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琴想起腊八面
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成立于年12月18日。现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5人,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8人,区级作家协会会员63人。协会主席党升桦,荣誉主席赵治安,副主席张玲蕊、梁素琴、张春胜、李国旗、樊美康,秘书长由樊美康同志兼任。这支文学劲旅,崛起于渭水之滨,以饱满的创作热忱,立足于高新区,打破地域界限,不断拓展深化创作题材,富于进取创新精神,立志讲好渭南高新区的创业创新故事,宣传好渭南高新区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渭南高新区作协创立伊始,利用区内企业多、院校多,占据渭南文化创新高地的优势,努力激发作家们的内生动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场景,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先后有多人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多部中短篇合集和长篇文学专著。今后,渭南高新区作家协会将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高新区,为大家服务,促成多出精品、催生名家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活动,不断挖掘当地的文学资源,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潜能,积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渭南高新区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想起腊八面 ◎文/梁素琴 年农历腊月,父亲因肺炎住院,医生说得两周左右治疗时间。医院照顾他。用过几天吊瓶后,父亲身体状况好转,他常下床在楼道转转,和病友们聊聊天。前一天听见父亲在楼道和人交谈,别人问他多大年龄了,他说84;到了第二天,又有人问,他就说85了。是的,这一天已经是年了。农历已是腊月,春节一天近似一天。和父亲同病房里的三个病友,都当过兵。所以三个人整天海阔天空,说着他们老中青的故事。他们要么打呼噜,要么回忆过去,病房真的成了疗养所。有时候,陪床的我,反成了病人,无聊地看着他们每个人手上吊瓶里的药水在滴答滴答,听着他们一会儿忧国忧民,一会儿歌颂发展。突然,这一天的话题他们谈起了人间烟火,说着自家小时候家乡的腊八饭。两个叔叔说起了他们自己做的腊八面,熬的腊八粥,听得人垂涎三尺。这时候,父亲就只有听的份了。我知道,做饭的事,他是外行。看他们在谈腊八面、腊八粥,我急忙查了日历。原来这元旦第二天,就是农历的腊月初八。吃午饭时,我想起了小时候香喷喷的腊八面。我家的腊八面和平常吃的面条形状是不同的:臊子很丰盛;除了葱花、萝卜丁、豆腐丁外,还有肉丁。母亲擀好面,仔细地把面条用刀切成两头尖的那种长条或菱形,就是我们习惯的腊八面。我醒事晚,一直以为把面条切成两头尖的形状就是腊八面。当时还想,这怎么就像“喇叭”啦?为啥要叫“喇叭”面?多年后,才知道腊八这天吃的面,叫腊八面,腊月初八简称腊八。那时,仰起头问正在擀面的母亲:“为啥这天要吃腊八面?”母亲忙着做饭,敷衍着说:“吃了腊八面,鸡就开始下蛋了。”我老纳闷:人吃腊八面和鸡下蛋有什么关系,真奇怪!这事在我小时候被常常说起。我说,吃了腊八面,鸡就开始下蛋了。小伙伴们扑闪着大眼睛看我渊博的样子,让我很是骄傲。在农村,我母亲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所以,我坚信,人吃腊八面,是为了要鸡下蛋。这是个知识点,不一定谁都知道。后来就慢慢怀疑母亲给我说的人吃面与鸡下蛋这两件事的关联性,但不好请教,怕人说我啥都不知道。很小的时候,家里新买了收音机,我最盼的就是每过一小时的报时。我以为收音机里发出一声“嘟”就是一个小时,所以总数那一声接着一声的嘟响,却从来没有对住过时间点,每次都是相同的数字,搞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似乎也从来不知道是几点了。直到有一次,母亲说12点了,我问:“刚才人家报时,你老说话,都没有好好去数嘟了几下,咋就知道是12点了?”这时,母亲才知道我为啥每次在收音机报时的时候都凝神静气,原来是在数数。母亲摸了一下我的头,笑着说:“我娃连收音机报时都不会听。”当我知道报时是在嘟声完后播报时,害羞得无地自容。那一刻,我跑到后院,站在家里那棵最大的桐树下面,大哭了一场。大桐树用它那粗大的树干挡住了瘦小的我,所以谁也没有看见我;它还让它的叶子哗啦啦的响声帮助我盖住了我的哭声,所以也没有人听见我在哭。因为那棵桐树接纳了我的委屈并替我保守了秘密,它不但没有告诉过任何人我为啥要哭,还原谅了我的愚蠢。在我家后院的几棵桐树里,我觉得它最懂事,所以最喜欢它。启蒙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至少让你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不走弯路。但也许就是因为一些弯路,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而快乐。为了搞懂腊八面与鸡下蛋的关系,我在多年以后偷偷地查了百度。“腊八面——顾名思义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吃的一种面食,以前流行于关中地区,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面。腊八面是将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长条。锅里水烧开后,先把洗泡过的黄豆、小米、粉条、木耳、黄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时,下入面,最后再把准备好的肉臊子调进去,加入盐、花椒等调料,这样,一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就做好啦。”这是我在百度里搜到的介绍腊八面做法的信息。这款腊八面的形状及臊子的做法和我家的差不了多少,但内容里却没有我小时候一直懵着的问题。小时候吃鸡蛋不能经常,谁过生日,母亲会做了鸡蛋偷偷地给过生日的孩子吃。有一次,我突然醒悟,我是腊月出生的,但过生日的时候还没到腊八这天,鸡还没有开始下蛋,我碗里的鸡蛋是从哪里来的?看来母亲是在糊弄我呢。懵懵懂懂的就长大了,小时候的幼稚、天真甚或是蠢笨,反倒成了以后生活里的油盐酱醋,这些调味品一样的记忆,让回忆变得美好清爽了。前几年,认识了一个搞保健品的朋友,她总是给我推荐各种保健品。我是工薪阶层,工资不高,还要养家糊口,所以总是在人家苦口婆心了大半天后,从她带的一大堆保健品里买一点便宜的,以顾全面子。后来有一次,她在给我做了耐心细致的洗脑工作后,小声对我说,你看现在的鸡蛋都不敢吃,原来母鸡一天下一个蛋,到了冬天还要歇歇,而现在,把鸡关在温室里,再开个长明灯,鸡都不知道四季黑白,一天不停地下蛋,你看现在的鸡蛋多成啥了,便宜成啥了,就这还不知道鸡吃的饲料里都加了啥。听得我一头雾水,有一段时间对鸡蛋的营养产生了怀疑。鸡蛋终是吃的,有时还是早餐的标配。但每次生日,总是做一碗鸡蛋长寿面。当鸡蛋可以想吃多少有多少的时候,那碗卧了鸡蛋的面条就成了一种仪式。离开家乡后,母亲擀的腊八面成了记忆,伴随记忆的还有鸡开始下蛋的故事。我的小家庭里,腊八这天,我们入乡随俗,常常喝腊八粥,但我还会吃腊八面。三个人,小碗吃饭,小碗喝粥。总是吃不出小时候母亲做的腊八面的味道。这几年父母搬到了城里,到了腊八母亲会来电话,让下班了过去吃腊八面。我却时去时不去的,忙工作,忙应酬。一碗腊八面,一耽搁就是一年。爱人爱吃母亲做的腊八面。平日里,他偶尔会说,打个电话,让妈中午给咱做顿腊八面。在我家,腊八面已经成了妈妈味道的代名词。作者简介 梁素琴,女,笔名淡云。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高新区作协副主席。 猜您喜欢往精选▼?肖云儒老师为“陕西文谭”题写刊名●百期感言 ?拜访著名作家贾平凹散记 ?名家●贾平凹:正善之人——在《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渭南小说界第一百期——著名作家弋舟鲁奖作品《出警》研讨会纪实 ?《北京文学》发表林喜乐中篇小说《佛珠》 ?名家创作谈 冯积岐:追求短篇小说的复杂性和内涵性 ?党益民《石羊里的西夏》艺术实验论析●李险峰 ?名家●王琪玖散文讲座:曲径通幽法 ?李红:文学是一座山——读陕籍著名作家王蓬长篇小说《山祭》有感 ?李印功《平凹与三毛》:一个传奇故事的再生——且听编剧东篱一席谈 ?安保仁:美哉斯文壮哉斯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频阳子:河边(小说) ?孙见喜:中西医对擂的三件趣事 ?李文君:看破不说 ?李培战:“非常规”的赵季平 出品单位:陕西文谭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编网络支持:陕西文谭网文谭ID:sxwtw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5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大枣全身都是宝
- 下一篇文章: 统编版一上课文背诵默写内容汇总彭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