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我老家有两项手工艺活可以赚钱补贴家用。一是绣花,二是钉地毯。这两样活计,我妈妈都干过。其中,钉地毯,我们全家都参与过。这里所说的地毯,是草编地毯。那时县里有草制品厂,负责设计,加工整理,外贸出口。各个公社都有草制品站,负责给农村妇女放货、验货、收购、结算。各大队有代办员,负责与公社草制品站联络。应该说这一产业形成了上下链条。玉米皮为草编地毯提供了原料农村里,到了秋天收获玉米的季节,生产队里的玉米进了场院,就通知社员到场院里扒玉米皮,谁扒了玉米皮就归谁。既干了活,也让社员得了玉米皮。玉米皮就是草编地毯的主要原料。每逢玉米收获季节,我妈妈就让我们兄弟姊妹去场院里扒玉米皮。把扒好的玉米皮拿回家,再进行分拣。我们把里面嫩白玉米皮扯下来,一大把一大把地绑着它的头稍,捆成一个个小扎,把它们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进行晾晒,然后把晾晒好的玉米皮盛在大网包里,放在小房,别让雨淋着。这些玉米皮就是我们家钉地毯的宝贝了。草编地毯玉米皮储存的多少决定着这一年钉地毯的数量,也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所以,我们尽量去生产队多扒些玉米皮。生产队场院里拉进来了玉米棒子,社员的老婆孩子就忙了,争先恐后地向前把玉米棒子抢过来,各户选择合适位置堆放着,快速地扒着玉米棒子。玉米皮的熏制。这是草编的第一步环节。把储存的玉米皮用清水清洗,洗去上面的尘土,再挂在院子的铁丝上晾晒,晾至半干就拿回家进行熏制。熏制时,先用棉槐条曲一个圈,绑上五根高粱秆,顶上绑死,形成圆锥体支架。把硫黄块放在一个碗里,点燃后,把碗放进大水缸里,把圆锥体支架扣上。再放上晾晒到半干的玉米皮,把水缸用塑料纸封死口,进行熏制一个昼夜。雪白的玉米皮就熏制好了,可以用来编小辫了。点燃的硫黄块,发出刺鼻子的特殊臭味,所以,要屏住呼吸,快点快放。用玉米皮小辫钉成的地毯编小辫。玉米皮熏制好了,就用来编小辫了。我妈妈和我兄弟姊妹都会编小辫。以前生产队上山干活都用饭篓送饭吃,家家户户都有小饭篓。我把小饭篓里面装上个石头,在篓把上绑一个铁丝圈,这个铁丝圈就像是我们的钥匙扣一样,只是两道圈之间能夹住小辫。这样就可以在铁丝圈这里开始编小辫了,编一段就从下面扯着编好的小辫,向后扯一扯。编小辫也是技术活。小辫儿是三股玉米皮编在一起,玉米皮向着玉米的一面有亮光,这一面编好后要朝外,否则就错了。如果反了的情况多了,钉起来的地毯就不合格。要玉米皮的根部朝前,余在外面,用新皮包前面的老稍,包好后拧一下,三股绳一样粗,新皮包不过老稍了,就把老稍从小辫子的背面筛出来,尽量使编出来的小辫粗细均匀。编好后,把小辫筛出来的玉米皮用剪刀剪掉。

老家的手工艺——钉地毯

各种式样的草编地毯染色。有的地毯品种有花式,需要染色,一般这样的地毯就用质量差一些的玉米皮编小辫,染色主要是咖啡色和绿色的多,都是厂家提供色料。我妈妈在大锅里用水把色料搅拌均匀,烧水把小辫放在锅里一起煮,让小辫浸透、充分上色,然后把染好的小辫捞出,搭在院子的铁丝上晾晒干。制作模具。按照地毯品种提供的规格,需要制作模具,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正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等等,用平整干净的木板,按照提供的尺寸,和小辫的厚度一样,用窄木条钉制模具。钉地毯。先根据厂家提供的尺寸,地毯针和地毯线都是厂家提供。手工用针和线把小辫钉成一个个模具大小的式样和规格,然后把钉好的方子(或者其他式样),正面蘸上点水向里放在模具里,规范一下,用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模具上的方子反复推压,使方子完全合乎模具,边角要用大锥子挑动,做到棱角到位。大锥子是妈妈自己做的,用一根两头尖的粗铁丝,一头钉在木把里面,另一头就当成锥子。棱角不到位,以后把个体的小方子连成大地毯时,就能看到那么多的窟窿眼,很可能就不合格,给退回来。我妈妈做的地毯从来没有退货的时候。草编地毯浓浓的乡情我们兄弟姊妹的任务就是,编小辫、剪小辫的毛刺、推压规范方子。我那时,拿着小饭篓,用塑料袋装着熏好的玉米皮,就到街门口的树荫下,在地上铺上草帘,坐在草帘上,把饭篓子放在两腿中间,就开始了编小辫。我一边和小伙伴们说着笑话,和一个街门口的大嫂大婶拉着家长里短,一边编着小辫。我编的小辫,一样粗细,小豆豆匀和规整,赚来了大姑娘小媳妇的称赞。把手臂竖起来和上臂成九十度直角,用手握住小辫的一个头转过拐肘头再到手里是一圈,我一天最多时编24圈。两圈相当于人的身高,应该是18米以上,大姑娘不一定跟上我编得多。我的食指的指头盖让玉米皮都磨进去了一块。那时间,我妈妈白天晚上钉地毯。她中指上戴着顶针,用粗长的地毯针使劲地捅着小辫。小辫在她手里变成了一个个方子(或其它式样)的雏形,摞成了摞。她感觉针钝了,就在头发上蹭几下,再继续钉。有时间妈妈放下手里的活,我戴上顶针,学者妈妈的样子也能钉上几针。我哥哥就给规范方子,把妈妈钉好的方子的雏形,轻轻蘸上点水,放在模具里面,用大锥子挑动着边角,用瓶底推压着方子。一个个棱角规整的方子就做好了。茅草也是草编地毯的原料我妈妈再按照厂方给的图纸,把这些一个个方子和其他花式,相互连接起来,一块地毯就做好了。到了交货时间,我妈妈在地毯的一个角上,系上写着我爸爸名字的白布条,送给大队送货员,就完成了这一批活儿。再继续干下一批活儿。当然,我们还有用茅草编小辫钉地毯的,只是材料不同,编小辫和钉地毯的过程基本相同。我的家乡,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有钉地毯的。钉地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挣来了零花钱,补贴了家用。随着我们兄弟姊妹的长大成家,妈妈也不再钉地毯了。现在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了,钉地毯的那些过往的事儿,仍然历历在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1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