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课堂烙馍
生活好课堂朗读志愿者广外科普大学支队队员李佳,原创作品《烙馍》。记忆中的美食,总是让人难以忘怀……作者、朗诵:李佳05:07来自李向显生活好课堂朗读志愿者李佳生活好课堂幸福志愿者广外科普大学朗读服务(支)队烙馍作者:李佳许多年前我下乡到河南,第一次吃到叫做烙馍的食物,实际上对我们来讲那应该叫饼。它和我们吃的馒头一样,是当地的主食。烙馍是不用发面的。把面粉加水揉成软软的面团,再做成鸡蛋大小的剂子,擀开后放在一个如西瓜那样大的铁鏊子上,用麦秸烧火烙出的饼状面食。鏊子没有边沿,中间鼓起,不用一滴油。这种柴火的火力能激发出麦香,易存放和携带。这也是中原一带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的一种。烙馍也是最原始的艺术创作,需要两个人合作而成。先用砖块支起三个角把鏊子放在上面,一个人在鏊子下面点上麦秸烧热,另一个人用两头尖的小擀杖在面剂上划圆擀如锅盖大,再用擀杖挑起轻轻移动,缓缓的平铺在鏊子上面。面马上就活起来了,先是均匀地起了许多小泡泡,这时烧火的人用长长的竹蔑儿,在翻旺下面麦秸火的当口,轻轻把薄饼挑起翻过,面马上就鼓起大泡泡,最多再翻一回,一个飘着麦香的烙馍就出锅了。这些动作要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完成,就像变戏法儿一样。用它卷上香油拌的腌芥菜丝吃起来筋拽拽脆生生的,很有嚼劲,那叫一个香。多余的烙馍会放入篮子里挂在家中梁上,又通风又防霉,还防老鼠虫子咬。千百年来,黄河中游一带炎炎盛夏酷暑,食物就是这样得以保存下来的,十分科学。改善生活时也会像我们做烙饼一样,里面放上油,盐,葱花儿,外面仍不放油,叫油馍。但我还是喜欢原汁原味的烙馍,那种麦香是沁人心脾的,特定食材特定做法也是一种传承。二月二时,要用篮子里半风干的烙馍卷上香油,在鏊子上重新焙干,吃起来香脆香脆的,掉一地渣渣,渣渣是给蚂蚁吃的,不知道是什么说头。夏日的清晨,太阳还没露脸,清风掠过绿树掩映的村庄,这是一天最凉爽的时候。当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时,你踏着露珠儿走进农家小院,准能看到或姑嫂或婆媳围着旺旺的麦秸火苗,他们的手上下翻动着。不一会儿,一筐香喷喷的烙馍就做好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不就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同乐的劳动场面吗?晚上雨点不住地打在窗户上,躺在床上的我,想起远方的父老乡亲们,你们过得还好吗?还在吃烙馍吗?也许鏊子已经成了文物了,烙馍也早已换成馒头了。在人口膨胀,工业化又不断侵蚀哺育我们的黄土地时,那山、那水、那树、那草都还青还绿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13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活好课堂烙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