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此诗当作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

“移舟泊烟渚”,首句写诗人乘坐的小船停靠在小沙洲边,沙洲畔水雾朦胧,萦绕不去,营造出迷离的氛围。“日暮客愁新”,时间已至傍晚日暮时分,诗人作为羁旅之客不免产生愁绪,一个“新”字展现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之“愁”日复一日,每天都在新生愁思。

“野旷天低树”,从船上眺望远处,逐渐暗沉的天色下,原野空旷辽阔,一片荒凉。天色暗淡,天幕仿佛快要低垂至地面,与原野上的树连在一起,烘托出低沉的气氛。“江清月近人”,笔锋一转,江水清透,月亮低悬,像是在与诗人亲近。一个旅人,一轮孤月,在暗淡的夜色下寂然无言、相互陪伴。诗人寓情于景,内心的轻愁与天上的孤月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悠远动人的意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此诗为孟浩然仕途不顺,辗转路过建德时所作,诗人在桐庐江的景致中寄托了自己的愁思,以及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傍晚时分,诗人乘船停靠在桐庐江沿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山间的黄昏幽深冷寂,听到凄厉的猿啼,像是猿猴在呼喊自己的哀愁,青色的江水湍急汹涌,在夜间也奔流不止。“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风吹过岸边,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叶子在低鸣;月光洒在江面上,深沉的夜色里一只小船独自在游荡,更显寂寥和冷清。

诗人远离家乡,“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离乡之苦、友人之隔,都在今夜汇集一处。“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人寄出此信,实际上是将双眼之泪寄回故乡,表达含蓄,但更衬情之深重。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为孟浩然隐居鹿门时的名作。诗人夜归鹿门,路过庞公归隐的遗迹,写下此诗以抒发超然俗世、归隐山林的人生情怀。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夕阳已沉,幽僻的古寺传过来了钟声,而渔船码头聚集的地方人声喧闹,山中的清净与人间的烟火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河堤回到各自的村落,诗人也要乘船前往鹿门山了。“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从人间走入山林,鹿门山沐浴在静谧的月光之中,烟雾朦胧之间隐约可以看到树影,这就是当年庞德公一心归隐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间的岩洞和松树下的小路看起来十分冷清,人迹罕至,但诗人并不寂寞,而是一派怡然自乐的情状。诗人自比为“幽人”,在山间来去自在,快活潇洒,展现了归隐之后的超脱和淡然。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大历三年()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前行时所作。全诗主旨为旅夜所见所想,在苍凉的基调中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

本诗前两联写景,状景精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微风细草,高杆独舟,一柔一刚,形成对比,诗人乘船停靠在岸边,孤身一人,寂然伤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分写岸上与江面之景。夜幕下原野广阔,深沉的夜色与原野相连,星辰低落像是垂在原野之上。月色明亮,江水奔流,空阔的景象与诗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此联境界阔大,历来为后人称道。

后两联写诗人心境。在诗人的理想中,显赫名声不应是文章带来的,辞官免职也应该是因为年老病弱,而非朝政污浊。“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之景形容自己的境况,天地之大,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至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绝句六首(其六)

杜甫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此诗作于广德二年(),时杜甫居住于成都浣花草堂。诗人一生漂泊,回到成都草堂,对此前不安定的生活心有感伤,借夜景一角表达孤寂愁闷的忧思。

这首诗是杜甫组诗《绝句六首》中的第六首,写江溪春夜之景。

“江动月移石”,夜间江水流动渐慢,水波平缓,月光铺洒下粼粼微光,映出石影闪动的轮廓,不像是江水在流动,更像是月光移动着岸边的石头,才让石影在水中显现出变幻的情状。“溪虚云傍花”,溪水清澈,天上的云彩在水里依然看得清楚分明,与水边的野草野花相互依偎,景色奇丽,以至于溪水像是空空的一样,以抽象写实景,生动传神。诗人只写漫天夜色的一个微处,用词精妙,毫不着力,更显神韵。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鸟儿每日归巢都沿着旧的路径,而诗人乘坐的船只却不知该停靠何处。鸟儿不通人情都有家可归,更衬托出诗人无处可依的寂寥落寞。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本诗约创作于开元十四年(),李白离开蜀地顺江而下,经三峡、荆门,来到古楚国旧地(今湖南、湖北一带)游历,途中见到三峡与荆门山的苍凉景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作此诗。

李白的诗风格豪迈,想象力丰富,场面恢宏壮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此诗便可充分体现这些特点。诗人乘船出蜀游历,沿途所见不禁使人感到新奇,加之诗人艺术化的想象,赋予全诗一种奇幻而又浪漫的色彩,虽是写思乡之情,又不见扭捏哀愁的小女儿姿态。

首联以寥寥数笔介绍了全诗创作的背景与游览的目的,时年二十六岁的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心情走出蜀地做一次远游,过三峡,来到了古楚国境内。可以想见,此时诗人内心必然满是兴奋、好奇与对未来做一番事业的无限憧憬。

颔联写诗人置身行舟之上顺江而下所见到的阔达景象。长江流入广阔无边的平原,眼前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沿途蜀地的崇山峻岭也逐渐在身后退去,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这一句气势恢宏,展现了广阔的视野,为后人所称道。

颈联对江上的自然景象展开奇特大胆的想象。江水中的月影澄澈明亮,仿佛是天上的明镜飞落,轻云结成梦幻的海市蜃楼。水中月明如镜反衬出江面的平静,云朵构成的海市蜃楼衬托了天空的辽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凸显了诗人初次出川对所见景象的新奇感。

结尾两句是点睛之笔,表达了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乡之情,呼应“送别”的诗题,也是最可爱的两句:我爱的还是故乡的江水,送着我的小舟行了万里。诗人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写江水“送”自己远行他乡,读来妙趣横生。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时。此诗通过写旅经苏州时的所见所思,表达了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首句写景,深夜月沉星落,乌鸦啼叫,寒霜铺面,像是满天落霜一般,自是一派寒冷萧索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心绪难平,“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枫叶零落,远处江面渔火点点,萧索中又多了空寂和孤独。诗人孤身在外,羁旅一人,旅途中只有忧愁相伴。暗淡的月光,寒冷的空气,暗夜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寓情于景,将诗人之孤独描述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船上难以成眠,愁闷朦胧之间,忽听得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不写自己听闻钟声,而写钟声从寒山寺传至客船,钟声将静默的夜晚衬托得更加寂静。作者夜宿姑苏城,远离家乡似乎无处可去,寂寥中传达出深切的思乡之情。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这是一首月夜独行的思乡诗。此诗当作于开元十八年()秋诗人赴桂州任后。次年春,张九龄由西江返回家中。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全诗开篇就营造出月下行船的美感,长夜漫漫,宁静清澈的水潭里,映出了月亮的倒影,而行人乘坐小船,就像是在月里行进,清雅别致。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西江流经诗人的故乡,诗人抬头看到空旷开阔的天空,内心对故乡的依恋更加深厚。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此句看似写景,实则抒发诗人胸臆。《庄子》言“外物不可必”,要把外物从心中剔除出去。而在诗人纯净淡然的心境里,外物都是寂然不扰的,像是水流中间的部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洁身自好,不与众流合污。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信念:坚守原则、淡然处之。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继而情景交融,时时盼望归乡,但终究难以成行。时事繁杂,以至于经常愁闷久坐,直至夜晚露水深重。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夜半时分,在一片静谧的氛围里,偶有清脆的鹤鸣声,打破寂静的夜色,意境幽远,值得回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jg/1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