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西最具特色的面食,看看你吃过多少

国内首家百业人气榜平台,首推“媒体指数”“人气指数”,据此成榜。由发展导报和北京千树传媒共同创办。投资加盟百业榜,众里寻找有缘人:—

  山西面食是汉族传统面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称为“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刀削面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

  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历史文化

  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做法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在全国各地做刀削面的,大多采用劲面王的制面工艺,这样做出的面穗,一出面多,二是面劲道。另外刀削面之奥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揪片儿

  揪片又称掐疙瘩,揪片儿,撅疙瘩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

历史文化

  当地晋中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这里的片是指半成品而言的,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切开对折,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捞出后约半饭碗。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

剔尖

  剔尖又称拨鱼、剔拨股,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而受到广大百姓的青睐,是山西面食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剔尖,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般来说,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

历史文化

  《传统面食》载,唐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征荐绵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后大雨倾盆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李世民为报祈雨之恩,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还愿,皇妹八姑亦随同前往,叩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在绵山诵经修行为乡民采药医病。一日,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眼看锅中水开,八姑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块木板将软面团放于板上,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就问:“孩子,这叫什么?”八姑将“这”误听为“你”字,脱口说:“叫八姑。”老妪误听为“拨股”,从此就有了“拨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后来人们将“用筷子拨出的面条”还称为“剔拨股”,榆次、祁县、太原等地民间则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用筷子剔拨,面呈鱼肚形,所以又称拨鱼,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剔尖”。

  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做法

  剔尖的家庭制法两种(拨鱼和剔拨股)拨鱼又称一拨拉剔尖。将和好的面团放在碗内(碗边不能有缺口),左手执碗,右手执一竹剔筷,和转盘剔尖的剔法相同,将面剔入锅内煮熟即成。因面是圆肚两头尖,形似小鱼,俗称拨鱼。剔拨股将面团放在特制的铁、(木)铲上按扁,用铁筷(一根如普通香柱条粗的圆铁筷)将面一根一根地剔拨入锅内煮熟,俗称剔拨股!也就是盛面的用具不同,手法是相同的!

猫耳朵

  猫耳朵是晋南(山西运城,临汾),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晋语区,如山西省中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张家口等地,这种面食很常见,在当地被称为“圪坨儿”。在关中也有类似制法的面食,称作“麻食(马齿)”。做法是用白面、荞麦面等和好后,切成小块,用手的大拇指在案板上一捻即成。清水煮后捞出,浇上菜或卤等食用。因形如猫耳,且由于晋语本名令外地人感到生涩难懂,因而也被称为“猫耳朵”。在一些地区也有用莜麦制成,蒸熟后食用。莜面有独特的风味,较白面不易消化,所以抗饿。

沾片子

  山西面食闻名天下,面食品种繁多,清徐蘸片子就是其中一种特色面食。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先把小麦面粉或高粱面、豆面加鸡蛋逐步加水绞成糊,再将蔬菜玉谷叶(也叫青谷叶、老来青)、豆角、茄子、土豆、白菜叶、菠菜叶等蘸面糊后煮熟。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令人百吃不厌。食用时蘸上西红柿酱和清徐醋,并加上蒜泥、辣椒等辅料更佳,其品种近30个。如今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焖面

  焖面是传统面食(汤面)的革新性产品,其加工工艺就是——焖,从烹饪技术来讲,焖出来的面,不会因在水煮制过程中破坏面粉的蛋白质分子网状结构,蔬菜中的养分和水分流失最少,所以焖面更加营养,口感更好。焖面起源于宋朝,发源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南等地。当今来焖面在全国市场发展迅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焖面主料是面粉,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类,其他随自己喜好而加,可以加入白菜,蘑菇,香菇,土豆丁,也很好吃。

擦圪蚪

  “擦圪蚪”,方言,也有叫“擦格斗”,也叫擦面,是山西民间农家常吃的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属软面类。口感柔软、光滑,易于消化适合消化不良,肠胃不适,体质虚弱,病患,还有一些牙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等。

  擦面有很多种,“抿圪蚪”,“擦圪蚪”都属于这一类面食,常见于晋中一代。平遥擦圪蚪比较有名气。

做法

  先放适当面粉在器皿内,一边将水徐徐倒入,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把面和匀(不须揉搓擀压),面醒一会后,把面再均匀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块。待锅开后,架上擦床,将和好的面再淋点水,以防粘连,然后抓起分好的一面块,用手掌推向擦床的刃口,软面即分别从擦孔中流入锅中,煮熟捞出即成,食用时加各种菜肴与佐料。

  擦床是一种特制的制面工具,基本结构与擦子相似,不过体形较长,方能横架在锅沿上。擦孔呈扁圆形,孔距略宽,擦出的形状似蝌蚪,故得此名。擦圪蚪面也可掺入少量细玉米面或高粱面混合制作,味道和口感均别具特色。

油泼面

  油泼面,汉族传统风味面食,陕西很有特色的一种主食。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

  油泼面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制作方法,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在碗里,将葱花碎、花椒粉、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一起平铺在面上,用烧的滚烫的菜油浇在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随后调入适量酱油、香醋即可。也可另外加入腊汁肉、西红柿鸡蛋等搭配食用。

历史文化

刀拨面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每根长半米有余。

做法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每根长半米有余。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拨刀,出面条根,5公斤以上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令围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河捞

  在忻州,大凡各村镇有庙会活动,卖的最好的食品,必然是荞面河捞!可见,作为山西北部最普遍的一个面食品种,荞面河捞是非常受老忻州人民的欢迎的。而作为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信天游里的歌词唱道:荞面河捞羊肉汤,咱们死活相跟上……

  制作河捞的时候,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子”,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讲究的还会刻上龙的形状。床的中央有一洞,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孔,上面木芯,可以上下活动。因为荞面的特殊质地,最适宜用床子压。压的时候,将面添满床洞,放下木心杠子,压河捞人坐在杠上,手扶着支撑物或拉着顶棚上的绳子,利用自身体重下压,一会的功夫,河捞床下便是长长的河捞缓缓入已烧开的锅中,大师傅用手一拨,那河捞便顺势离了床子落入锅中,筷子一搅,河捞浮在水面,漏勺捞出后在冷水盆内过凉再回一下锅,用大筷子挑起,放入碗中,浇上河捞特有的酸咸醋汤,浇上浇头,一碗香喷喷的荞面河捞便上桌咯!食客拿起筷子,放上绿油油的香菜,根据自己的喜好再放上少许醋,又酸又香的河捞汤,呼……,先喝上一口,再拿筷子挑起一筷子,挑的老高,长长的和捞面,散发着荞面的特殊味道,真香!食欲大开。便迫不及待地将整碗的河捞喝个底朝天!

  荞面河捞于忻州人而言,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忻州人特有的故乡情结!

  定襄荞面河捞,除具有汤清味美,浓香宜人、冷热均可,四季皆宜等特点外;还有利口开胃、增强食欲、润肤乌发、清火去郁、强肾健脾、秘等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便有“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吸引远近顾客之说。

来源:百业榜网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0
两头尖

电话:

当前时间: