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m.39.net/disease/a_5387160.html

在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早晨就餐时经常见到这样的早餐——

被称为“面线糊”。

难以直译其义,面线为何物?糊是什么?糊和面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为什么说糊能代表食物?糊里有哪些成分?糊是怎么做出来的?糊和面团有什么不同?糊为何物?二者的组合究竟有怎样的滋味?就是这些问题使我情不自禁地去试一试。

初次见面的线糊在厦门,那时候还是有抵触心理的,没吃饭。后来,才知道这条街上有一家名叫“面线”的小吃馆。当时我对面线糊还是很陌生的,只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面食,所以并不在意。后到泉州,才发现满街头巷尾的面线糊店声势之大就像重庆的小面、河南的胡辣汤,似乎不吃面线糊就不能算泉州的面线糊,在这里我只好吃。

我就在西湖边,找到一家专做面线糊,听说是当地的老店。说句实在话才进大门就有些茫然,由于菜单上不是面线糊而是一大堆小菜的价钱,一瞅柜台下来,都是大肠,小肠,虾仁,猪肝之类的各式配菜,心里的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说什么好吃面线糊?到底是什么东西呀?"面线糊啊!敢情是五花八门的小菜。

老板见我满脸尴尬,就端了一个碗来问我要添啥?我说:"我想多做一些面条。后来才知道面线糊需要配蔬菜。

我不知道添加的是什么东西,那些配菜弄得我目不暇接,很多都还是不知道。老板看我有点犹豫,便说:"你自己动手做吧!"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好!就这么办吧!"老板爽快地把我带到厨房里。但在上司半信半疑的眼神中,我又无法思考太长时间,只好随意添加一些,有的是鸡蛋,有的是五香肉卷,有的是豆腐干。

就见老板把菜放碗中,又舀了一汤匙白色糊汤进去。"这是什么?"我好奇地问。老板笑着说:"这是我们家的特色食品——白木耳。"我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吃它呢?刚起步就不同意了,

由于其貌不扬实在是太“奇”了,既非北方之面,又非南方之粥、

汤底清澈见底,给人的印象应该是甜甜的,但加上不少咸菜,所以应该是咸味。

不只是我一个人,面线糊得面相也常常受到外地游客的怀疑、不管是哪一个角度来看都像黑暗料理一样。我喜欢吃咸鱼,可是咸鱼不好吃。于是我想出一个好办法:把咸鱼切成小块再放入油锅里炸熟后就可以食用啦!可是这样做太麻烦了吧?我接过汤勺品尝起来,果然和想像中一样,有甜也有咸,吃起来并不算很难,但却一枝独秀。

抱定不废,硬要吃完这一碗面线糊,

说来也巧,喝完之后舌尖味蕾就开始习惯了,倒是赞不绝口,感觉非常好喝。

其虾、汤应为骨头汤或海鲜汤,味美、甘甜、滑嫩,与闽南地区口味习惯相符,只可惜外地游客爱吃,需先行适应。

正在无计可施之际,一秀才老婆急得团团转,把吃剩的猪骨头、鱼刺煮成汤水,又用面线碎、红薯粉等,煮成一碗糊状。谁知道乾隆食后龙颜大悦地问村妇姓啥?村妇答:”叫龙女。“秀才又问道:”你是谁呀?“村妇说:”我是龙女。“书生一听,不禁大吃一惊:龙女怎么会是龙女呢?村妇自然也不敢说真话,于是编出了一个雅名

“龙须珍珠粥。”、慢慢的面线糊就流传到福建。

传说固然虚假,中国民间美食也常与皇家扯淡,以炫耀高贵。乾隆是江南的御厨出身,又是地方官员,他的口味应该不会差在小村庄里;然而,我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御厨们确实也有“官味”。我想这很可能与他的身份有关。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他是厨师。乾隆是个北方人,所以他最爱吃的就是面线糊。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面线糊是用面线和龙须面熬制而成。面线糊是用玉米淀粉制作出来的,它不像一般的面条那样有弹性和韧性,而是非常柔软细腻。在制作过程中,将玉米切成小块,然后放入油锅里油炸。所加淀粉使汤色稠浓,食之爽滑鲜美,无需咀嚼而直接下咽。

经典的配搭是豆腐,鸡蛋,炸肉片,香肠,香菇等,自然离不开油条的制作。但我更喜欢炸鱼片和煎排骨。这两种都是用鱼肉或猪肉做出来的菜肴,吃起来滑嫩爽口。汤底用海鲜或大骨熬制,汤浓、入口爽滑、糊而不烂、富有营养,是闽南最为受欢迎的早餐之一。

面线糊是地道的平民美食,每碗2元左右,一碗吃完。

各式各样的配菜都不超过几块钱,配菜的价格不一样自然是有高有低的。

面线糊只有福建才有,别的省肯定找不出,所以去闽南游玩的话,切记要尝尝这道“黑暗料理”,虽然颜值不高,但多尝试之后就会像我一样喜欢上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gtoujiana.com/dtjgx/1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