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就听过齐豫唱的《橄榄树》,但身为北方人,还从没有吃过橄榄。橄榄味道怎样呢?南方的民间谚语说:“一颗青果两头尖,皮又脆来味又鲜,开头吃起有点苦,慢慢方知回味甜。”看来,先苦后甜是它的特点。最近在读王禹偁的诗文,其中就有一篇《橄榄》诗。王禹偁的家乡在现在的山东,也是北方人,在家乡从没有吃过橄榄。在他年轻时,曾去苏州长洲县(今苏州)做知县,在那里第一次吃到了橄榄。让我没想到的是,小小的橄榄竟让他品出了君臣大义。橄榄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词。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世乱思其言,噬脐焉能追。寄语采诗者,无轻橄榄诗。江东地区水果种类繁多,橄榄是其中较罕见的一种。王禹偁曾用它下酒,刚咬一口,眉头马上皱了起来,因为果实又苦又涩,实在难以下口,只好把它吐掉。谁知过了一会儿,嘴里竟然出现了甜味,原来这橄榄本就是先苦后甜的。王禹偁想到,这先苦后甜的橄榄正可比作忠臣之言。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总想着匡正君主的过失,他们的话在君主听来总是不顺耳。有些心胸狭隘的君主因此讨厌进忠言的人,将其贬得远远的。但等到出现了事变,才想起忠臣的话是对的,但已经晚了。噬脐(shìqí),自啮腹脐,比喻后悔不及。我们普通人在听到批评时,心里也难免不舒服,忍不住反唇相讥,何况万乘之尊的君主呢?普通人不听批评,可能会吃亏,但祸患仅及于一人或一家;如果一国之君不听批评,那遭殃的不仅是君主本身,还有全国亿万百姓。历史上,君主不听忠臣之言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如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放勾践回国,又听信伯嚭的谗言,将其赐死,最后落得个国亡身死的下场;又如唐玄宗没有听从张九龄杀死安禄山,最终“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君主虽然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但他不能把自己当普通人对待。普通人做不到的,君主必须做到,比如接受批评。而作为臣子,也有责任随时匡正君主的行为。如果他闭口不言,保全的是他全家(也只是临时保全而已,“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遭殃的是全国百姓。王禹偁这时还没有入朝,但他对于自己要做怎样的一个臣子,早就有了答案。后来他屡次直言,屡次被贬,始终不改初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