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春,从西安办事返回渭南,从三原文峰木塔游玩结束后,路过高陵区昭慧广场,叠涩出檐、结构挺拔而坚固的昭慧院塔吸引了我们一行的目光。

昭慧广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昭慧塔(又名三阳塔)以北,东邻昭慧东路,北至西阎辅线,占地总面积.31亩,主要包括三阳塔文化广场和仿古建筑,景观有书简、喷泉、地雕、花池、雕塑及南大门、北大门、大殿、东西阕楼等。

昭慧塔,俗名:高陵塔、三阳塔。建于唐大中年间(-)。高53米,8棱13级,建筑精巧,结构严谨,历经千余年仍巍然如故,历史上素有“渭北第一古塔”之美称。明嘉靖年间(~),因塔基坏损就倾,时人银孟常等维修。为密檐式砖塔,顶为圆形宝瓶式,底层有南北两个券门,其余各层为正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每层叠涩出檐,用二砖和牙子各二砖交错砌筑,第8砖后作出假飞椽桃檐,然后反叠涩内收,各檐角微上挑,并悬有舌铃。塔梯内绕,可作攀登。结构挺拔而坚固,历经千年,几经地震犹岿然耸立。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9万元,对该塔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维修后的高陵塔,保持了原建筑的艺术风貌。在每个密檐挑角复装铁铃,共个。每当晴空丽日,登塔远眺,西安盛景清晰可望,渭北风光尽收眼底。

附诗一首:“

叠涩出檐结构挺拔昭慧院塔震千春古地,

骊山远眺泾渭分明鹿苑平原看今日高陵。

钱币古寨场畔农耕渭桥奇石赞厚重文化,

程家旱船西营战鼓石子花馍祈华夏远长。”

骊泉于辛丑年辛卯月乙卯日

附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的人文资料,以下来自网络:

一、交通:往返昭慧塔很方便,飞机或者动车到西安,从西安北站到元朔路,行驶1.5公里,右转,进入元朔路,行驶米,右转,进入明光路,行驶3.0公里,右转,进入河堤路,行驶18.7公里,左转,进入满防线,行驶40米,请直行,进入渭河大桥,行驶米,请直行,进入西韩大道,行驶6.4公里,右转,进入一中路,行驶米,到达昭慧塔。具体您可以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查找到行车路线。

从陕西省西安市火车站去昭慧塔的参考路线图

二、附近景区:

1、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时代:近现代  

2、李晟碑

唐大和三年(公元年)刻。原立高陵县榆楚乡渭河北岸的公路桥旁,现移存高陵县文化馆。此碑螭首龟座,身高厘米、下宽厘米、厚44厘米。碑额篆书“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碑文楷书34行,行61字,记唐朱泚之乱的的史实颇详。此碑文明代已多漫漶,现字清晰但笔法拘窘,恐为后人重剜。碑为中兴名将李晟立,碑文为宰相裴度撰,书法名家柳公权书,故世称“三绝碑”。碑阴刻明弘治十六年(年)和正德三年(年)李晟25世孙李赞(陕西左参政)、李贡(山西布政使)祭平西王墓文二篇。此碑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  

3、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

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西韩街,年5月28日开馆迎客。西安高陵钱币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高陵区西韩街银鹰小区,该馆以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为展示主线,分为历史世系货币等5个陈列,藏品有多个品种、1万余枚贝、布、刀、戈、环及方孔圆钱,突出体现了陕西周·秦·汉·唐等13朝货币特色。镇馆藏品有先秦“铁半两”、新莽“国宝“金匮直万”等。  

4、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AAA

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仁村,规划面积亩,主要用于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关中地区悠久的农耕民俗文化,着力打造全省有影响的休闲农业园区。全园展示了关中地区传统的农、工、商、牧、副、渔等平民生产生活文化遗产,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科普休闲的好去处,为子孙后代保留下一份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也为高陵区新兴的休闲农业产业增添了色彩。  

5、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AAA

年7月,西安“博物馆之都”建设项目之一的高陵奇石博物馆建成。该馆分六个展区,馆藏化石、奇石、矿晶数万方,常年展出千余件。其中展出的从渭河流域张卜河段出土的猛犸象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地理位置最偏南的一个猛犸象真化石。该馆位于高陵县桑军大道,毗邻汉阳陵博物馆,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分为展览馆、奇石园两大部分。其中展览馆由化石馆、奇石馆、科普馆等三部分组成。馆藏奇石、化石、矿物晶体数万方,常年展出余件。是一个集科普教育、艺术欣赏、交流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式艺术展馆,参观指南  

6、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区以北20公里处,渭河、灞河、泾河在此地汇流,以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建设范围包括灞桥、未央和高陵两区一县的灞桥、泾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63.平方千米,是典型的温暖半湿润区河流湿地景观。这里植物种类多样,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有鸟类余种,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五十年代以前,西安北郊张家堡至渭河边,曾经有广阔的沼泽森林分布,河汊纵横,芦苇万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经过连续30年毁林开荒,仅在如今的泾渭湿地还保留着较为天然的景象,面积约为公顷。

7、杨官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出土陶器3件、石器件、骨器件、蚌器16件。发掘区的史前堆积主要是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是在发掘区南端的断崖上发现了成排分布的房址和陶窑,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窑洞式建筑群。

8、泾渭分明

本县历史景观之一。位于县城南5公里泾渭河汇流之处。汛期,泽水相对为浊而渭水相对为清,非汛期,泾水相对为清而渭水相对为浊。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浊而并流,界线异常分明,成为千古奇观。骚客文人常以此指陈时势,剖析义理,悟出了许多人生哲学,教育了不可胜记的人民群众。唐代吕牧《泾渭扬清浊》诗云:“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京。二渠通作润,万户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流听一声。岸虚深草掩,波动晓烟轻。御猎思投钩,渔歌如濯缨。合流合禹力,同共到沧瀛”。  

9、唐东渭桥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东渭桥遗址位于耿镇白家嘴村西南米,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木柱梁桥、南北走向,全长.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根、石分水金刚墙4座。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米,残宽1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多件。件,曾出土开元九年()“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1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起。年发掘,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民俗:

1、程家旱船

崇皇寺南桑家村西,有程姓人家聚居。后来,桑程二姓村民房舍相连,人们习惯统称桑程村,程家村南有于姓人家居住在一方形土城围子里,清雍正十年()高陵县志为桑家庄、程家堡、南于家庄。

程家社火由来已久,旱船是清光绪初年,村人于乖娃在西康省雅安做商时带回旱船尺寸图样,由本村木匠按图仿制,船长5.6米,中间宽1.95米,底高0.米,形成中间宽,两头尖的柳叶形,中间有一舱亭状若彩轿,舱长0.77米,高,1.40米,宽0.70米,舱亭四角呈飞桅翘角势,雕有四个龙头,下吊四个灯笼,舱亭内一人背船,前后也各有一人背船,且各距船端1.65米,保持均衡平稳,三人背带隐在上衣下面且各有一双假腿,作盘腿打坐状,行船时三人同步,亦步亦趋,平稳如漂。船帮以下用绿绸围就,上面画水波浪图,船儿前行,绿绸飘动,如波浪翻飞。船舱前后用彩绸搭成凉棚,近年来又在舱亭、凉棚楞角装饰彩色电珠,更显华丽辉煌。背船人按戏剧角色扮相,艄公丑角扮相,头戴彩色翻檐草帽,白髯口,穿黄袍(有时白裙、皂袜)与背船人(旦角或生角)对白,语言风趣、幽默,逗人捧腹,忍俊不禁。耍了一会,有点累,艄公便说,水浅船搁,我撑它不动,三人下船假装合力推船,仍推不动,艄公便说要给河神唱戏还愿哩!这时,狮子、大头娃、秧歌等节目相继上场轮换演出。

一百多年来,程家旱船,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变换戏耍内容,除装扮传统古典戏剧,还有《解放军渡江》《刘伯承撑船》《卖余粮》等节目,品类繁多,层出不穷。

程家旱船,造型美观华丽、轻巧灵活,背船人与撑船人配合默契、技巧娴熟,常做出上船、下船,搭客、载货,搁浅、起锚转舵等动作,时而飘逸游荡,时而沉重颠簸,艄公适时插科打诨、逗乐,妙趣横生,使人解颐不绝,观者欢呼迭起,好一番热闹景象。

程家社火配合巧妙,相映成趣,多年来蜚声四境,每逢演出,吸引数十里外的群众赶来观赏。程家人将自己的社火,尢其旱船视为族人骄傲,代代相传,薪火不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爱国人士程久铭对本村社火倾情支持,亲自组织,具体策划,把每场演出组织得井井有条,耍得有滋有味,获得好评。改革开放使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由坡吉党支部、村委会负责组织演出,而且培养出许多年轻人才,新手们不但继承了前辈的传统技巧,而且在装扮演技上还创出了新的花样。

2、高陵鼓乐

鼓乐是以大鼓、大钹、铜锣等乐器组合的民间打击音乐,俗谓“敲家伙”。民国时期,全县大村都有。多在传统节日期间演奏。鼓谱主要有:竹马鼓、秧歌鼓、舞狮鼓和年鼓等。其中,年鼓鼓点最多,有《长流水》《紧三火》《普陀花》《庆丰收》《十样景》《风搅雪》《梅花点》《将军出征》《迎喜曲》《秦王点兵》《老虎弹牙》《黄河魂》等。建国后,80年代,马家湾乡店子王村、姬家乡邓家塬村的锣鼓队,统一着装,人数多达百余,气魄宏大,场面壮观。演奏节奏明快、粗旷激越、花样多变、鼓舞人心。邓家塬锣鼓队曾代表本县赴西安表演获2等奖。

3、渭河放河灯

二月二放河灯是渭河北岸高陵段吴村杨~夹滩村古老民俗。

每年二月初二晚上,是吴村杨、夹滩燃放河灯的日子。

各方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都会前来顶礼膜拜。天还没黑,渭河沿岸和金爷庙、鼋爷庙周围,就早早聚满了人。求签的、问卦的、趋财的、还愿的,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拘远近聚汇于金爷庙、鼋爷庙。他们给金爷、鼋爷披红放炮、焚香化表,大戏社火、锣鼓戏曲,加上卖各样吃货的、做小本买卖的沿渭河北岸搭棚摆摊、招揽生意、好不热闹。

人们摩肩接踵,企足翅首,等待燃放河灯,一睹为快。入夜时分,当庙里的和尚诵经祈福,焚烧法船之后,祭奠祖先亡灵者,请和尚诵经,焚烧灵幡、黄钱纸、纸叠的元宝、纸人纸马等。

男人敲锣打鼓,女人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木碗或黑瓷小碗,倒上家里平时吃的菜籽油、或者棉花油,点燃拈着油的捻子,燃起河灯。

有的在岸边放,还有的男人撑上船到河心去放,给死亡的亲人和发洪水时逝去的人祭奠,超度亡灵,为生者祈福。

大姑娘、小媳妇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二月初二夜,三五成群,呼朋唤友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五颜六色的河灯,密如银河繁星一般,顺着蜿蜒曲折的河水向下游漂流,灯光闪烁,时暗时明;河岸远眺,其势非常壮观。河面上如繁星点点,又似莲花千朵,在碧波上流芳吐艳,美不胜收,顿成人间奇观。

人们念念有词,“河灯啊河灯啊,娘也好大(爹)也好,给我娃买个大红袄”。

奇怪的是,每到放河灯时,河面上风平浪静。当地善男信女在燃放河灯结束后,还要到河段下游,将飘浮到河岸边的木制小河灯“请”回家中,作为求子求孙的信物,认为己有神灵附体上岸托生,点燃放一夜晚,就会如愿以偿。

4、高陵洞箫艺术

高陵洞箫是一种汉族民间音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它是民间艺人胡道满在洞箫技艺上有所发展,能用洞箫充分的表达秦声,传达秦韵,他所独创的“双音代唱”和“喉音”两种吹奏技法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

  “双音代唱”吹奏法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奏运气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而发出的音乐效果,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让听者产生错觉,如唢呐浑厚响亮,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又恰似梆笛声和板胡声一样豪迈粗犷,具有强烈的穿透震撼力;喉音就是在吹箫的同时,喉咙同时发声,“吼”唱一个旋律,与箫声形成和声,给人一种边吹边唱的感觉,显得格外的雄厚有力。胡道满洞箫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理论和优秀的传统演奏技法,把萧从单一的伴奏乐器中剥离而成为独奏乐器,变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的演奏为宏亮、明快、欢乐的演奏,其箫音婉转悠长、醇厚有力、圆润清扬、美妙动听。

高陵洞箫的神奇传说:他的箫声让狼着迷严格说起来,高陵洞箫应该叫做胡道满洞箫,上世纪七十年代,胡道满这个名字在整个高陵县乃至省城西安都赫赫有名,正是他把洞箫艺术发扬光大。“老辈人传说,胡道满经常对着井口连续吹箫,其箫声甚至在五六里之外都能听到,他的唱片至今保存在西安音乐学院的音乐资料室中呢。”

5、木轮大车制作技艺

木轮大车制作技艺是一种以木轮大车的制作技艺为基本的工艺,木轮大车也叫铁瓦车(车轱辘上安装的铁瓦)。木轮大车看似粗重简单,其实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其中的一些制作上的技巧奥妙。

木轮大车制造技术要求很严格。大车必须由专业制造大车的木匠铺造。木匠还需要铁匠配合。铁匠制作一些铁的部件,如车轮瓦、铁键、铆钉、铁环等。大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车身,两个车轮。车轮是制造大车的关键部分,技术要求高,做工精细、复杂。车轮圆直径为四尺,十八根辐条,一个圆毂。车毂在整个车上来说是最关键的部件。它用料特别严格,非上等榆木不可,最后做成直径一尺,长一尺二寸、两头小中间大的车毂。车毂两头再加上两道约一寸宽的铁圈将车毂紧紧箍住。

木轮大车制作技艺于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当地美食特产:

1、耿镇胡萝卜

耿镇胡萝卜生产区域位于渭河两岸,属关中平原海拔最低,典型的沙滩地,砂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是优质胡萝卜生产的天然基地。生产过程采用明水落籽、配方施肥、深井水灌溉、拌麸子防蛐虫等特定生产技术。其产品果实个大、色鲜、皮薄、肉红如血、芯细,芯黄如菊,味甜酥脆,生吃能清热解燥,熟食可润肺止咳,鲜榨汁颜色如血红色,并有奶香味。据传清光绪二十六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途经渭东桥至西安,地方官吏进贡高陵胡萝卜御用,旅途劳顿的慈禧食后,容光焕发,精神为之一振,赞不绝口,连连叹奇:“胜似小人参,美味在人间。”此后,高陵胡萝卜被列为地方特产,每年进贡。

2、泾渭鲜枣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泾渭枣树研究所针对“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和“人人讲食疗,个个求保健”的社会需求,从“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经营战略出发,对全国各大枣区栽培的鲜枣品种进行了广泛的对比研究试验,并开发培育出较一般枣超前一月或延后一月成熟的大果形、鲜食型、矮化型泾渭系列特色稀有品种。近年来,向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推广的主导品种主要有矮化型、超早熟“泾渭鲜枣”和极晚熟、极耐贮“泾渭大雪枣”。其主要特点如下:一、适栽地域广,适应性强。我国北纬43度以南,凡属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30℃,无霜期不低于天,海拔高度不高于米的广大地区均可栽植。  

3、豆黄糕

豆黄糕是以豌豆和新鲜柿饼为原料加工而成,以其凉爽甘甜、沁人肺腹的风味特点而闻名三秦。做法是将柿饼去蒂,切成5分宽,3分厚的条状,在大碗内平铺一层,再分别浇上3层厚约3厘米的豌豆糊,待凉透后用刀切成小块即可食用。特点:以凉爽甘甜、沁人肺腹的特点而闻名三秦,春季时食用更佳。  

4、关中扯面

扯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为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调味品等。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特点是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

5、高陵石子馍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国烹饪史上石烹时代的明显特征。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是说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时,因带有石子馍,不至于炊挨饿。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

 五、摄影器材

拍摄昭慧塔最好2相机2镜头,一个超广镜头拍摄建筑外观,建议10-20镜头;一个70-拍摄砖雕、木雕、壁画等局部和特写。文中照片全部是宾得K1相机,宾得DFA28-镜头拍摄外观,宾得DFA70-\2.8拍摄局部特写。

六、其他提示

去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一年四季皆可,春秋季节最佳,天高气爽,空气通透。由于路途很平坦,但同样行车注意安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