气血,回死肌,拔毒气,然后用温药以散之。其极冷者,或又为冷药所误者,不得已於三建而回阳,则病必旁出再作,方为佳,此阴变为阳之候,更生之兆也。若内阳不回,外证不见,是为独阳绝阴,不可为矣。盖阳者气也,阴者血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气不运而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死矣。冷证则用热药者,不过行其气血也。盖血气遇热则行,遇凉则止也。虽然凉热之药用之固妙,尤当先乳香豆粉救其心,护其膜。盖心为一身之主宰,膜为五脏之囊櫜。病之初发,毒必上攻心胞络,故先呕逆而后痈疽,或先痈疽而后呕逆者,胞络根於心也。苟治之不早,勋心主受毒,神无所舍,元气昏暝矣。病之初发,毒必旁腐肌肉,苟治之不早,则毒气透膜,膜透则元气泄,藏府失养,精神枯槁,脉坏绝矣。故病至盛而生者,内见五脏而膜完全者也。亦有至微而死者,肌肉未溃而膜先透者也。此救心护膜所以为第一义欤。是方乃遇神仙秘授,神圣工巧,不可具述,非寻常草医一草一木、一针一刀之比。得其要者,宝之宝之。

服药通变品#2第二

荣卫返魂汤又名通顺散,又名何首乌散。

何首乌不犯铁当归木通去皮节#3赤芍药炒白芷不见火茴香炒土乌药炒陈枳壳面炒,若恶心加姜汁炒甘草

右方止此九味,各等分,水酒汤使,随证用之,水酒相半亦可。惟流注,加独活。每服四钱,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此一药,流注痈疽、发背伤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坏病、活死肌,弭患於未萌之前,拔根於既愈之后,中间君臣佐使,如四时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剂,随证加减,其效无穷。何则?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故也。夫气阳也,血阴也,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阳滞则阴凝,气弱则血死,血死则肌死,肌死则病未有不死者矣。故必调其阳,和其阴,然后气血匀,二者不可偏废。只调阳不和阴,则气耗而血凝,肌必不活,如五香连翘之类是已。只和阴不调阳,则血旺而气弱,疾必再作,如内补十宣之类是已。然二药亦参用之,不可执一为妙。此药扶植胃本,不伤元气,荡涤邪秽,自然顺通,不生变证,真仙剂也。用法开具於后。

一发背既久不愈,乃前医用凉药过也。凉药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其受伤,饮食必减,颜色痿瘁,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一受冰,则气不旺,肌肉糜烂。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宜於此方中去木通,少用当归,倍加厚朴、陈皮,盛则用家传对金饮子,又盛则加白豆蔻之类为妙。

一凡治流注,可加独活。流注者,气血凝滞,故气流而滞,则血注而凝。加此药者,可以动荡一身血脉,血脉既动,岂复有流注乎。

一流注起於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於四肢经络,涩於所滞,而后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热,则裹有寒邪未尽散,此方中可加升麻、苏叶。如服此而热不退,可加乾葛。如有头疼,加川芎,并用姜水煎。如无潮热,可用水酒相半煎,酒大能行血生气故也。气生血行,病愈可必。然流注须表者,何也?所以推其因,究其源,不忘病之本根也。寒邪既尽,表之太过,则为冷流注,尤为难治,故宜略表为妙。表后第二节,宜服温平之药,乃十宣内补是已。如不效,第三节宜加附子,或服四柱散数服即止。温药亦不可多用,恐增痛苦,返成脓血不乾。第四节仍归本方收效。然表未尽,则余毒附骨而为骨痈。夫流注者,伤寒之余毒;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流注非伤寒之罪,乃医者表之未尽也。骨痈非流注之过,又庸医凉药之过也。庸医无识,心盲志聋,妄称明见,虽知为骨痈,而治之无法,又复投之凉药,烈之毒刃,则毒气滞,凉药触铁器,则愈附骨而不能愈矣。不然则人之骨何以有痈?骨而成痈,非药可治,故名附骨疽,又名白虎飞尸。留连周期,展转数岁,冷毒朽骨出尽自愈。其不愈者,至於终身有之,此皆失於初也。其骨腐者,多为副骨尤或可痊,正骨腐则终身废疾。放脓白而清者,碎骨初脱,肉探难取;脓黄而脓者,碎骨将出,肉浅可取,宜以利刀取之。详在后章。此不过治骨痈之概耳。又有病经数月,伤於刀刃,羸弱拳孪,咳嗽脓血,坏肉阴烂者,此皆冷极,阳弱阴盛,不可以唾红为热,宜以好附子加减治之。又有毒自手脚头面而起,疼痛遍身,上至颈项,经络所系去处,如疡肛炛檎撸此为风湿流气之证,宜以加减小续命汤及独活寄生汤,与此方参错用之。又有两膝痛起,以至遍身骨节皆痛,妇人类血风,男子类软风,此名风湿痹,又名腹潱宜以附子八物汤加减用之。又有痈肿在项腋、两乳旁、两胯软肉处,名为瘎痉痈,此冷证无热,宜以内补十宣散与此方参用。小儿不可轻用附子,恐生惊痫。切不可更犯针刀。薄血无脓,弩肉难合,宜以湿热药贴散内消。倘犯针刀,生弩肉,亦以此药收功。倘用药微疼,略有惊痫,宜用全竭观音散加减用之。惊定,药如故事。又有小儿,亦患宿痰失道者,痈肿见於颈项、臂膊、胸背等处,是为冷极,全在热药敷贴之功。留口,病须再作为佳,治法在后。

一又有流注大如匏瓠覆碗,见於胸背,其证类发而甚恶,用药之后,形论势一有微动,即非发矣,宜以内补十宣与此方随证通变用之,可以内消。大抵诸证皆原於冷,故为痛者,骨痛也,骨者肾之余,肾虚则骨冷,骨冷所以痛。所谓骨疽皆起肾者,亦以其根於此也。故补肾必须大附子方能作效,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凡用药不可执一,贵乎通变。

一凡痈疽初萌,必气血凝滞所成,为日既久,则血积於所滞,而后盛作,故病人气血盛者,此方中减当归,多则生血,发於他所,再结痈肿,生生不绝。斯乃秘传,医者少知也。

一凡痈疽生痰有二证,一胃寒生痰,此方中加半夏健脾化痰;二热郁而成风痰,此方中加桔梗以化咽膈之痰,并用生姜,和水酒煎。

一凡脑发背发在上者,此方中可去木通,恐导虚下元,为上盛下虚之病,难於用药,老人虚弱者尤宜去之。

一凡病人有泻者,不可便用此方,宜先用止泻药白矾生用,为末,溶开黄蜡为丸,米饮下三十丸,俟泻止方用此药。盖人身以血气为主,病痈之人,气血潮聚一处为脓,若脏腑不固,必元气泄而血愈寒难愈,此药大能顺气故也。大抵气顺则血行,气耗则血寒,气寒则血死,血死则肌肉不生。投之热药则肌肉无,元气不足以当之,徒增苦,投之凉药则无是理。是方虽仙授,要在用之得当,不然则有刻舟之患矣。至於流注,又不可一概论也。若凉药耗散,元气虚败,有用三建取效者,其疾多缘於冷故也。尤当审其脉、辩其证,的出於冷而然后用之,亦不可过,过亦有害。但阳脉回,肿处红活,骨有生气,寒气不能相附为疽,即归功本方以取效,此万全妙法。

一此药元、散、末皆可,水酒汤使临时裁度用之。贵人加木香为衣。病者有热痰咳嗽,富沉香、贫苏叶汤,皆可下。圆用蜜为丸。

一此方非但治痈疽、发背、伤折,至於男子妇人疝气血气皆可用,屡获效矣。有一妇人患气疾五年,发时只是块痛呕逆,水浆不下,一发便死,用此药为丸,木香汤下;一服呕止,再服痰气顺,遂愈。

一凡伤折皆不脱此方,但加减有差,详见伤折类中。如寻常打破伤损,或伤心胞,并皆治之。在头上则去木通、枳壳,加川芎、陈皮。常用加丁皮、苏叶能活血,加破故纸、五灵脂能破宿血。水煎熟了,却用浓酒一盏侵入,候再沸,却入大黄末,空心服之。如通顺,药只四服,先二服中入大黄末,后二服不必用,只是催发便下。如不通,用枳壳汤一向催。如若不通,即不可治。不可坐视人死而不知也。补血十宣散之类。

一凡伤折常用此方,可去木通,名何首乌散,盖首乌能扶血故也。如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乃破伤风证,可服索血散、葛根汤数服,姜葱煎发散或败毒散三四服,外用敷贴药,依法治之,无不愈者。

一经年腰痛,加草萆藓、玄胡索,酒煎服。

一脚气加槟榔、木瓜、川山甲,水煎服。

一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然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或喘或咳,或呕或晕,头痛睛疼,遍身拘急,骨节痹疼,皆外来新益之痰,乃血气败浊凝结而成也。何则?脏腑气逆,郁结生痰,当汗不汗,蓄积生痰;饮食过伤,津液不行,聚而生痰。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院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凡胸背、头项、腋胯、腰腿、手足结聚肿硬,或痛或不痛,按之无血潮,虽或有微红,亦淡薄不热,坚如石,破之无脓,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坏肉如破絮,又恐如瘰冈谄と庵间,如鹦卵浮浴於水中,可移动,软活不硬,破之亦无脓血,针口弩肉突出,惟觉咽喉痰实结塞,作寒作热,即皆其证。急於此方中加南星、半夏等药以治其内,外用玉龙热药以拔其毒,便成脓破为良。其轻无脓者,必自内消。如热极痰壅,则用控涎丹紫大戟、甘遂、白芥子,等分为末,米糊丸。如遍身肿硬,块大如杯盂,生於喉项要处者,尤为难治。夫血气和畅,自无他病,气行不顺,血化为痰。痰复失道,则血气衰败,不能为脓,但能为肿硬,理必然也。此证阳少阴多,随证用药,回阳生气,补血控涎,外则用后法作起一身气血,引散冷块。万一肿不消,不作痛,不为热,体气实,无他证,肉块与好无异,此又一证也。切不可轻用针刀自戕,如草医曾用针灸阴烂其肉,或用毒药点脱,使人增寒壮热,法当通顺其气血,於此方中加升麻以除其寒邪,用敛口结痂之药以安之,使为疣赘而已。万一病自作臭秽糜烂,不兔动刀,则有妙剂可以代刀,不可轻泄即白矾、枯朴消,二味为末敷之。

一肚肠内痈,宜服十宣散,与此方相间用之,并加忍冬藤,此药最治内痈,但当审其虚实,或通或补,补须用附子,通则用大黄。如不明虚实,则此方亦自能通顺,十宣自能内补,可无他变。至於肺痈,初觉饮食有碍,胸膈微痛,即是此证。急须察脉审其虚实,虚则用此方加附子相出入用之,若稍再作,即用十宣散内补之,即自消散。实则用此方加大黄略通之,使毒气下宣为妙。盖肺与大肠相表裹故也。如内痈已成,宜以海上方与此方加减参用之。喘咳脓血者,肺痈也。大便有脓自脐出者,肚痈也。忍冬藤、甘草节煮酒妙。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一竟

#1品:明刻本无。

#2品:明刻本作『方』。

#3节:明刻本作『尖』

3-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二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二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用敷贴温药品#1第三

冲和仙膏一名黄云膏又名仙膏,治冷热不明者用之,茶酒随证。

川紫刻皮五两重,炒,又名红肉#2;又曰内消赤芍药二两重,炒独活三两重,炒,不用节白芷一两重,不见火木腊又名望见消、阳春雪,随加减,炒用,即石菖蒲

右五件并为细末,用法详见於后。

夫痈疽流注杂病,莫非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即生,遇凉即死,生则散,死则凝。此药是温平,紫判皮,木之精,能破气逐血消肿;独活,土之精,能止风动血引气,拔骨中毒,去痹湿气,更能与木腊破石肿坚硬;赤芍药,火之精,微能生血住痛去风;木腊,水之精,能生血住痛消肿,破风散血;白芷,金之精,能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掀作,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散,五者交攻,病安有不愈乎。

一凡病有三证,治有三法。如病极热,则此方中可倍加紫荆皮、木腊。少用三品,亦能消散之,但功少迟耳。如病极冷,则此方微加赤芍药、独活,亦能活血,而消散之功亦稍迟,而不坏病。

一如病热势大盛,切不可用酒调,但可用葱泡汤调此药,热敷上,葱亦能散气故也。血得热则行,故热敷也。如病稍减,又须用酒调,酒能生血,遇热则血愈生,酒又能行血,遇温则血愈行矣。

一疮面有血泡成小疮,不可用木腊,恐性枯起药时生受,宜用四味先敷,后用木腊盖在上面,覆过四围,以截助攻之血路。凡敷药,皆须热敷,乾则又以元汤湿透之,使药性湿蒸而行,病自退。

一如用正方,四面黑晕不退,疮口皆无血色者,是人曾用冷药大过,不可便用玉龙,盖肌未死也,恐药力紧添痛苦,宜於此方加肉桂、当归,以唤起死血,自然黑晕退,见功效。血回即除加药,只以正方取效。

一如用正方痛不住,可用酒化乳香、没药,於火上使溶,然后将此酒调药,热涂痛止。

一流注筋不伸者,可於此方加乳香敷之,其性能伸筋故也。

一如疮口有赤肉突出者,其证有三:一是着水,二着风,三是刀破后刀口番突。宜以此方加少南星以去风,用姜汁酒调。其不消者,必是庸医以手按出脓核大重,又以凉药凉了皮,以致如此。若投以热药,则愈糜烂,此又有口诀焉,宜用白矾、枯朴消,二味为末敷之,次用硫黄掺#3之,外服荣卫加对金饮,外贴冲#5和。

一若病势热盛者,不可便用凉药,热盛则气血壅会必多,大冻则血退不彻,返凝於凉,故宜温冷相半用之,血得温则动,挟凉则散,可用此方加对停洪宝丹,用葱汤调涂贴。

一此方乃发背流注之第一药也,学者当通变妙用,表裹相应,则病在掌握之中。但发背甚者,死生所系,惟此药功最稳重,终始可恃,决无变坏。若发之轻者,草医亦能取效,然有变证流弊之患。此无他,发於阴则非草医之可治矣。岂如是剂兼阴阳而并治,夺造化之神功哉。至如流注一疾,虽不能死人,而十有九为废疾,废疾流连,死亦随之,纵有医之能愈者,亦必半年周岁之后方见其效。此乃百中之一,然终为残弱之身矣。惟吾此派仙方,药奇效速,万不失一,端有起死回生之效,非有言所能尽述。夫流注乃伤寒之余毒也,故有表未尽者,余毒客於经络,气血不匀,则为热流注。所谓医之能愈者,热也。热病少见有表散太过,气血衰者,余毒流入胜理,腠理或疏或密,为冷流注。所谓医之难愈者,也。冷病常多,故伤寒表未尽者,非为热证而已,其余毒亦多,为冷证,皆特冷瘫如下原於肾虚,故作骨疽。冷则气愈滞而血愈积,故但能为肿,而不能为脓。若医者投之以冷剂,则所谓冷其所冷,而阴死於阴,惟有坏烂肉腐,毒气着骨,而为骨痈,流为废疾。故曰骨痈者,流注之败证也。又日骨痈非流注之罪,乃医者凉剂之过也。夫流者,动也;注者,住也。气流而滞则血注而凝。气为阳,血为阴,阳动则阴随,气运则血行,吾所以能移流注於他处而散之者,取其能动故也。动则可移,阳既移而动矣,阴岂能独住而不随之者乎。是故以独活引之者,以其性能动荡气血也。引之一动则阴阳调和,不能为脓,而散之於所移之处,势之必然矣。

一流注在背膊腰腿紧要处,当用此方厚敷患处,却单用一味独活末酒调热涂一路,其尽处以玉龙诱之,此移法也。使血气趋於他所,聚於无紧要处作脓。又或消之,若已成脓,则引不,急将此药拔之出毒气,免作骨疽。庸医用了凉药,犯了针刀,使成骨痈,非药所愈,又待其碎骨出尽方愈。若怯用针刀取之,则用玉龙,治法在后。若正骨出,无治法,副骨出可安。

一方用白芷、紫荆皮酒调,以内消初生痈肿,名一胜膏。又方只用赤芍、木腊、紫剩皮作箍药,名三胜膏。

一方治大人小儿偶含#5刀在口,剧断舌头,已垂落而未断,用鸡白软皮袋了舌头,用破血丹蜜调涂舌根,断血却以蜜调和蜡稀稠得所,调此正方敷在鸡子皮上,取性软薄能透药性故也。如在口,溶散勤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可去鸡子白皮,只用蜜蜡调药,勤勤敷上,七日全安。学者观此,则知通变活法妙用,不在师传之功。如无速效,以金疮药参错治之,尤妙尤妙。

一治痈肿未成脓,不可便用洪宝丹敷贴头上,恐为冷药一冰,血凝不消,不能成脓,反能烂肉,只用此方敷贴,如不消,欲其成脓,却以玉龙贴痈头以燥之。次用此正方在玉龙之下,四围用洪宝丹箍住,以截新潮之血。又若病未甚冰於凉药者,玉龙之下,不必用此方,止以洪宝丹围之。

一如救坏病,未见可用玉龙,只用此方自然稳当,免病人苦。

一发背初生未成,单用紫荆皮末酒调箍住,自然撮细不开。服药止用柞木饮子,乃救贫良剂。

一此方加南星、草乌二味三分之二,热酒调敷,诸痈可以溃脓不痛。若单玉龙要洪宝丹箍住,不若此法妙。

一猘犬咬人,单用紫交沙糖调涂,留口,金丹退肿,嚼杏仁置口中,去毒。

一法加南星、草乌二味,与此方各一半,热酒调敷,可治久损,至妙至妙。

一小儿软节,用此方加军姜,酒调敷。若初发,只用此方酒调敷,成脓而止。若初发之时,用紫荆皮、木腊,酒调敷,可以必消,切不用洪宝丹。

一熛疽,心火热毒也,见於五心,痛不可忍。其状如泡疮而血赤,外形虽小,内有热毒,在心腌者难治,在手足心者可疗。然治之须早,稍迟或在心腌则腐肉粉碎,神仙莫医。凡有此疾,在手心则用洪宝丹,於手心环围敷之,以截其血,却用仲和於手心,留口收功。在脚心则用洪宝敷,在脚经交骨四围一二寸长,以冲和收功如前。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二竟

#1品:明刻本无。

#2肉:疑当作『内』。

#3掺:明刻本作『掞』。

#4饮,外贴仲:原作『欠卜占中』,均脱半边,据明刻本及抄本改。

#5含:和『今』,据明刻本及抄本改。

4-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三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三

浚仪原场子赵宜真集

敷贴热药品第四

回阳玉龙膏性热

草乌三两,炒南星一两,煨军姜二两,煨白芷一两,不见火赤芍药一两,炒肉桂半两,不见火

一此方治阴发背,冷流注,鼓椎风,久损痛,冷痹风湿,诸脚气冷肿无红赤者,冷痛不肿者,足顽麻,妇人冷血风,诸阴证之第一药也。用法详具于於后,用热酒调涂。

夫杂病虽见於皮肤手足之间,而因必本於五脏六腑。盖脏腑之血脉,经络一身,昼夜运行,周而复始。一脏受病,必见於本脏脉息所经之处,即阴阳分手足之所属也。其为病,有冷有热,热者易治,冷者难疗。夫玲必由脏腑元阳虚弱,然后风邪得以乘间而入,血气不匀,遂自经络而客於皮肤之间,脉息不能周流,遂涩於所滞,愈冷则愈积而不散,复加庸医用冻剂,而内外交攻,则其为病鲜有不危者矣。学者当观其外之为证,而察其内之所属,表裹相应,万无失一。此药有军姜、肉桂,足以为热血生血。然既生既热而不能散,又反为害,故有草乌、南星,足以破恶气,驱风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结块,唤阳气。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滞血,住痛苦,生肌肉,加以酒行药性,散气血,虽十分冷证,未有不愈,端如发寒灰之焰,回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则肌肉阴烂,不知痛痒。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不除则寒根透髓,非寻常之药所能及。惟此药大能逐去阴毒,迎回阳气,住骨中痛,且止肌肉皮肤之病,从可知矣。但当斟酌用之,不可大过,则为全美,治法加减,疏举如左。

一发背发於阴,又为冷药所误,又或发於阳而误於药冷,阳变为阴,满背黑烂,四围好肉上用洪宝丹把住,中间以此药敷之,一夜阳气回,黑者皆红。察其红活,即住此药,却以冲和收功。如不效,欲作脓,又以南星、草乌加於冲和用之。如阳已回,黑已红,惟中间一点黑烂,不能红者,盖血已死,可以朴消、明矾。又云白丁香、硼砂、乳香,用唾调匀,於黑红交处作一圈,上用冲和盖之,至明早起药,自然去黑肉如割,却以药洗之,掞以生肉,合口收功。

一流注冷证多附骨,肉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若轻用刀针,并无脓血。若止有乳汁清流,或有瘀血,宜用此药敷之。若稍缓止,以军姜、白芷、肉桂、草乌等分,热酒调敷。骨寒除而痛止,则气温和而筋自伸,肉硬自消矣。然治流注不可无木腊,以其性能破积滞之气,消坚硬之肿最妙,又不可多,多则能解药性,盖此证主於温药故也。

一鼓椎风起於中湿,或伤寒余毒,又或起於流注之坏证,或起於风湿虚痹。此证有三:一是两膝相搕,行步振掉,膝□经骨微肿;二是膝□经骨交接处大如椎,腿股肉消,皮缩裹骨;三是上腿肿大,下股冷消。盖足膝属肝,肝经有风寒湿气,则血脉不流而作此,遂为膝寒所涩,凝流不动,下股之血脉有去而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饬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肉愈瘦。其原若起於流注,则肉痴者为烂,烂则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无术。未破则肌肉尚未死,急以此药热酒调敷膝□骨上腿处,以住骨痛,回阳气。又以冲和涂下腿冷处,引其血气,使流动而下,通贯血脉。又以此方敷经骨交处,以接所引之血脉,以散所积之阴气。内则用追风丸倍加乳香以伸筋,如法服之,无不愈者。如人欲出,方可用五积散加姜、桂、芷、归,又加大川乌、牛膝、槟榔、木瓜,或茶或酒调。

一男子妇人,久患冷痹血风,手足顽麻,或不能举动,可用绵子夹袋此药在中心,却以长长缠在痛处,用绢袋击定,此药能除骨痛。附在肉上,觉皮肤如蚁缘,即其功也。如痹可加丁皮、吴茱萸、没药、大川乌等分,然后全在追风丸表裹交攻,去病如神。

一风脚痛不可忍,内用追风丸,外用此方,加生面,姜汁调,热敷。欲得立止,可依法加乳香、没药,化开酒调为妙。

一久损入骨者,盖因坠压跌扑,伤折不曾通血,以至死血在所患之处,久则如鸡肺之附肋,轻者苔藓之晕石,年少之时,血气温和,尤且不觉,年老血衰,遇风寒雨湿,其病即发。宜以此方热酒调敷,内则用搜损寻痛元,表裹交攻为妙。虽然血气虚弱之人,病在胸肋腰背之间者,谓之脱垢不除,变为血结劳,不论老少,远年近岁,大而遍身,小而一拳半肘,医之则一。此等乃根蒂之病,此非一剂可愈,磨以岁月方可安,未成劳者易已,成劳者难。

一法只用南星、草乌,加少肉桂,能去黑烂溃脓,谓之小玉龙。

一治石痈,用此方热酒调敷,外却用洪宝箍住四围,待成脓后破。

一妇人乳痈,多因小儿断乳之后,不能回化;又有妇人乳多,孩儿饮少,积滞凝结;又有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而后结成痈肿。初发之时,切不宜用凉药冰之。盖乳者,血化所成,不能漏泄,遂结实肿核。其性清寒,若为冷药一冰,凝结不散,积久而外血不能化乳者,方作热痛,蒸逼乳核而成脓,其苦异常,必烂尽而后已,故病乳痈者,既愈则失其乳矣。盖乳性最寒,而又滞以凉剂,则阴烂宜也。然凉药亦未尝不用,用於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之时,宜於此方中用南星,姜汁、酒两停调匀,热敷即可内消。欲急则又佐以草乌,此药味性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如已成痈肿,则又从冲和,依常法用之,或加此草乌、南星二味。亦可破后观其原,原於冷用冲和收功,原於热用洪宝生肌,且须用乳没住痛,以减其苦。至於吃药,只用瓜篓散,随人虚实,参以通顺散、十宣相间服之。多口者为乳发,乳房坚硬者为乳石,正在乳觜处肿者为吹乳,在乳兜囊下为乳漏,以肉悬垂而血易满故也,故为难治。一囊一口为乳痈,五十岁老人无治法。外有老人乳节,又为可治,盖在垂囊肉上为痈,若近脑则为节矣。

一宿痰失道,痈肿无脓者,可用此药点头,病必旁出,再作为佳。不然则元阳虚耗,此为败证。如元阳虚耗败证者,急用全体玉龙敷之,拔出成脓,服药则通顺散加桔梗、半夏、当归、肉桂等药。若病红活热骤,则当归冲和为佳,切不可误投冻剂。此方但能拔毒作脓,病回即止,不可过。若能参用蹈脉神剂尤妙,出《外科精要》。

一肚痈一证,十有九死,盖胃属阴,外寒裹热。凡气血朝聚,趋热避寒,故多为内痈,不能外现,间有微影欲出,则又为冷药所触,及服凉剂,虽有神仙,莫施其巧,医者可不慎乎。凡有此证,初觉腹痛,且以手按之,痛苦走闪移动,则为气块。若根不动,外面微有红肿,则为内痈。急以此方拔出一毒气,作成外痈,然后收功冲和,内则用通顺散加忍冬藤,治法如前。若痈自能外现者,不必用此方,只用冲和为妙,不可轻用针刀。如犯铁器,口不能合,只用玉龙贴痈头上,四边以冲和围之,依法自破。若脓流不快,依法用洪宝三分,姜汁七分,茶调敷之,脓皆出尽。内用十宣平补生肌,外则依然收功冲和。此证阴多阳少,损人最害,将安之际,倍服内补以生气血,庶几易愈,否则消而复胀,口不合。既安之后,尤宜多服内补加附子,否则气弱难平。证冷者,未破之先尤宜先服附子方好,既破之后切不可用急涩敛口之药,恐食毒不散。服药力到,自然合口。至於内痈已成,不能拔出,只用冲和外贴,使在外温和成脓,自脏腑而出,不至内烂。死生所系,全在服药之功,治法见前。最忌毒食,食毒即发,反覆难疗。又有孕妇病此者,又与此异,内用紫苏饮安胎,勿轻与他药。若临月则儿与脓俱下,若尚远则脓自大腑中下,若初萌只服药可消,若痈在外面,其证必热,惟可用冲和收功,亦须审轻重用之,恐有误也。

仙传外矜秘方卷之三竟

5-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四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四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敷贴凉药品#1第五

洪宝丹又名金丹、寸金、四黄散、一黄散、破血丹、黄药。

天花粉三两姜黄一两白芷一两赤芍药二两

右为末,茶酒汤使,随证热涂诸般热证痈肿、金疮之证。

此一药一凉而已,能化血为水,又能使血瘀积;又能凉肌生肉,又能去死肌烂肉;及能破血退肿,又能滞气为浮;能止痛,又能为痛;能闭脓,又能出脓,一反一覆。此方药性无他,遇凉效少,遇热效多,故非十分阳证不可轻用,恐或凝寒,治疗费力。若夫金疮出血,非此不可,乃第一药,余外但可为前二药之佐使尔,当审之审之。大抵此三药,可合力同功者,可独将专权者,可分司列职者,可合围交攻者,可借援求救者,可勇力相持者,可正兵先锋、奇兵取胜者,可奇兵先锋、正兵取胜者,神圣工巧,端与兵法无异。然兵随印转、将逐令行,故立功取胜存乎其人,苟非明理通变之士,何足言哉。用法如后。

一若病势大热,可用热茶调敷。如证稍温,则用酒调。若用以撮脓,可用三分姜汁、七分茶调,何也?此药最凉,能使血退,姜汁性热,能引血潮。故血退则被引,血潮被逐,进退相持,而后成脓作破,逼脓尽流也。

一凡疮口破处肉硬不消者,疮口被风所袭也。此方中加独活以去风,用热酒调。如又不俏,则风毒已深,肌肉给实,又加紫荆皮,有必消之理矣。

一此方莫善去金疮及诸热证赤肿,断诸血根,不使掀赤。若痈疽不可轻用,恐贴处不散,□毒入内,在骨则成骨痈,在喉项则毒气聚喉,在胸背则阴烂脏腑,在腹肚则为内痈,杀人不救,可不慎欤。只以冲和、玉龙,依法详证用之为妙。

一年少血壮之人,衰老血败之士,如有溅血无药可止,血尽人亡。若在手足,可用茶调敷手足上下尺余远。若在胸背腰腹,则全体敷之,把住血路方能止,却用断血药五倍末,方见后,或神效军中方,换口,方得安愈。

一治金疮重者,筋断脉绝,血尽人亡,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掞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却又能令人发呕吐,甚则口眼蜗邪,少焉发烦发热,成破伤风,只可下对金饮加川芍、白芷,姜枣煎自安,却徐徐补血。如或有破伤风证,又须用破伤风药,即葛根汤之类方见后。疮口用军中方加九肋鳖甲酥炙碾。

一凡金疮在头面上者,血不止,急用此方茶调团围敷颈上截血,疮口边亦用此敷,军中方掞口,重十日,轻者三日效。

一凡金疮着水,肉番花者,可用薤汁调此方,敷疮口两旁,以火微炙之。或用早稻秆烟熏之,疮口水出即愈。如无水出,即是风袭,可用南星茶调敷之即愈,然后以军中方掞口妙。

一治妇人产后,或经绝血行逆上,心不能主,或吐血、鼻衄、舌衄,可以此方,用井花水调敷颈上,生艾汁调亦妙,其血立止,然后服药以绝原。如舌衄,必有血泡,破之复胀,可用线於舌根颈缚住勿除,於颈项上截血,内用黄苓、荆芥凉心之药以收其原。舌上用蜜调结口之药以治之,泡破除线,血不胀矣。服凉心药,四物汤加荆芥、薄荷、朱砂。

一此方用药调涂热毒,恐随乾随痛,赤肿不退,当用鸡子清调敷,诸热毒难乾妙。汤火疮同。

一打破伤损在胸膈上者,药通血不下,可用绿豆水调此药末吞之,即吐出而安。又有从高坠下,用通血药不下,数日病人几死,此必天时寒冻服大黄等药冰之,血凝片不行,可用热酒调军姜末饮之,片时血通,人得更生。盖借热性以活死血,则前药方能行矣。

合用诸方第六

黄矾丸,即护膜散。

明矾一两重,生用,为末黄蜡

右以蜡溶开出火,俟及九分冷,倾入矾末在内,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或米汤下。未破者即溃,已破者即合,大能护膜救心,防毒内攻。

柞木饮子,治发背痈疽,已成未成并宜服之。此乃救贫良方。

乾柞木叶四两乾荷叶心蒂萱草根甘草节地榆各一两重

右为散,每服半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作二服。早晚各进一服,再合滓煎。有脓者自乾,成脓者自消。忌一切毒食。

三石散,治患疮消渴,小便数,宜服此药。

人参一钱白木一钱当归一钱白芍药一钱枯梗一钱知母一钱山栀子一钱狭苓二钱连翘二钱天花粉二钱乾葛二钱肉桂半钱藿香半钱木香半钱甘草六钱朴消一两六钱寒水石八钱石膏八钱滑石一两大黄一两

右作末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一半,用布绢绞汁,入蜜少许服。渐加一两重,一日三服,常使小便疏通。如有自利,不用朴消、大黄。《外科精要》八味丸亦治此证。

瓜篓散,治痈疽。

瓜篓新旧皆可,和椒炒碎川椒二十粒甘草三五寸,锉乳香五粒,如皂角子大

右用无灰酒三碗,煮一碗,去滓温服,其毒立散。未成即破,已成者脓自出,皆不用手。

海上方,治内痈有脓,败血腥秽殊甚,遂至脐腹冷痛,此乃败脓所致,用此方推下脓。

白芷一两白芍药半两白矾枯,半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

右为末,蜡矾溶为丸,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饮下三十丸。挨脓出尽,十宣散补之。

一方,猜膏煎鲫鱼,治肠痈。

一方,鳖甲烧存性服。

真君妙贴散

通明硫黄三两养麦粉二两

右作末,以井花水调和,稀稠得所,捏作饼子,晒乾或焙乾收之。如有恶疮,再用研碎,以井花水调敷之。如痛即不痛,如不痛即痛而愈。

追风丸,治男子妇人冷痹血气,手足顽麻,流注经络,成鼓椎风,并皆治之。

沉香五钱牛膝三两,酒浸炒当归三两,焙薏苡仁二两白芷二两川芎二两羌活五钱防风五钱,炒川乌一只,泡赤芍五钱,炒天麻五钱,炒草乌五钱,炒黄肉桂五钱乾姜一两,炒丁皮五钱乳香五钱没药五钱木香五钱木瓜三两,炒

右为末,蜜丸,每服三十丸,酒下。如脚气,用酒糊为丸,温酒下。为末则用酒调服,忌热食。

搜损寻痛丸,能接骨,遍身疼痛,久损至骨。如金刃伤,则在后用之。

乳香二钱没药二钱当归一两军姜五#2炒肉桂三钱川芎一两薏苡仁炒,一两,如筋绝、脉绝,多加此一味丁皮五钱独活炒,五钱茴香炒,二钱草乌五钱,炒黄色骨碎补炒,二两赤芍炒,五钱白芷炒,五钱石枯藤炒,五钱,一云二两

右作末,蜜为丸,用生姜细嚼,温酒吞下。如为末,用姜酒调服亦可,浸酒吃亦可。如折伤,则须用药,遍身顽麻,方可用药。接骨加草乌一匕,多热酒调服,量人老弱虚实加减用之。如其人麻不解,可用大乌豆浓煎汁解之。如无豆,淡煎浓豉亦可。如吐,加姜汁。

复煎散,治痈疽发背。

黄柏一钱黄苓一钱黄连一钱知母一钱生地黄一钱,酒洗防风半钱山栀子半钱羌活半钱黄蔑半钱麦门冬半钱甘草半钱,炙独活半钱人参半钱当归尾二钱陈皮防风稍甘草梢生苏木当归身五味子猪苓稿本连翘桔梗#3

右□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神锋散又名替针膏。

饼药针水白丁香七粒硇砂一字

右用针水调匀敷贴。

乌金散,去恶肉,溃滞脓。

巴豆半钱寒食面二两

右用水和面,作饼子,包巴豆烧黑色,量疮口大小乾掞。

索血散,凡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乃破伤风者,此药治之。

乾葛虚弱老人出血多者,去此加川芎代防风三钱赤芍药三钱细辛三钱羌活三钱桔梗三钱,炒甘草三钱肉桂三钱白芷三钱

右为散,姜懃煎服。

葛根汤,治刀刃伤后,发寒热,男女流注,初发潮热,红肿赤痛者,以此发散。

升麻一两葛根二两甘草二钱半夏五钱苏叶五钱白芷五钱丁皮五钱川芎五钱香附子五钱陈皮五钱

右为散,每服二钱重,姜葱煎,空心服。

散血散,被刀刃伤,血出过多,用此补之。

人参五钱当归五钱白芷五钱白狭苓五钱黄芪五钱砂仁二钱陈皮二钱丁香二钱棋壳三钱,炒牛膝三钱,酒浸川芎一两苍木一钱,炒茴香一钱,炒甘草一钱肉桂一钱,去血多,多用此一味

右□咀,每服三钱,姜枣煎,不拘时。凡疮口及杖疮要生肉,须服此药,十宣散亦可。

通血散,如肉伤无血出者,及打扑遍身赤肿,大小便不通,以此通之。

大黄三钱,面裹煨当归二钱,焙

右用苏木、枳壳煎汤,调温服。如用酒,加童便,有潮热不用酒。如不通,用炒枳壳煎汤引发。

鸡呜散,亦通血。

大黄末生用杳仁去皮尖,炒

右为末,调服。

伯颜丞相军中方,治刀箭兵刃所伤,无不愈者。

乳香没药羌活紫苏细辛乌药一云草乌麝香半字蛇含石煅厚桂白芷不见火降香当归苏木檀香龙骨南星硫黄寄生尾花蕊石童便淬十数次

右等分为未,乾掞伤处,止血止痛,去风生肌。疮口四围用洪宝丹敷贴,神妙。

熏洗方,治一切痈疽发背诸疮,打破伤损,骨断未破,或未断而肿痛者,并皆治之。

桑白皮杀伤此为主白芷一两半赤芍二两乌药肿骨痛此为主左缠藤荆芥橘叶藿香臭烂加此桕叶根亦可

右到散,随证加减,每药一两重,用水二碗煎。如洗金疮加荆芥、桑白皮,臭加藿香、毒疮加乌桕根皮,温温用瓶斟洗。如伤投遍身重者,可於小房内无风之处,用火先烧红大砖数片,先用热药汤熏洗。如气息温,又用红砖逐旋淬起药气令热,得少汗出为妙。

麝香轻粉散又名桃红#4散生肉合口,去痛住风。一切痈疮伤折口不合,用药洗后,以此方乾掞。

乳香没药五倍子焙,为主白芷#5不见火,去风生肌赤芍药散血止痛轻粉国丹水飞赤石脂煅性急麝香血竭止血生肉槟榔止血宣郎当归酒洗焙海嫖蛸

右研为细末,换口。

神异四七膏,治一切疰疮、恶疮、毒疮久不愈者。

乳香没药防风羌活白芷赤芍当归宣连肉桂皂角五倍子巴豆去壳木鳖子国丹萆麻子无名异槟榔水粉轻粉枫香荜茇一用乌药松香黄蜡各等分桃柳槐枝蜡膏清油

右除乳、没、麝、轻粉、丹另研外,先用清油煎诸药令焦,方下枫香、松香、黄蜡、蜡膏,又熬令溶,用绢滤去前药,却下国丹、水粉再熬令紫色,然后下乳、没、麝、轻末,用桃柳槐枝不停手搅匀,滴水不散为度,将瓦器收贮,出火毒方用。

又方,治止血生肉合口,通变用法。

滑石性缓寒水石煅石膏煅性缓番香烧雄黄住臭去烂龙骨煅性急川山甲灰炒去水百草霜刘寄奴炒,止血王不留行炒,止血金樱子九里光止血苎根烧存性老松皮烧存性

右各为末,加减用。

住痛一黑散,亦能止血。

百草霜苎根烧存性番降并烧存性换口用。

右先用老松皮烧存性为末,能住刀口杖疮,一切痛不止者。

神效复元通气散,治一切恶疮,初觉发时连进三服,痈疽行疮肿痛并皆治之。

当归三两甘草一两生地黄半两黄芪一两白芍一两天花粉一两熟地黄半两金银花二两

右每服五钱,水盏半,煎至一盏,温服。随证上下,食前后服。

本方药品异名今注於后。

马肝石上何首乌,碧莲□木通可呼,红牡丹名赤芍药,阳春木蜡木#6菖蒲#7,快胃香茴香更好,长生草独活人苏,金鸦散草乌形变,虎骨膏南星不殊,淮上橘来为枳壳,龙泉香炒军姜敷,补血脂当归酒焙,宝鼎香姜黄最殊,玉箭名为香白芷,土乌药化土木苏,金屑香桂不见火,紫霞胶即紫荆呼,玉髓琼浆番乳没,天花粉瑞雪模糊,国老实名为甘草,寻方取类可相扶。

药品制法

白芷、肉桂不见火,何首乌不犯铁器,土乌药、赤芍、茴香、紫判皮、望见消、军姜并炒,独活去节炒,当归酒洗焙,枳壳陈煨,甘草炙,木通去皮节,南星煨,淮草乌煨,姜黄、天花粉生用。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四竟

#1品:明刻本无。

#2五:此下明刻本、抄本均有『钱』字。

#3桔梗:此上十药用量原缺。

#4红:明刻本作『花』。

#5芷:原作门『正』,据文抄本改。

#6木:明刻本作『水一。

#7蒲:此下明刻本有『又名阳春雪、望见消』小字注文。

6-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五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五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治痈疽经验品

治消渴证,多发痈疽之疾,吃此水立效。

右收下腊月水,以□取丝留汤,沉清冷,温服二十三次,病退不渴。

内补黄芪散,治痈疽内虚不足,脓水不绝,四肢乏弱,不能进饮食,久不好,必为内漏证。

附子一两黄芪一两肉苁蓉一两远志一两麦门冬一两熟地黄一两巴戟一两白狭苓三钱白芍药三钱人参三钱石斛三钱甘草三钱北五味五钱山茱萸五钱兔丝子五钱当归五钱芎藭五钱地脉五钱五韦五钱

右总为细末,每服二钱重,以荆芥汤送下。

内补散,治痈疽发背,溃脓出多,内虚少力,不进饮食#1。

人参半钱白狭苓半钱当归半钱黄芪半钱桂心半钱远志半钱#2芎藭二两麦门冬一两甘草半两白芍药一两陈皮一两熟地黄一两北五味一两

右□咀,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三个,煎至七分,温服。

内补散,治痈疽发背,有阴证恶重者。

附子桂心乾姜白敛人参蜀椒二钱芎藭二两赤小豆一合半#3黄苓一两半防风一两半甘草一两半。

右□咀,每服四钱重,入酒煎至七分,温服。

沉香散,治诸发肿毒入腹,心烦胀满,不进饮食。

沉香一两木香一两熏陆香一两丁香一两大黄一两麝香少许

右□咀,入水煎,温服。

乳香散,治发背内溃,及毒气攻冲,呕逆恶心,内攻危证。凡恶疽疔疮疖,宜日进一二服,便毒出外,不攻脏腑之证。

乳香别研真菉豆粉菉旦去皮亦可用

右研细为末,每服一钱重,新汲井水少许调服,细细呷之。要经络发背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盛,其坚如石,极紫黑,医以陈药敷之,中夜大呕,乃连进此药三四服,呕遂止,既而疮溃,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一患瘰痈者,疼痛辄呕,服此呕逆即止。草节煎汤调服亦可。

内消散,治痈疽发背,诸疮疖结硬,疼痛不止。

人参一两当归一两黄芪一两川升麻一两沉香一两黄苓一两防己一两防风一两蘧麦一两白敛一两甘草一两赤小豆一合,炒熟

右总为细末,每服二钱重,不拘时,温酒调服。

麦门冬散,治发背乳痈,赤肿疼痛,体热,大烦渴不止。

黄芪一两半黄苓一两半麦门冬一两半川升麻一两赤狭苓一两赤芍一两玄参一两当归一两甘草一两知母一两瓜篓根一两生地黄#4

右□咀,每服四钱重,水煎,食远温服。热甚,加淡竹叶、灯草。

木通散,治痈疽诸发气壅,大小便不通。

木通二钱黄苓二钱大黄二钱土瓜根二钱潺芦二钱甘草二钱朴硝二钱栀子仁三钱

右□咀,水煎,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瞿麦散,治痈疽发背,排脓止痛,利小便。

桂心赤芍当归黄芪芎蒙瞿麦白敛麦门冬各等分赤小豆一合,酒浸炒乾

如诸痈已溃未溃,疮中脓血不绝,痛不可忍,加细辛、白芷、白敛、薏苡仁。

右□咀,每服四钱重,入酒煎,温服。

不止麒麟散,治痈疽恶疮,生肌后犯房事,用力劳动努复,出血不止。

血竭#5半两槟榔半两白友半两黄连半两黄柏半两诃子半两

右总为细末;用鸡子白调涂敷之,用纸贴之。药乾即换,忌用水调药。

仙方化痰丹

明矾迟矾大半夏汤浸七次大南星各二两重,一半汤洗七次,一半皂角煮

右内用南星一半,切作片子,却用不蛀皂角截断七片,各一寸长,用水同南星煮乾为度,去了皂角,只用南星焙乾。用前药总为细末,水打硬面糊候冷,用浓生姜自然汁在内,化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卧用淡姜汤吞下,立效。

肺痈黄蔑散亦名桔梗汤,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肩背烦闷,小便赤黄,大便多涩,不进饮食。

黄芪天门冬川大黄紫苏叶赤茯苓桑白皮生乾地黄各一两杏仁蒺藜棋壳各三钱当归半两甘草半两加贝母薏苡仁

右□咀,生姜三片,煎温服。

桔梗丸,治肺痈,胸中满,振寒脉数,咽乾不渴,时出洱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硬米粥者用。

桔梗半两贝母半两巴豆一钱,去油

右总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强人进粥饮下五丸,赢人下三丸。若病在膈上者,吐出也。若膈下者,利出也。若下多不止者,冷饭三四匙补之,即止。

治肠痈壮热,大微汗气急,小腹肿痛,小便涩似淋,或大便涩难,如刀刺痛,及背肺疼痛,肠中已成脓,或大便下脓者用。

当归一两,微炒甜瓜子一合蛇退皮一尺长

右□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煎至食前服之,利下恶物为妙。

牡丹散,治肠中未成脓,腹中疼痛不可忍者。

木香三两牡丹三两败酱三两甜瓜子三两赤芍三两桃仁三两芒硝三两川大黄三两,微炒

狭苓汤,治肠痈,小腹牵强,按之疼痛,小便不利,时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者。

赤狭苓桃仁甜瓜子川大黄微炒川芒硝牡丹

右□咀,用水煎服,三四日即效矣。

牛黄散,治肠痈成脓者。

牛黄一钱血竭半钱牙硝大黄牵牛牛旁子破故纸#6

右总为细末,用冷温酒调服,以利下脓血为度。

《千金方》治凡肠痈,其状两耳轮文理甲错,初患腹中苦疼痛,或绕脐痛,有疮如栗,皮热,便脓血,似赤白下者,不治必死也。

漏芦汤

漏芦三两黄苓三两白芨三两麻黄三两,去节大黄三两升麻二两白薇二两枳壳去白,面炒,二两芍药二两粉草二两,炙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热服。本方芒、苓去之,若见热而实者,加大黄五两,或加芒硝亦可。

升麻和气饮,治疮疥发於四肢,痛痒不常,甚至增寒发热,肿下湿痒,并皆治之。

升麻一两乾葛一两桔梗一两苍木一两枳壳半两,制半夏半两,制乾姜半两陈皮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狭苓半两当归半两大黄半两,蒸芍药七钱半

右□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生姜、灯心同煎,食前温服。

复元通气散,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上#7痛消肿。

青皮四两陈皮四两川山甲三两,泡甘草三两,半生熟枯萋根三两金银花一两加连翘大黄当归半两皂角刺一两

右为细末,热酒调下。用酒煎亦可。

黄芪狭苓汤,治诸痈疽脓出,大多虚热。

赤狭苓一两升麻一两大黄一两黄芪一两黄苓一两远志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当归二两生地黄二两麦门冬一两半

右□咀,每服四钱重,煎服。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五竟

#1饮食:此下明刻本有『有阴证恶重者亦治之』九字,而无此下『内补散』方。

#2半钱:明刻本以上诸药『各半两』。

#3半:原作『斗』,据抄本改。

#4生地黄:此药用量原缺。

#5血竭:各本同,疑当作『血竭』。下同

#6破故纸:此上五味药用量原缺。

#7上:明刻本作『止』。

7-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六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六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治诸疔疮经验品#1

如疔疮初出,以不变色,及不知疼痛,按播不动,嵌顶,身发寒热,便是此疮。气疔、水火疔、蛇眼、石疔、雄雌疔、烂疔、血疔、刀斧疔、红丝、鱼睛、紫砚、麻子诸般疔,急用圈黄药,用腊月间雄猪胆一个,入雄黄、京墨、姜汁为末,入於胆丙,用此药涂在疮上,圈之便不走黄。元疔发之上,便打一针,直到痛处便住,血出无妨,便入仙蟾拔毒,取黄药入於疮口内,即用水沉膏贴之,神应膏亦可。取黄回时以疮红肿为度,四围肿可以放针出血毒黄水。如是走黄,看血筋到何处,以用火针刺断其血筋,立住便不走黄。看先黄走入何处,结成一块,便是黄者,可以黄上便放三五十针,等出血及毒气,即用敷黄药敷出毒矣。如是黄走者,左过右,右过左者,难治之,必死也。疮上黄,上放针无血出。如血紫黑者难治,亦死也。用针取黄,不用铁针,只用金、银、铜针者。初发,急服追疼夺命汤,即能内消,立效以服飞龙夺命丹亦可。后服化毒消肿托裹散,以服诸药,皆要大汗出为度。

取蟾酥法度

右件将活疥虾蟆眉棱上,用手裹捻油纸上,或是黄桑叶上,便有蟾酥,用竹篾青刮离纸叶上,便收於元刮竹篾上,插在背阴处,经宿,酥自然乾,收用之。

追毒丹,取黄去疔头,追脓毒,立效。

蟾酥一钱,乾用,老酒化巴豆七粒,去壳不去油白丁香一钱,无此味,加巴豆蜈蚣酒浸多#2乾黄硵砂一钱雄黄二钱轻粉一钱朱砂二钱,为衣,黄丹亦可

右总为细末,白面调,水为丸,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为丸,如麦大,两头尖,入於针破口内,用水沉膏贴之,后用膏药及生肌药追出脓血毒物。又如有黑陷漏疮者,四围死败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药追毒,去死肌败肉,生新肉,愈矣。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病轻者,不必用针,只以手指甲爬动於疮顶上,安此药,水沉膏贴之,其疮即时红肿为度,去其败肉为妙,用之神效,立验。

水沉膏

右用白芨末,放在盏内,用水沉下去,用纸贴之。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药,方在前。

敷黄药,蝉蜕姜蚕

又方,丝瓜叶连须葱白韭

又方,苍耳根苗烧灰白盐梅灰蓝靛为妙。

右总为细末,酸醋调涂四围,留疮口,上毒出。如乾,再以醋长长润湿为度。如不退,加前敷药化毒散血拔毒散,立效。

疔疮陷顶及脓水不乾者#3,专治疔疮发背,诸般恶疮疖,以用铁秀不以多少,研为细末,用醋涂疔疮上,须臾疔毒自然凸出,脓水即乾,立效。

追疔夺命汤,秘方速效,能内消肿。

羌活独活青皮多用防风多用黄连赤芍细辛甘草节蝉蜕姜蚕脚连等分

加河车、泽兰、金银。

有脓加首乌、白芷要利、青木香、大黄、栀子、牵牛。在脚加木瓜。

右□咀,每服五钱重,先将一服加泽兰少用叶、金银花各一两,生姜一两,同药擂烂,好酒旋之,热服。不吃酒者,水煎为妙。然后用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热服,汗出为度。病退减后,再以加大黄二钱,煎至热服,再以利一两肠去余毒为妙。

此方以药味观之,甚若不如,然效速於神验,万无一失,累用累效。

如别有他证出后,宜随证加减治之,速效。

心烦呕吐,加甘草节一钱,豆粉酸浆水下。

呕逆恶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汤下,紫河车、老姜米醋一口吞下。

心烦呕名伏暑,用朱砂五苓散。

呕逆,加母丁香、石莲;不止,用不换金正气散,加人参、木香。

呕不止名吃水,手足冷,黄莲香需散吞下消暑丸。

手脚冷,加宣木瓜、牵牛。

心烦,加麦门冬、赤芍药、山栀子、灯草。

潮热,加北柴胡、黄苓、淡竹、丝茅根。

眼花,加朱砂、雄黄、麝香少许。

腹胀,加薏苡仁、寒水石。

自利,加白木、白狭苓、肉豆葱、樱粟壳。

腹内痛不止,加南木香、乳香。

喘嗽,加知母、贝母、蜜少许。

头疼,加川芎、白芷、葱白。

痛不止,加萝卜子、川芎、葱白擂碎,敷太阳,即止。

痰#4多,加生艾尾叶,米醋擂取汁,嗽去痰。

咽喉痛,加山豆根、灵消根、山栀子、淡竹叶、艾叶、灯草。

大便秘,加赤芍药姜制、枳壳、大腹皮。

小腑秘,加赤芍药、赤狭苓、木通、车前、灯草。

尿血出,加生地黄、车前。

鼻血出,加野红花、地黄、藕节、姜皮生用。

疮不痛,顶不起灸三壮,更不痛,不治。

骨蒸,加丝茅根。

无脉,服二十四味流气饮。

秘方加进叶速效内消,一生受用矣。

飞龙夺命丹,专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头肿,每恶疮服之便有头,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恶证,药中至宝,病危者服之立可矣,万无失一,此乃家传之秘方,一生受用,不敢轻泄,神速之验,即愈立效。

蟾酥二钱,乾者,老酒化血竭#5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雄黄三钱轻粉半钱胆矾一钱麝香半钱铜绿二钱寒水石一钱朱砂一钱,为衣脑子半钱,无亦可海羊二十一个,蜗牛即是,连壳用之天龙一条,济浸,炙黄,去头足

右总为细末,将海羊研为泥,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为丸。每服二#6丸,先用葱白三寸,令病人#7。嚼烂,吐於手心,男左女右,将药丸裹在葱白内,用无灰热酒三四盏送下,於避风处以衣盖覆之,约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热酒数杯以助药力,发热大汗出为度矣。

初觉二丸即消,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三五日病重者,再进二丸即愈。如疔疮走黄过心者,难治之,汗出冷者亦死矣。如病人不能嚼葱,擂碎裹药丸在内,热酒送下。疮在上食后服,疮在下食前服。服此药后,忌冷水、黄瓜、茄子、油、猪杂、鱼肉、湿面、一切发风发疮毒之物,不可服之,切忌妇人洗换狐臭。百发百中,此药活人立效。

歌括

血蝎蟾酥轻粉,雄黄铜绿朱砂,胆矾寒水麝香加,三七海羊研化。专治疔疮恶毒,脑疽发背无差,如绿豆大二丸加#8,细嚼葱酒送下,衣被盖之汗出,返魂救死堪夸,神仙传与世人家,夺命金丹无价。

治疔疮痈疽等疮疖毒,专治能令内消去毒,化为黑水,从小便出,万无失一。此方不得秘,又不轻泄,谨之慎之宝之可也。

乳香知母半夏天花粉可加贝母川山甲白芨皂角银花各一钱重

右□咀,共计八钱重,无灰酒一碗,煎至半碗,去滓,只作一服温服。不得加减。用滓捣碎为细末,加秋过芙蓉叶一两重,用蜜调井花水及敷药於疮口上,如乾再用蜜水润湿。过一宿自然消,不必用第二服。

雄黄丸,利大腑,去毒积。

蔚金雄黄各半两大戟芒硝各一两巴豆四十粒,去壳不去油用

右各碾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八九丸用,服用巴豆半粒,擂冷白汤吞下。如要打痰,用桑白皮、杏仁煎汤,冷吞下即行。

又方,大戟为末,每服三四钱重,茶清调服即行。

又方,下积。

江子二+一粒木香丁香桃仁等分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温白汤吞下。

过药,即行。

江子一两豆豉一两

右为细末,面糊丸,每服七丸或九丸,白汤送下。忌食热汤物,过后用温白粥、米汤可补。

拔黄药

右用蟾酥,飞罗面为丸,如梧桐子大,可将一丸放在前面舌下,即时黄出。

百二散,又名护心散,治发行疔烦燥,手足不主,发狂者,急宜服之。

甘草节绿豆粉朱砂各等分

右为细末,甚者水调服。

返魂丹

麝香少许雄黄二钱蟾酥一字江子七粒,去壳,灯上烧存性

右为末,和酥点舌上三次,含化咽之,疔自爆,切忌用铁器。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六竟

#1经验品:明刻本作『方法』。

#2多:明刻本及抄本作『炙』。

#3及脓水不乾者:明刻本无。

#4痰:此下明刻本、抄本有『涎』字。

#5妈:果当作『竭』。

#6二:抄本作『三』。

#7人:原作『八』,据明刻本及抄本改。

#8加:明刻本作『佳』。

8-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七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七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神效治瘰钙#1

如治瘰福不问年久月深者,先用箍了#2箍住其疮,以后用艾火从下面儿干暇模一个起,以等下灸上去,灸到母发之处即住。每一个上用大蒜一片贴之,灸五七壮止,随灸一个,便用膏药贴之,当时一日一换,立见神效。

秘传膏药

真菉粉二两半,炒,用钢铫子炒黄色,枯了为妙乳香半两檀香半两,焙乾用香竭香节亦可,半两没药半两,痛用胆矾半两,真者,取毒生肌后,不用此味轻粉匣子亦好,少用南蛇胆无亦可麝香破者可用,初灸不用

右各为细末,诸药半两,可用豆粉五两重,米醋调成膏,摊开油纸上贴之。不生肌,加生肌药即愈矣。

五香连翘散,治一切积热,结核瘰福痈疽恶疮疖。

沉香连翘去蒂乳香升麻大黄蒸,要利生用桑寄生升麻亦可丁香去枝梗麝干独活木通羌活甘草麝香破者用青木香各等分

又一方,加生黄芪。

右□咀,每服四钱重,水二盏,煮取八分,食后热服,以利下恶毒为度。本方有竹沥、芒硝,随证热轻重,当自加减为妙,立效。用此滓煎汤洗之,其疮立愈矣。

治瘰噶⑿散,又名六一散,益元散,初发服此药即安。

滑石一两甘草二钱

右先将此末每服一钱半重,用米饮调之,临睡进一服,半夜时再进一服。

又方,用刻芥穗姜蚕黑牵牛各四钱重班猫二十八只,去头足翅,用糯米炒,要米黄色,去班用米

右总为细末,每服一钱重,五更初却用温酒调服之,等恶毒物从小便中。如小便无恶物行,次日再进一服;又不行,第三日早五更初,先进白糯米稀粥,却又再一服,更以灯草汤调琥珀末一钱服之,以小便内利下恶物为效,绝根不发。如肚疼痛不止,利恶毒不住,可用生冷茶补之。肚痛不止,用防风擂水解之,前药不可多用。

牛旁子丸,治风毒结核,瘰改[痛不止。

牛旁子一两,微炒何首乌一两乾薄荷二两雄黄二两牛黄二钱麝香二钱皂角七皮,水二升,槌汁炼膏

右以前药为末,用皂角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黄耆汤下。

四圣散,治瘰福去利后用此补之。

海藻石#3决明羌活瞿麦穗各等分

右总为细末,每服二钱重,米汤调下。

经验治咽喉品#4

夫咽喉者,为一身之总要,与胃相接,呼吸之所从出。若有胸膈之间蕴积热毒,致生风疾,壅滞不散,发而为咽喉之病,喉内生疮,或状如肉腐,为肿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则生出重舌。治之尤宜先去风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热毒,迟则有不救之患。又有热毒冲於上腭而生疮,谓之悬痈,及腑寒亦令人咽门吐吞不利,临病须审详其证,施以治法。

化毒托裹散,治咽喉风热上攻急闭,腮颊肿痛,并双峨、单蛾、结喉、重舌、木舌,并皆治之,以利即解。

玄参木通大黄生用淡竹叶山栀子生地黄灯草

右□咀,每服水煎温服。

灌嗽急解

右用水、清油调皂角末,百草霜吞下亦可矣。

山豆根汤,治咽喉肿闭疼痛,灌漱去痰,噙之咽下即愈。

山豆根解毒灵消根生肌山栀子淡竹叶艾叶灯草

右□咀,吃酒者用酒煎,不饮酒者水煎亦可。有孕妇人不可服。诸喉生疮者,好了吃此药五六服,绝根好矣。

吹喉祛风散,治咽喉中生疮肿痛,缠喉风闭,单蛾双蛾,结喉急喉风,飞丝入喉,重舌木舌等证。

胆矾鸭觜妙脑子一字碧雪白姜蚕炒去丝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灯草米糊浆碾

不退加雄黄、猪牙皂去皮炙黄、焰硝、黎芦去皮心。

右总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未成者速#5散,已成者即破,立愈。重者,吹入鼻中。如痰多,急解用生艾尾叶,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立愈矣。

又方

右用腊月猪胆,明矾为末,入在胆内,风中吹乾,取矾碾末吹之,立效。每年发者,可灸火不发。

治牙关紧闭者,用九龙川,名金钗草,单枝上为妙,用根去皮,打碎,用绵子裹之,缚在着#6头上,以去五六次牙关上,牙关即开,以喉中五六次痰涎即出,后用火炙盥为末,绵子带盥去闰之即愈。进食后有返复,生姜槌碎,用皂角炙过,炙盥为末,用绵子裹姜带盐皂角末去润,五六次即愈矣。

治缠喉闭急证,用米醋生姜擂灌,喉疮即破为妙。

鼓槌草土牛膝加乌药为妙。

右以二味生擂碎,取汁醋灌下,重则灌鼻中,吐痰即愈。乾者为末,米醋煎之亦可矣。

如圣散,治急时气缠喉风,渐入咽塞,水谷不下,牙关紧,不省人事。

雄黄华芦生白矾牙皂去皮炙黄加竭蛸七枚

右总为细末,每服一字,吹入鼻中,吐出顽痰愈矣。

又方,用白药、山豆根同煎,噙之,灌嗽去痰,后咽下一二口。

经验疯狗咬人方#7

如疯狗才伤人了,即便吃清油半盏,能清心。急用雄黄炒斑猫,去头翅足,为细末,一日服一个;及雄黄以酒调服七七四十九个,以吃四十九日,冷水少入清油亦可,以小便利下恶毒为度。如不利,多进一服,利后腹肚疼痛,急用冷水调青靛服之以解,黄连水煎服亦可。服药之后,不宜便吃热物,即绝根愈矣。疮口莫等好,如不破,可以灸破,等出血去毒气不发也。如是小便出血,不可治之,必死。

伤人死对周急解之,伤人后至周年或百日内发者,已死,但心间温者,便可救之。急用槐花一斤,用酒水二大碗,煎至碗半,以温用物挑开口灌入喉中,少时便腥#8,一个时辰后,用温清粥与吃,则个即无事矣。不然再用药滓服之,不可与冷水、羊肉发风毒物,切忌之。

又一方,复发无药可疗者,用之极验。

雄黄明者,五钱麝香五钱

右各研为细末匀和,用酒调二盏服之。如不肯服者,则捻其鼻而灌之。服药后必然得睡,切莫惊起,任其自腥,候利下恶物,再进前药,即见效矣。

又经验方

右用杏仁去皮尖,同马兰根研细,先以葱煎汤洗之,后以此药敷之。或单以杏仁去皮尖,用之亦可。

又方,可用萆麻子五十粒,去壳,以用井花水研成膏,先以盥水洗,后敷之。

又方,用虎骨油搽之立效,亦可矣。

9-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七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七

#1神效治瘰钙罚好骺瘫咀鳌褐务И干裥Х椒ā弧

#2了:明刻本作『子』。

#3石:原作『右』,据明刻本及抄本改。

#4品:明刻本作『方法』。

#5速:原作『连』,据明刻本改。

#6箸:原作『筋』,据明刻本改。

#7方:此下明刻本有『法』字。

#8腥:疑当作『醒』。

10-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八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八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诸痈疮方论#1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谚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决胜者,良将也。决效者,良医也。知兵之胜败,出於良将之权。知人之死生,出於良医之诊视。虽有三军无良将,则兵不能自胜。虽有千方无良医,则药不能自效。盖良将必得兵而用之,良医必得药而用之。良将之威,以能用奇兵而胜敌。良医之功,以能用奇药而愈疾。用兵用药,当先求其良将良医而用之,苟非其人,则兵药无成功矣。

治身之不疾,当从其良医之美论。

《圣惠方》:经云:夫痈疽何以别之善,然五脏不调则致痈,久患消渴之证亦多发痈疽之疾。饮食不节,喜怒不常,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卫不和,则血涩不行,血涩不行则卫气不通,而热相搏,乃发为痈疽,故生大热。甚则肉腐为脓,然不能陷肌肤於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损下陷。肌肤骨髓焦枯,内连五脏,血气枯竭,当其病干陷筋骨,良肉无余。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於胸腹脏腑之间,外则生於肤肉肌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痈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内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热所为也。

夫痈疽行生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之所成也。夫保全性命者,竭医於无伤,防萌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是谓朝觉而夕理。然而发有多端,感动不一,为疮、为疖、为疔、为痈、为疽,初觉小异,须怀大怖,时人轻之,误死者众。

夫痈疽初生,其状至微,人多不以为然,宜速疗。热发於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一二寸者,为痈也。大腑积热,腾出於外内之间,其发暴盛,肿皮光软,侵展广大,为痈疽。有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实热者易疗,虚寒邪热者难疗。肿起坚硬脓稠者为实,肿下欢慢脓稀者为虚。盖病多为方法而无次序,临时怆惶,何能辩此疾之浅深,是以毙也。

夫疗痈疽者,同夫暴蹶之疾。有是伤必为患,然而发痈疽有急治。发於喉舌头面,脑项之间,肩背上,胸膈裹,乳奶之间,若生险处,此为大节,朝觉夕理,或可获痊。或不遇良医,自复不明比喻,纵使常医治之得痊者,幸矣。人多不以为急,此实惟宜急疗,不速疗之,病成难救,以此伤生者不一也。

凡疗斯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贼之类也。若不速疗,必为大祸矣。然痈疽所发有三等,肿高而软者,发於血脉;肿下而坚者,发於骨肉;皮色不变者,发於骨髓。浅疮者欲在薄处,深疮者欲在厚处。

夫痈疽肿,大按乃痛者,脓深;小按便痛者,脓浅。所按之处不复者无脓,必是水也;按之即复者,有脓也。发肿都软者,血瘤也,非痈也。发肿日惭增长,而不太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谓佩结为肿,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痈疽疔毒,此是寒气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所以溃者也,此溃必成瘘。然而病有变证,疾有盛衰,明之於心,非偶能尽。医者意也,随时之议。

《圣惠》曰:痈疽、发背、疔疮、乳痈、疽之疖,有五善七恶之证,不可不察也。烦燥而嗽,或腹痛而渴,甚而泄和#2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焮尤盛,脓色败死,疼痛不止,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赤肿,瞳子上看者,四恶也;肩项不便,四肢沈重,五恶也;不能进食饮,服药呕吐,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脱,唇鼻青赤,面月四肢浮肿,七恶也。痛息自宁,饮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肿自消,色鲜不死,三善也;神采晶明,语声清朗,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见二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原同七恶,皮紧急之如善;病有原同五善,皮缓虚而如恶。夫如是者,岂凡夫之所知哉。若五善并至,则善无以加也。若七恶并璘,则恶剧矣。今载候证并加俞膜#3以详明之。

膜#4中腑凭隐而痛者,肺疽也,上微起者,肺痈也。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上肉微起者,心痈也。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章门隐隐而痛者,脾疽也;上肉微起者,脾痈也。中院隐隐而痛者,胃疽也;上肉微起者,胃痈也。京门隐隐而痛者,肾疽也;上肉微起者,肾痈也。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丹田隐隐而痛者,三焦疽也;上肉微起者,三焦痈也。关元隐隐而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

右验其人所膜#5,依据此证审定痈疽浅深者。病从何脏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之。

《千金》曰:凡痈疽始发,或大疖或小疖,或大痛或小痛,宜善察之。见有小异,即须大惊忙,则急治之。及断诸毒物莫食,令善肉速生,并断房事三月,慎固冷风劳损,待筋血脉平复,乃可任意耳。若不紧固,新肉易伤,伤重又溃,再发则祸至矣,慎之慎之。凡痈疽初发,急服追疔夺命汤即能内消、化毒消肿托裹散、秘传内托千金散、十六味流气饮,阴重者内寒散,中间敷解毒生肌散,外敷化毒散,血拔毒散。敷贴化毒生肌后,用铁筒拔毒膏点散之。如是诸发,以开不能住,可以四围中间以点自皮破则止,初发便散。有脓者用此药点破,令脓即出。如出不尽,用药煮吸筒,拔出其脓毒水血,即便愈矣。

凡肿根脚广一寸至三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名竟体;如豆粒大,名庖子。疽发肿成脓,九孔皆出脓,若出尽,用摘镊摘去腐肉,脓根方尽,便敷生肌定痛药。肉满之后,用隔纸膏药。

又经云:气塞於经络中,血气俱涩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气所作,其后成痈,乃言阳气凑集,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也。由人体有热,被寒冷搏之,而脉凝不行,热气壅结成痈疽也。

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处即复者有脓,不复者可消,若按之都牵强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手按上下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有脓。凡觉有脓,急当破之。无脓但气肿,若有血,慎之慎文,不可针破也,以用千金拔毒膏点散住之。四围坚中软者,此为有脓审也,一边软亦可有脓。都坚者此为恶核,或有气也。都软者此为有血,血瘤也。当审坚软虚实为要。若坚疽积久,后若更变热,偏有软处,当软处切不可针破也。软疽者,温暖裹衣置之耳,若针灸刺破,不可疗也。

凡痈疽有脓勿忧,其皮厚也,宜急破之。如是骨痈者,皮色不变也,急服化毒消肿托裹散,及走马散,敷药用化毒拔毒散,敷出毒长以去血,不成脓者即愈。如出血及脓,皮肤用针,针入三四分深,如是出脓,不可当头破之,须从下头破者为顺,脓出尽矣则肉生,用生肌敷药,次用膏药愈矣。

又曰:发於颈者,名曰夭疽,其状大而赤黑,不急速疗,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经曰项前颈名。

《卫济宝书》:耳后一寸三分,至命之处,发之必死,故锐毒不治。锐毒者,锐其毒也,名曰发颐,乃热气上蒸,连额而口者,穿喉立死。又发脑疽者,热气上攻於脑,出皮肤作头,初发如黍米,四畔焮赤肿硬,连於耳项,寒热疼痛。若不急疗,毒气入於血肉,血肉腐烂,化为脓水,从头中而出,血气内竭,必致死矣。

《外台》:诸发於嗑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则血为脓,不泻,塞咽喉而死。半日血化为脓者,脓泻不食,三日亡。一云无食,阳气大发,消脑烁疽,其色不乐。一作除项痛,如刺以针,心烦者死,不可治之。又验其气虚实,参详而疗之也。

又曰:发於胸者,名井疽。状如豆大,三四日起,不早疗,下入腹中,入腹不疗十日死,寒热不不去者亦死。

又曰:发於足指,明曰脱疽。其状赤黑无水者死不疗,不赤黑有水者可疗。疗不衰,急斩去之,得活矣,不去者亦死。

《圣惠》曰:疮若脓水汁出不尽,而疮口早合虽好,风毒未解,复发恶汁,速出则变成瘘矣。此言可谨而守之慎之,方具於后。

先急服追疼夺命汤立效方载后。

化毒消肿托裹散,专治痈疽发背,发乳骨痈,疔疮肿毒,及一应诸般恶疮痛,咽喉肿痛。

人参无亦可赤茯苓白木各六钱重滑石桔梗金银花各二两荆芥穗山栀子各五钱当归一两川芎黄曹赤芍苍木麻黄大黄黄苓防风甘草薄荷连翘石膏芒硝#6加缩砂不用此

或加瓜萋牡砺贝母木香

疔疮加脚莲荷车

瘎疳加车钱子木通竹叶

疼痛加乳香没药

咽喉加大黄栀子竹叶灯草

脚气加宣木瓜槟榔

嗽加半夏姜汁制,用生姜同煎

右□咀,每服五钱重,水一碗,葱白一根,煎热服,汗出为度。服后若利三五行为妙。大病不过三五服,即内消化毒尽矣。

内托千金散,专治痈疽发背,脑疽乳痈,诸恶疖廊等证。

人参当归黄蓍白芍药川芎防风官桂桔梗白芷甘草瓜篓金银花各等分

痛甚者加当归芍药乳香没药

右□咀,每服七八钱重,水二大盏,煎至七分,入好酒半盏,去滓温服,日进二三服之后,疮口有黑血出者,及有汗出,此药之功效也。不问证候猛恶,用药一两重,水一大碗,入酒服,不成自散,已成即溃。

秘传十六味流气饮亦名内补散前十味托裹散

人参去芦当归酒洗官桂去皮川芎去土防风去芦白芷桔梗去芦嫩黄蓍去芦甘草炙厚朴去皮,姜制已上各三钱重。

右加六味於后:

南木香白芍药大腹子乌药枳壳紫苏叶炒令香透

右各三钱重。

不退加白狭苓白木煨熟地黄洗焙

进饮食加宿砂香附子

疼痛加乳香没药

水不乾加贝母知母

疮不穿加皂角刺

咳嗽加陈皮去白半夏温汤洗七次杏仁用姜五片煎

大便秘加大黄枳壳

小便秘加门冬车钱子木通灯草

前方专治痈疽发背,乳痈脚痛,诸般恶疮疖毒,未成速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恶肉自去,服此药后,疼痛顿减,此尝用之,非常有验。

右总为细末,每一服五六钱重,用酒讽服。不饮酒者木香汤代之,米汤亦可。详味此方,其所用药,皆发散风毒,调理气血,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等药,五毒不识,而坐收疡医者十全之功。尚以气不和,多用气药为主;血不和,多以血药为主。

右□咀,用水一盏半,葱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心服之,立见神效。

内塞散,治诸恶疮疖,热退脓血不止,疮肉虚证疼痛,可排脓定痛生肌内补。

人参去芦当归去芦,酒浸黄芪盐汤浸芎蚕洗去土茯苓去皮防风去芦桂心各二钱半重桔梗远志甘草白芷各一两宿砂香附子厚朴各二两赤小豆五合,酒浸附子二枚,去皮煨

烦渴加五味子茯苓陈皮白芍药熟地黄

右□咀,用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入酒热服。

仙方解毒生肌定痛散,专治痈疽发背,乳痈人面,外镰金刀,诸般恶疮疖肿毒。

黄连一两黄柏四两木泽一两防风一两苦参四两

加羌活独活

右□咀,大瓦瓶盛水,入前药煎汤,以炉乾石十斤,用炭火煅通红,钳出在药汤内,不间几片大小者,皆要以酥,内青色方好。如石不酥,再将前药滓煎汤,再以石淬酥方了。却将瓦盆盖在地上,一昼夜收火毒,将起候乾,研为极细末。此石十斤,用石膏二十斤,别研极细,拌匀,和后药用度。

赤石脂煅谷丹炒,此二味同前打和南木香血蜴#7降真节乳香没药白芷黄连黄柏白敛各等分龙骨煅加朱砂何首乌

有虫加轻粉苦参百药煎雄黄

水不乾加螵蛸去皮无名异煅梦叶烧灰

右各为细末,与前药拌和用之,敷中间。

洗药,用此药煎汤,乾净洗之。

防风白芷赤芍苦参甘草节刻芥艾叶金银花苍耳草羌活独活荷叶蒂当归尾牙皂柏子蜂房葱白茶脚

右先熏后,待温冷用,洗得乾净,以绢衣抹乾,后用清油硬调前生肌定痛散,敷之,如湿乾掺。无脓不要留口,一日一换。如有脓,可以留口出毒,去脓水。用药已,了#8,可便用黑纸盖之,以绢带紧缚三五转。外赚三日一换,不要打动,立有功效。

如要烂去腐肉。

右取生蜈蚣一条,用竹筒盛油,放蜈在内浸死,用火煅为末,加些小在前敷药内,敷之一昼夜。其痛不止,即洗去此药,却换前药,便不痛矣,即生肌。

四围敷药,化毒散血拔毒散,治一应诸恶疮并脚疾。

赤芍药防风白芷内消脚连荷车北细辛各三两归尾姜蚕蝉退五加皮二两#9

如敷不退,加此敷之,即能消散。

南星何首乌五叶根贝母紫花地丁即羊啼#10根草乌羌活独活芙蓉叶秋遇者可用赤葛根野椒根去骨用皮陪加五加皮

右总为细末,用生姜连滓及醋敷之。如要即散,急加大蒜同敷之,毒气即出立效。

脏腑秘加吃药大黄枳壳去白,炒火麻子

小腑秘加木通车钱子灯草赤芍药赤袂苓

如凉冷加华拨良姜

右前方,专治寒湿脚气发背,一应恶疮疖,诸般肿毒,敷之即散。又能定痛。服此大能温和,化毒散血。托裹可用带皮生姜一大块,以无灰好酒连药擂烂,旋热温服,病在上食后服二病在下临卧服,一二服后肿尽消矣。

铁筒拔毒膏,点破诸般疮疖,初发点破便散。

好石灰不过火,皂角熏糯米南星、当归、赤芍同炒硇砂如去疔头,加此一味,余不用砂#11牯牛班猫

右用后灰煎热水滤汁,煎成调前药用。

真炭灰桑柴灰芝麻灰皂角三四皮柳柴灰

右以前灰汁入於锅内,用慢火熬一之,待汁面上有白霜起方住火,以器贮之,可用调前药,小小点之,三五次皮破,毒气以出,水即止。

吸毒竹筒,发背痈疽,疔疮肿毒,用此以拔出脓血恶水。

苍木白敛乌桕皮厚朴艾叶好茶芽白芨白蒺藜各等分

右法用苦竹筒三五七个,长一寸,一头留节,削去其青,令如纸簿,随大小用之。却用前药煮竹筒十所沸,待药乾为度。乘竹筒热,以手便按上,紧吸於疮口上,脓血水满,自然脱落。不然用手拔脱,更换别个竹筒。如此三五次,毒尽消之,即敷生肌药,内满后用膏药即愈。

仙方隔纸膏亦名神应膏,专治发背乳痈,外臁下蛀,诸般恶毒疮疖。

黄连何首乌去皮草乌去皮当归尾白芷各半两川乌去皮,二钱半

后用黄丹一两一夏用二两乳香#12役药半两血蝎半两

右总□咀,用清油五两重,同药一处,入於铫子内,文武火熬,待药黑色,用布滤去滓,仍将药油入铫内,下黄丹,用桃柳枝一把,不住手搅之;又黑色,即将血蝎、乳、没细末入内,搅匀略煎,滴在水中成珠不散,却用瓦碗盛之,沈在冷水中浸一昼夜,出火毒,用之神效。

太一神应膏又名金丝万应膏、万灵膏,专治发背痈疽,杖疮恶疮,伤损心痛,脚气腰痛,无不效验。

川乌一钱草乌半钱黄连二钱黄柏一钱赤芍药一钱白芍药一钱玄胡索一钱归尾一钱半良姜半钱木鳖半钱,去壳姜蚕去丝,一钱乱发如鸡子大,烧灰后入紫刻皮半钱地龙半钱石南藤半钱川山甲半钱白芷半钱川芎半钱牵牛半钱槐花半钱五陪子半钱地骨皮半钱杏仁半钱花椒半钱茴香半钱茅香半钱玄参半钱苍耳草半钱桂皮半钱南星半钱瓜萋半钱苦参半钱苍木半钱五加皮半钱防风一钱熟地黄一钱蜜陀僧一钱丁香一钱内消一钱叶本一钱生地黄二钱半何首乌一钱半细辛一钱半江子去壳,二+五粒人参二钱半萆麻子去壳,二十五粒旱莲草即墨#13,半钱大#14黄芪一钱百药煎二钱半羌活一钱南木香半钱甘草节一钱地娱蚣根一钱大胭脂#15一钱

右前药□咀,用清油一斤四两重,浸一二宿,入铫内,文武火煎药黑色,用布滤去滓,上文火,却以后药为末,次第入之。

南木香二钱半安息香二钱半琥珀二钱半云香一钱乳香半两没药半两血蝎半两香结降真节亦可,半两韶粉一钱自然铜一钱半,醋淬桑白皮白芨白敛雄黄各五钱,焙为末黄丹六两,夏月加二两

右各入乳钵内,乳为细细末。

一下药油,次入黄丹,以桃柳槐条不住手搅之。

二次下自然铜、白芨、桑白皮、白敛、韶粉。

二下木香、琥珀、安息、云、乳、蝎、没、香结,却看药色已黑,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倾在瓦碗内,放水中二三日,以出火毒,再以放地上三五日为妙,随时摊用。

如要打做金丝膏药,却以前药总为细末,却用松香一斤通明者,入铫内溶化,用棕滤净,外用清油四两重,熬熟,又入黄丹一两,同熬滴水成珠,退出水中,用药打成膏药,用水浸之,一日一换,冬月主日一换。

发背如黑,不疼痛者,即为阴也。

艾叶一斤雄黄半两硫黄半两

右二味同水煮艾半日,候温敷之;再煮别艾,又换以敷十余遍。若疼痛则可瘳,必不死。如不疼痛,出黑血者,必死矣。

发背开不住,初发时以开不住,即用此药箍之。

右白盐梅、皂角二味,烧灰存性,为细末。不发热者,米醋调涂四围箍之,连换即不走开。若加姜汁同醋调尤妙。如发热者,用茶清调涂箍之,立效。

治发背已溃未溃者,最有神效。

厚朴二钱,姜制陈皮去白甘草节二钱,炙苍木五钱重,米泔浸

右入桑黄菰五钱,同为细末,疮已溃者则乾掺之,未溃者清油调涂。

内固清心散,治恶疮热盛焮痛,作渴烦燥,此药解毒神效。

辰砂狭苓人参白豆蔻雄黄绿豆朴硝甘草脑子麝香皂角各等分

右总为细末,每服一钱,蜜汤调下。

透脓散,治诸般痈疮,及贴骨痈不破者,不用针刀,一服不移时自透,累用有验。

蛾口茧用出了蛾儿茧子

右将茧兄烧灰,用酒调服,即透。切不可用两三个茧儿烧服,若服一个,只一个疮口,若两三个,则疮口多,慎勿轻忽。

仙传外科秘方卷之八竟

#1诸痈疮方论:此目原无,据文中内容补。

#2和:疑当作『利』。

#3膜:《秘传外科方》作『募』。

#4膜:《秘传外科方》作『募』。

#5膜:《秘传外科方》作『募』。

#6芒硝:此上至川芎十三味用量原缺。

#7血蝎:《秘传外科方》作『血竭』。

#8了:原作『子』,据抄本改。

#9二两:此上疑脱『各』字。

#10啼:疑当作『蹄』。

#11砂:疑当作小字,连上读。

#12乳香:用量原缺。

#13墨:此下抄本有『菜』字。

#14大:抄本无。

#15大胭脂:抄本作『五灵脂』。

仙传外科集验方

经名: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仙传外料秘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十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平部。参校本:明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简称抄本)、弭刻本《秘传外秤方》。

仙传外科秘#1方卷之九

浚仪原阳子赵宜真集

发背形证品

痈发於背,广一尺,深可一尺。深可一尺。溃至骨,不穿膜不死。

此证因余#2食而感其毒,在脾、肚之间,急宜用药治脾肚中之毒,内外夹攻之。然脾易作臭,急服吃药,初发用追疔夺命汤,以能内消,方见末后,化毒消肿托裹散,内托千金散,中间敷解毒生肌定痛药,四围敷拔毒散,结果用生肌膏药,必定见效。

莲子发

此证发於右,脾中恐其毒奔入心,火大,要用吃药散之,敷点药截住,不令攻心。如在通背皆肿,不可救之,消者可疗。诸疮痛痒,皆生於心,以心主血而行气。走痛诸疮,皆有王阜笊ⅲ就上可打火针三四针为妙,用前化毒消肿托裹散,加南星、草乌、木鳖、贝母、大蒜、生姜,米醋调敷,留口,二三日夜即消尽矣。长长以醋润湿。

蜂窠发

此证头在上发,最不宜治,乃是反证,却要仔细用药,此名蜂窠发。全在吃药,托裹生肌,定痛散血,恐毒气攻心入膜,必难治疗,因心火未散故也。

散走流注发

此俗谚鳖影之证,殊不知医方即无此说。鳖证生子之说,背上不为鳖影之实,毒气乘风热而走是也。此证因风盛而生热之极气,因热之极,气因热而走於四散,急宜疏风定热,则气自然而息,此药用之如用兵治之。流注於手脚腿者,必死无疑矣。

肾俞发

此证因受湿并怒气,饮热酒而得之,伤於内肾之间,流毒在肾俞。急宜用药敷、吃,解散内肾之毒,更用生肌药内外夹攻之。若阴发伤肾膜者,则有难治之患。切戒怒气行房,稍或有犯,决不可治,慎之慎之。

肾俞双发及脾痈

此证下肾俞双发,因饮热酒行房事,怒气受湿而得也。阳发於外可治,痰发阴发伤於肾膜脓稀者,为虚,难以治之,必定死矣。脾痈发於左膊之间,初发可用灯火点破,追疔汤汗之即散。

右搭肩发

此证发於右,搭肩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难安,串於左肩者必难治也。用药搽掺,依后左搭肩方。

左搭肩发

此证发於左,搭肩骨上生者,以动之处可治难安,串於右搭肩者必难治也。可用鸡黄皮及絮,焙乾为末,湿则乾掺,乾则用清油调搽之。

对心发

此证乃对心发,因心火盛而热气会生於此处,其毒愈壮盛走之,急用疏导心火之药解之,然后以生肌药愈矣。

蜂窠发

此证蜂窠发於胸乳间,乃心火热盛,亦只用依前疏导心火之药,稍治之迟,则热必攻心,必然死矣。

头后蜂窠发

此证发於头后,如是蜂窠者,急宜救之,若焮赤肿痛起者好疗,痰发者必难治矣。宜用药服敷急疗之,若或流於两肩者,决不可疗也。

背发两头

此证两头小者,四边散攻,乃是因饮食之所致也,而气食相关合,因虚而成之,气虚而散,所以开口而阔,急服内消药,亦宜补阳也。

两胁痈疸发

此证两胁下成痈疽,因虚而气虚,切不可服补阳之药。盖虚中而得,决不宜受热剂,倘受热剂则虚,热愈盛易於伤骨膜,切宜慎之。

两边发际发

此证於颈后两边左右鬓发边发生者,急宜敷之。如核发者急宜取去病根。如脑心发者,热气上攻於脑,四畔边焮赤肿硬,连於耳项,寒热疼痛,若不急疗,毒入於血,肉多腐坏为脓水,头中而出血,气及痰发者难治,主死矣。

脑后发

此证名夭疽,其状大而紫黑色。若不急疗,则热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十余日死。急用前化毒消肿托裹散,及内托千金散,生肌定痛等药取效。

耳后发

此证耳后一寸三分至命之处,发之必死,故锐毒不治。锐毒者,坚锐其毒,名曰发颐,乃热上蒸连颐而穿口者,必主穿喉死矣。用药於后。

破结散,专治石瘿、气瘿、筋瘿、血瘿等证,急服此药,及后药敷之。

海藻洗龙胆海蛤通草贝母去心,各三钱重昆布洗矾石枯松萝各三钱重麦面半夏各一钱重

右总为细末,每服丰钱重,南酒温调服之。忌食一切毒物及甘草、鸡鱼、五辛、生冷果木等方效。

南星膏,专治皮肤、项面上生疮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软或硬,不疼不痛,宜用此药,不可辄用针灸,只宜从顺点破,慎之。

药用南星大者一枚,细研稠枯,滴好醋为膏。如无生者,乾者亦可,为末醋调如膏。小点破令气透出,却以药膏摊纸上,象瘤大小贴之。觉痒则不可以手动拨,则频贴取效。纸上药乾,又换湿的,贴上为妙。

胸发

此证发於胸者,名曰井疽,状如大豆,三四日起。若不早疗,下入於腹,入腹不疗,十日当死。急服内固清心散方见前。外发可治,内发伤膜,主死无疑。

九发

此证发为肺疽、心疽、肝疽、肾痈、脾疽、胃疽、大肠疽、三焦疽、小肠痈,右验其人所膜,依据此候审定痈疽浅深,病从何脏腑发,先曾食何乳石,又验其气虚实,穿溃出外者可治,发於内伤膜者,流脓大便出者,必难治。参详而疗之。

妇人乳发

乳痈证,有儿者名为外吹奶,有孕者名为内吹。始可以急治敷散,不然出脓,即用生肌定痛药见效。

吃药即效散

白芷贝母去心,等分右

为细末,南酒调服。若无乳行者,加漏芦煎酒调服,即行。

治初发乳及内外吹乳,敷药用酵子一勺,以面五钱,炒擂烂,酵孝发面如蜂窠,发过上青色无妨,焙乾为末,用井花水调敷。如乾,日夜以水湿之。或不退,加白芷、贝母为末;疼痛,加乳香、没药末,立效。

乳痈、乳疽二证,在内结核不散,急服复元通气散,以前敷药及化毒拔毒敷药,夺命汤汗之为度。

复元通气散,治发乳痈疽及一切肿毒。

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陈皮白芷甘草各等分贝母去心,姜制加漏芦

总为末,南酒调服。

右□咀,水煎,入酒服亦可。

又方

青皮一两陈皮一两甘草生熟一两川山甲炙瓜篓根各三两连翘一两金银花一两

右总为末,热酒调服。

乳劳之证,不宜用针,恐针伤其房缝者死。但要识证,开口洪者,去奶房,因伤而坏也,皆须急服药敷之。不生肌者,必死难治。可服秘传流气饮、托裹十宣散,中间敷解毒生肌定痛散,用前吹乳方内敷药四围敷之。

番花、石榴发乳者,此二证不可治之。三十二三者可治,四十之上者宜早治,用药吃敷,如不生肌者,难治之,必死也。

人面疮

此证皆是冤,可以作善事解之,须在真诚忏悔,然后方可用药。吃药用流气饮,久不可者,服苦参丸补肾水,敷解毒生肌定痛散,立效如神,后用膏药并生肌药填在疮口内。

苦参圆

苦参四两防风一两刑芥一两白芷一两川乌一两,生去皮赤芍一两何首乌一两川芎一两独活一两栀子一两牙皂一两蔓刑子一两茯苓一两山药一两蒺藜口#3两草乌炒,三钱黄芪一两羌活一两白附子一两,此四味名四生散,止用草乌三钱

右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进二三服,空心南酒吞下。如不饮酒者,以好茶代之吞服,即补肾水。

外臁疮

此证久年不愈者,多是肾水虚败下流,又有脾溃溢,可服苦参丸补肾水,用解毒生肌定痛散,后用隔纸膏药。

秘传隔纸膏,治年月深久臁疮不愈者。

老松香樟脑谷丹炒水龙骨即舡红石灰轻粉

不愈加白芷川芎螵蛸

右总为细末,溶化松香,加少清油和之,以油纸随疮大小,糊袋盛药夹之,用水洗疮,缚在疮口上,二日定,四日一换。若单用白芷、川芎、螵蛸三味煎水洗之,亦效。

肫疽血风疮

此二证发者,一肫上生痈疽者,如近大小便处难治也,生於实处即安。男子妇人脚生血风疮,难便可也,下流上,手生疮难治。

脚背发#4

此证得於消渴病,发於足指者,名曰脱疽,其状赤黑者死不疗,不赤黑者可疗。如疗不衰,急斩去之,得治。不去者,赤黑必死矣。初发可治,消渴服流气饮、苦参丸、解毒生肌药,可急疗之。又专治此发,用桐油及无名异,煎至一沸,入花椒一勺,看疮大小剪寥叶在内,同煎浸一七后,单以此叶贴在疮上,即安。手指发者,亦同前治疗。

肾阴发

此证肾痈者,名悬痈。阴囊上肿而痛,乃膀胱肾经感寒湿邪气,偏肾於阴之经络,至血气凝滞,寒湿气不散,作为此病。即服前托裹散,加车钱、木通、淡竹、牵牛、何首乌、脚莲,复用内消散,及生肌定痛散敷之,用膏药贴,更服前秘传流气饮。

下瘎□,秘传一味千金散,专治痪□立效。

右单用黑蜘蛛一个,过江者为妙,入在碗中研烂,旋热南酒於碗中搅匀,通口服之,随病左右侧卧。如不退,再用一个即效。

敷药

先用葱白炒热熨之,如玲再妙热,以熨三四次,后敷药,用前化毒俏肿药,加用大蒜、木鳖、南星、草乌敷之。如破,用前生肌定痛药。

□□通药,即过三五行为度。

牵牛雄黄川练子大黄甘草节天花粉枳壳贝母等分

右为末,空心南酒调服,出脓即散。

又方

细辛黄连川山甲乳香没药连翘当归尾大黄山栀子金银花牡砺车钱防风甘草油胡桃。

右□咀,水煎熟,加南酒,五更温服。

偏肾气即效如神,先服五苓散,加

茵陈灯草木通白木朱苓泽泻赤茯苓官桂车钱

右□咀,白水煎,空心服,即依后法灸之为妙。

后用丸子药,青木香丸一贴,用斑猫大个,同丸子炒热,去斑猫,热南酒送下。如不退,再进一二服。

又方,用栗子树根,南酒煎服立效。

下疳疮搽药

黄连黄柏等分

右先用猪胆二个,以汁浸二药湿,却用瓦一片或砖,於火上烧红,放药在上焙乾,加

乳香没药朴消白矾枯无名异百药煎血蜴苦参

右为末,乾以清油调搽,湿则乾掺之。如肿不。退,用益元散,加防风、荆芥、何首乌,煎水温洗之。

□□下疳,肿不消用。

防风荆芥草节牛膝等分

右煎汤熏洗之,即消。

又蛀疳方。

蜜陀僧黄连黄柏轻粉

右为末掺之,以盐艾煎汤洗之。

□□吃药,用赤葛根、生姜一块同擂烂,旋热酒服之,汗出为度,滓用敷疮上。

偏肾气,以本人口为则,於脐上灸,偏在左灸右,在右灸左,然后服走马茴香丸、茱萸内消丸各一贴,以生小酒加少盐,空心吞下。

追疔夺命汤秘方速效,能内消肿。前《仙传外科》已载,恐检阅不方便,故重具於后。

羌活独活青皮防风多用黄连赤芍细辛甘草节蝉蜕僵蚕脚莲等分

加河车泽兰金银花

有脓加何首乌白芷

要利加青木香大黄栀子牵牛

在脚加木瓜

右□咀,每服五钱重,先将一服加泽兰叶,少用金银花各一钱,生姜一两重,同药擂烂,好酒做热服之。如不饮者,水煎加少酒服,亦妙。然后用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热服,以衣被盖覆,汗出为度。病退减后,再以前药加大黄二钱重,煎热服,或利一两次,以去余毒为妙。此方以药味观之,甚若不切,然累用累效,万无一失矣。如别有它证出后,宜随证加减治之。

心烦呕吐,加甘草节一钱、豆粉酸浆水下,已上另为末。

呕逆恶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汤下。

又用紫荷车、老姜,米醋一口磨下。

心烦呕名伏暑,用朱砂五苓散。

呕逆,加母丁香、石莲同前药煎服,又不止,用不换金正气散,加人参、木香煎服。

呕#5不止,手足冷名吃水,黄莲香薷散吞下消暑丸。

手脚冷,宣木瓜、牵牛。

心烦,加麦门冬、赤芍、栀子、灯草。

潮热,加北柴胡、黄苓、淡竹青、丝茅根。

眼花,加朱砂、雄黄、麝香少许。

腹胀,加薏苡仁、寒水石。

自利,加白木、狭苓、肉豆蔻、樱粟壳。

腹痛不止,加南木香、乳香。

喘嗽,加知母、贝母、沙蜜少许。

头疼,加川芎、白芷、葱白。

痛不止,萝卜子、川芎、葱白擂碎敷太阳穴。

痰涎多,生艾尾叶米醋擂取汁,嗽去痰。

咽喉痛,山豆根、灵消根、山栀子、淡竹叶、艾叶、灯草,用水煎嗽。

大便秘,赤芍姜制、根壳麸炒、大腹皮。

小便秘,赤芍、赤茯苓、木通、车钱、灯草。

尿血出,生地黄、车钱。

鼻血出,野红花、地黄、藕节、姜皮生用。

疮不痛、顶不起,灸三壮。更不痛,不治。

骨蒸,加丝茅根。

无脉,服二十四味流气饮。

飞龙夺命丹,专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疽,一切无头肿毒恶疮,服之便有头,不痛者服之疼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恶证药中至宝,病危者服之亦可矣,万无一失,不可轻忽。

蟾酥二钱乾者,老酒化血蝎一钱乳香二钱没药二钱雄黄三钱轻粉半钱胆矾一钱麝香半钱铜绿二钱寒水石一钱朱砂二钱,为衣海羊二十一个,蜗牛即是,连壳用天龙一条,即蜈蚣,酒炙黄,去头足脑子半钱,无亦可

右总为细末,将海羊研作泥,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若丸不就,酒煮面糊为丸,每服只二丸。先用葱白三寸,令病人嚼烂,吐於手心,男左女右,将丸子裹在葱白内,用无灰热酒三四盏送下,於避风处以衣被盖覆,约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热酒数杯,以助药力,发热大汗出为度。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初觉二丸即消,三五病重者,再进二丸。如疔疮走黄过心者难治,汗出冷者亦死。如病人不能嚼葱,擂碎裹药酒吞,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服后忌冷水、黄瓜、茄子、油面、猪羊杂肉、鱼、一切发风发疮毒等物,及妇人洗换狐臭,百发百中

靈善道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8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