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科研攻关不止步、不断线。自3月9日学校实行疫情防控动态管控以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杜建忠教授团队及时调整了科研工作方式,通过定期的“云组会”和不定期的个性化指导,持续稳步有序推进科研工作。

近日,团队在多肽自组装的形貌调控、机理解析及肿瘤新型疗法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自今年4月1日以来,团队重要研究成果接连3次以封面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著名学术期刊。

提出π–π互锁效应,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

生活中,人们在编织毛衣的时候,用的是两头尖的“棒针”,而在树立旗帜的时候,用的是两头钝的“棒杆”。同样,在微观世界里,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也息息相关。在纳米尺度下,如何实现“磨杆成针、变针为杆”,则是一个有趣但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调控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的π–π互锁效应(π–πinterlockingeffect),在纳米尺度实现了“磨杆成针、变针为杆”,进而为构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可生物降解纳米棒提供了新概念。成果5月25日晚以封面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材料化学》(chemistryofmaterials)。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系届博士江金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与届博士孙辉(现为宁夏大学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朱云卿研究员以及范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新闻报道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zy/1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